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艰苦日子找出路 ...

  •   日月星辰,年轮飞逝,转眼间,后后长大成人,那年村里征兵,当兵光荣,后后毅然走进了军人的行列,保家卫国,开山架桥,岁月的步伐带着人们不断前行,唯独不变的是这座大山,这个山村。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山坡上披满了银装,空气里透着寒意。村里不时有人忙来忙去,山坡上踩出了无数的脚印,即刻被纷飞的雪花掩盖。即将夜幕降临的时候,雪花被风吹的丝丝作响,一位身穿绿色军装,头戴红五星军帽的年轻人,背着诺大的一个包袱,从远处的山头慢慢走来。
      “看那是谁?”,村里抱草喂羊的一个老人停住步伐,站在山头上眺望着远方说。    “这雪下的,咋能看清呢”,恰好一位小脚老大娘接着话茬。
       “是红旺子,他今天去县城买东西去了”老人接着说。
      “……。”几个人猜测着。
      雪越下越大,因为小路在山间,远处的那个人时而在山头,时而在山坡,随着起伏的山峦越来越近。
       “巧连大娘,威杰大爷,雪下这么大,你们没在家里呀?”年轻人温和的问道。
      “呀呀哇,是后后回来了”名叫巧连的大娘很惊讶的说。
      “你不是当兵去了吗?怎么回来了”?威杰大爷高兴地继续说到。
       “快过年了,部队给放了十天假,我回来探家”,年轻人就是后后,小名叫后小子,村里的老人们亲切地称呼“后后”。
      “快回家吧,天够冷的”,巧莲大娘拍拍年轻人身上的雪关心的说道。
      后后走到自家门口,回过头看看远方的山峦,山峦里留下了串串脚印,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慨,看着紧闭的大门,他犹豫了片刻心里想:爸爸妈妈看到我一定特别惊喜。
      门虽紧闭着,但是并没有上锁。后后伸手拉开了大门的插杆,轻轻地将门推开走了进去。
      也许是下雪的原因,后后的父母都半躺在炕上休息,两人还不停的在念叨:后小子不知道今年回来不,部队一定很忙。   …………。
      两个老人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孩子。    “爸、妈…”后后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后后非常珍惜十天的探家时间,他的爸爸妈妈为他做了很多好吃的,后后也没有闲着,又是准备年货,又是打扫卫生,忙的不可开交。
      年关刚过,后后就匆匆的离开了三井村,告别了父母,踏上了路途,去往军队为人民服务。后后的父母站在山头久久不肯回屋。
      山里本来就靠天吃饭,加上这几年收成不好,后后也长大成人,念书和当兵都是穷人的出路,后后喜欢军绿生涯,毅然去当兵,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部队里,后后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部队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显的特别充实。时间飞逝,岁月如流,转眼间,七年一晃而过。后后的军旅生涯很快结束了,他选择了退伍复员,主要是想为家乡做一点贡献。
      当他回到久别的故乡时,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岁月催人老”。
      三井村还是少雨干旱,每年下的雨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滋润庄稼,人们的生活非常不易,每年的收成完全交由“老天爷”的眷顾,人们面对艰苦的环境依然充满希望,因为,他们更向往美好的生活。
      这里依然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尤似“万家灯火”,显得格外亮堂,后后住的窑洞里不时传来儿童喜笑声,院子里偶尔听到“呱呱”的叫声,空中时而飞过几颗亮如“星星”的萤火虫,映衬着窑洞里的灯光勾了出一幅沁人心扉、深秋宜人且欢乐的景象。
      清晨,伴随着鸡鸣,太阳略显尴尬的探出头看看世界,尽力的不让白云遮脸藏面。白云似乎也不甘示弱,紧紧的拥成一团一团的,时而薄时而厚,映衬着阳光显得格外悠然。  后后早早起来就在院子里忙来忙去,不一会就把院子整理的干干净净,整个小院像是换了一身新装,太阳慢慢爬过山头,直冲头顶,后后拿起镰刀走出了院子渐渐的向远处的山头走去。
      这年头虽说庄稼可以种了,但靠天吃饭总是不尽如人意。人们依然“吃了上顿没下顿”,仅有的收成根本无法满足全家人的生存。
       “孩子,孩子…”,幽静的村庄里传来了阵阵叫声,一辆绿色铁皮前门带有“十字”标签的解放牌吉普车行使到村里,卷起阵阵尘土。不一会儿就掉头离开了村庄。
       这里吃不上饭,看不起病,已经成为常态,有多少孩子没有长大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这片土地。村里的几户人家都眼睁睁看着失去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据说是难以治疗的“肺痨病”。
      后后干完活了,从地里回来跑向厨房,当他急忙揭开锅的时候热腾腾的窝窝头悦然眼前,于是迫不及待的伸手去摸,后后左右手掂着窝窝头,拿出了锅忙着递到嘴里,坐在炕上的母亲看了哈哈大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后也成了家,有了孩子,但生活依然贫穷,那个时候,正式年景不好的日子,就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打他,打他”,穿着一身褐色外套的男孩子喊到。
      “我没……偷……吃……”乾乾艰难的说着,咬字不清。
      原来,后后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孩名字叫娴娴,老二是男孩叫再再,老三也是个男孩叫乾乾,三个孩子非常懂事,听话。 被打的孩子就是乾乾,因为小时候得了一场病,烙下了小儿麻痹证,半个身子不能正常活动。
      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乾乾和他的妈妈团团一起睡着,嘴里不时发出“哼哼”的声音。
      “孩子发烧了……”,团团着急的摸摸乾乾的额头,说道。 “我去点灯”。后后也很着急,从被子里钻了出来,跳下了地。
      微弱的煤油灯光一呼一呼的发着光,后后摸摸孩子的头,拿起了毛巾降温。 那个年代人们家里很穷,得了病只能用土办法治疗。
      第二天天还没亮,后后用绿色布料上衣给孩子搭上,用塑料布遮了起来,抱着乾乾向黑呼呼的山路走去。
      这一走就是半年,后后去了乡卫生院找了大夫仍没有退烧。于是步行到了县里的医院,孩子仍然没有好转,暂转到了市里医院。市里距离县城有50多公里地,那个时候没有汽车,后后边走边半路搭乘马车到了市医院。
      经过半年的治疗虽然孩子的命保住了但是结果确不尽如人意。 那年冬天,雪下的很大,乾乾回到三井村已经是半夜,乾乾根本坐不住,只能躺着。
      “孩子、孩子”团团伤心的吼着,根本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 就这样,乾乾成了一个残疾人。
      在村里老受到正常孩子的欺负,这天被一群孩子欺负完,正好再再路过,替弟弟把那群小孩揍了一顿。
       “弟弟,回家吧,哥哥给你熬粥吃”。再再哄着说。
       “嗯,额……,哥,想吃……”乾乾结巴的说不出话来。 再再眼眶湿润了,因为他知道,弟弟是想吃炸糕,他闻到别人家炸糕味,嘴里直流哈啦。是邻居的一个老太太给了他一块,被那群孩子发现了说是偷吃的,而且还把乾乾打了一顿。
      回到家里,后后听说之后,和团团商量,咱们想办法去买点糕面回来给孩子们做一顿吧。 团团找了全村的人也没有借上。因为这几年天旱村里都寸草不生。
      没有办法,后后背着袋子去城里加工厂把糟糠装了半袋,回到家里煮着熬粥喝。
      乾乾年龄小,第一个吃,接着是再再,然后是贤贤,依次类推,最后是后后和团团。
      那个年代,能吃上玉米是最大的幸福,能吃上白面那更是修来的福分。因为生活的艰苦,后后和团团的生活非常拮据,每每靠野菜、土豆充饥,根本吃不上白面馒头,玉米棒子粉。
      每天基本是稀饭,米少水多,就连水也是紧缺,三眼井就是以有井而得名。三口井分别是浇灌的两口,供人饮用的一口。不过有时候干旱的年份人们为了能喝上水都不分什么灌溉和饮用了,三井村哪里有水就去哪打水,但是很多村里都有了辘轳井,而三井村还是使用最古老的吊桶,因为没有钱买辘轳,打水这那个期间也有很多故事。全国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富裕,主要是“靠天吃饭”,为了生计后后忍泪计划“走西口”。
      西北地区是人类生存繁衍生息的盲区,这里一眼望不到边。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后后带着家人踏上了遥远的路途,穿衣吃饭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
      绕过一座座山,听着嘟嘟的声音,感受到了一些人间的气息……。
      一个冬将去春即来的日子,一辆大卡车拉着一车行囊以不快不慢的速度行驶在大青山南麓。突然,卡车刹住了车,司机慌忙中推了推后后。“快让孩子趴下”。
      后后似乎明白了什么,急忙把乾乾用手和脚胡乱的遮拦这什么。
      绿衣军装的年轻小伙子探着头问道:“拉的什么?要去哪里”。
      ““警察同志,一车家用的东西,帮人家搬家,主要是些土豆……”。
      话还没说完,警察摆摆手并递给了一张纸条,说道:“签字”。
      司机没有办法只得交了钱,拧动了”开关,继续赶路。
      不知道走了多久,清晨一缕阳光突然射在了驾驶室,乾乾睁开朦胧的眼睛看看外面,黄沙虽然遮眼但地平线依然清晰可见。
      “到了,终于到了”,后后在车头前高兴的喊着,似乎走进了一个华丽的“殿堂”,心情自然不用多说,听他高喊的声音就知道找到了“幸福”,见到了真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举家迁徙到河套平原,改变着一家人的生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艰苦日子找出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