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章 ...

  •   和不少周人青少年一样,赵拱有个转色名,叫肃都非,没有转色姓。三岁的时候他老娘想让他去习字,转色人在一夜之间长驱直入,攻破都城。此后某一年他就多了这个转色名,这个无姓的转色名决定了他不能去任何学堂。
      当然赵拱原姓也不是赵。周被灭后,凡姓姬的都自觉自愿改了,十个中八个改姓王,一个改姓周,还有一个改什么的都有。周先例是三代未封爵即降庶民,赵拱的祖先封爵是十八九代以前的事了,除却那个姓之外,本质和一般平民没差别。如果要说差别的话,只能说,比一般人还要穷些。
      虽然大多数穷人可能祖祖辈辈都是穷人,但大凡很有钱的人,都能在两三代内找到比一般人还要贫穷的祖宗。贫穷是追求财富的直接动力,赵拱的老娘也不例外。
      原先在定济桥下卖瓦罐的赵拱他娘有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脱贫致富。作为丈夫能力不足的妇人,她能指望的自然只有她儿子。读书、升官、发财。实在不是那块料,做做生意,赚点小钱也是可以的。卖瓦罐却是没有前途的,那是坚决不行,再不济也要卖瓷器。
      对于生活在远离国都的边城百姓来说,改朝换代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地方民军只有五十人,平常做农,战时为兵。可惜的是,这支民军组建至今,只在十五年前上七侯山剿过一支只有十人的匪,此后再没动过他们的弓箭。转色军进城时他们大部分还在定济桥外郊田插秧,看到军队来的时候从田里出来,抄小路赶回城里时,县衙已经被包围,县长投降——部分百姓围在县衙外看热闹,胆小的抱着孩子躲回家去了。
      关于国都的沦陷,此地百姓还一无所知。于是赵拱他娘的关于她三岁儿子的第一志愿转眼间就这么打了水漂。以往只要肯花钱,书还是有机会读的。转色人来了以后,第一件事是把所有瓷器以及瓷器的亲戚——比如陶壶瓦罐——给砸了,第二件事就是搜书,凡是装订成册的书,都搜出来烧了,春宫图也不能幸免。第三件事就是贴了张布告,说明了以上两件事:一、瓷器是万恶的周王朝万恶的奢侈品,象征着周王朝腐朽的统治和对广大周人百姓的残酷压迫,瓷器中最万恶的便是青花,次等万恶的是所有素瓷或彩瓷,作为亲戚的陶壶瓦罐也是万恶的。这些万恶的东西是不能见容于世的,今天砸了就算了,以后要发现谁有私藏这种东西的,按器物的万恶程度定罪,青花要死,素瓷彩瓷要发配边疆,陶壶瓦罐要打板子。二、凡是用周文写的书,都是禁书。这种文字繁复累赘不说,由于追求科举而强迫儿童从小学习这种东西,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都是一种严重摧残。且学习此文字的人,长大后非奸即盗,看看你们的前任县长就知道了,就是鱼肉百姓、大奸大盗的典型。从今以后,发现私藏禁书的、发现私自传授或学习此文字的一样要死。藏图的可免一死,但要发配。
      间壁的光棍王小二对着火堆中的春宫图流泪的时候,赵拱他娘牵着流鼻涕吸手指的赵拱对着一片狼藉的瓦罐店嚎啕大哭。三天后听见长都坑人的事情,便不再为逝去的瓦罐流泪了,心有余悸合掌念了数个阿弥陀佛。
      原以为家中柴米油盐罐不至招此横祸。但在转色人进驻一月之后施保甲制,十户一甲,十甲一保,十保一联保。保长甲长领头砸罐,砸了自家的,砸甲内的,转色人专派大兵监督砸罐事项。保中留有青花的,留瓷人家以及责任甲长保长均处极刑。青花以下依瓷等分论治罪,欢迎举报。定济桥下三个甲,赵拱他娘是亲眼见一甲甲长赵长福被人举报,三天后就在西城瓦子当众绞死,舌头伸出半尺。赵拱他娘自瓦子回到定济桥下家中,到地窖敲碎了家传十代的青花梅瓶一对,埋在地底,然后倒在床上,高热十天。全仗聋哑驼子公公伺候,差点就过不去。
      关于儿子的第二志愿更加永世不得超生之后,赵拱他娘对不再有瓷器瓦罐的世界心灰意懒了一阵子。没了瓦罐生意,家中一老一小就没了生计——丈夫游手好闲,往日在家也是指望不上,与间邻赵村的几个寡妇牵扯不清,空惹风流债,不着落半点口粮。两年前说去密河南东道做生意,一去没了音讯,如今兵荒马乱,也不知死活。想寻个养娘生意,也不容易——如今需缴纳人头税,养娘杂役也算口子,保中几户殷实人家都遣散了仆役,就不见要人。
      建元元年三月,赵拱他娘痛定思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了定济桥下的一间店面两间屋,带着三岁的赵拱和驼子公公搬回浮梁镇娘家,打算去做花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