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孟母三迁 ...

  •   孟行砚第一次提现的时候,还觉得不真实。

      但掌心里的铜钱沉甸甸的,告诉他这确实不是个梦。

      放学后的学堂已经空无一人,孟行砚回过神儿,飞速收拾好了书包,出了书院,就直奔南街。

      卖糖饼的曹婆婆还记得这个小童生,看他脸上一侧红彤彤的,以为是被先生罚了,还温声安慰了他几句。

      孟行砚这才想起自己刚刚狠掐自己脸的事情儿,他下意识想解释几句,但嘴角刚一动,就牵动了脸上的伤。

      不得不说,有些刺痛。

      孟行砚有些后悔刚才下手狠了,但是心里还是止不住的高兴。

      一边痛,又一边想乐。

      脸上的表情堪称扭曲。

      曹婆婆见状,也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心中一松,嘴上止不住的道,“不是被罚就好,不是被罚就好……这么俊俏的小书生,以后可是要当状元的,可不能伤了脸。”

      显然曹婆婆不知道状元和脸的俊丑没关系,长的好的一般都是探花。

      孟行砚也没有指出这点,因为他已经被婆婆被夸得不好意思了,低头抿着嘴笑,露出两个甜甜的小酒窝。

      曹婆婆家里有个和孟行砚差不多年纪的孙儿,大概是爱屋及乌,最喜欢这些钟灵俊秀的小孩子,光看着就高兴,脸上的褶儿仿佛也都舒展开了,笑呵呵的问孟行砚,“还是老样子,两个糖饼?”

      孟行砚闻言先是点了点头,末了又改了主意,抬起头踮着脚看锅里的糖饼,低声说了句,“四个。”

      能多卖出些饼,曹婆婆自然是乐意的,笑着应了声好,拿着铁钳捡饼的时候却多捡了一个。

      孟行砚看到后没说什么,只是在付钱的时候多付了一个大钱,等曹婆婆发现的时候,他人早就走远了。

      临安城是南市北坊的格局,出了南街,不远就是居民区。

      孟行砚到家的时候,孟母出门卖布还未回来,只有七岁的钟念坐着一个小杌子在院子里剥莲子。

      当孟行砚将怀里揣了一路的糖饼掏出来,小钟念的眼睛都亮了,接过来时还不忘稚声稚气的说了句,“谢谢哥哥。”

      孟行砚被他的样子萌的不行,没忍住揉了揉他的头。

      两人虽然明面上只相差三岁,但奈何孟行砚身体里是具成年人的灵魂,看待钟念自然而然就带了长者滤镜。

      孟行砚叮嘱小钟念,“洗洗手再吃。”

      小钟念乖巧的点头,捧着油纸包,去洗手了。

      等他离开,孟行砚就坐到他之前坐的小杌子上接着剥莲子。

      孟家清贫,即使只是垂髫小儿的钟念都要做些手工活儿贴补家里,孟行砚就更不好意思只吃不干活了。

      不过到底是大了三岁,孟行砚的手指较钟念灵活不少,没一会儿就剥出了一小堆儿莲子。

      钟念也回来了,乖巧的蹲在孟行砚身边,似乎在学习孟行砚是怎么剥的。

      两人凑在一起,时不时低声交谈几句,当然大多时候都是孟行砚在回答小钟念的问题。

      孟行砚耐性极佳,面对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年纪的钟念也不见一点不耐烦。

      这可能也和他两辈子读书涉猎极广有关,甚至钟念没问过的,他也主动提了出来。

      钟念显然是个好听众,不管是不是自己抛出去的问题,都认认真真的听,而且一双黑葡萄似的眼睛紧盯着孟行砚。

      不知不觉,孟行砚就说了更多的东西。

      好在钟念现在年纪还小,并不知道孟行砚讲得有些内容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的发展水平。

      旁人听了直咂舌的话,钟念却能面不改色的全盘皆收。

      他似乎对孟行砚有一种天然的信赖感,从不怀疑孟行砚说过的话,听不懂的东西就暗暗记下,等下次有机会再问。

      这种情况下,也就怪不得孟行砚有时说得忘乎所以了。

      毕竟一个不随意打断你说话的听众有多么珍贵,相信每个话唠都懂。

      所以,孟母回来的时候就看到这么一副画面:

      ——明明是一方向另一方一本正经的科普,在她眼里却是两个孩子感情好的证明,两个小脑袋时时刻刻都要凑在一起。

      还是孟行砚先看到她,喊了一声,“娘。”

      钟念也跟着喊了一声。

      孟母皆笑着应了,回了趟屋,将卖布的银钱锁好,出来时看到了桌子上摆着的糖饼,顿时就笑了。

      孟母没怪儿子乱花钱,毕竟儿子手里多少钱,她还是清楚的。儿子读的义塾不仅不用学费,甚至还管吃住,一般用不到银钱,笔墨的开销也是固定的。

      若是多了,那便是先生奖的。

      孟行砚之前也拿回过钱,就是先生奖励给他的,所以孟母这次先入为主,下意识以为这次也是。

      儿子出息,孟母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生气,再说家里也没困难到差这几个铜板的地步。

      就是儿子不买,她偶尔也会买些给孩子们甜甜嘴。

      孟母出来,走到孟行砚身边,也捡过一颗莲蓬剥了起来。

      孟行砚将杌子让给了她,自己蹲着。

      钟念则飞快跑回屋,又去拿了一个小杌子来。

      三人没一会儿就将地上的莲蓬剥完了,孟母将地上的木盆收起来,端去厨房,孟行砚和钟念留下来负责打扫院子。

      油纸包里有四个糖饼,孟母想了想,便麻利的闷了一锅,又炒了一盘子素菜。

      晚饭便做好了。

      孟行砚见孟母没有多问买饼的钱的来处,松了口气。

      两母子对这一点上,想法倒是出奇的一致,孟行砚早就编好了话。

      若是孟母问,这钱就是先生给的,也只能是先生给的。

      吃了晚饭,三人在院子里乘凉。

      钟念年纪小,很快就困了,孟母抱他回屋休息,孟行砚接着在外乘凉。

      孟母过了好一会儿才出来,想也知道刚刚是去帮钟念梳洗了。

      这个时代,养一个小孩子都不容易。

      孟母一个寡妇却养活了他们俩,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孟行砚自然也十分感激这个伟大的女人。

      更何况孟母颇有远见,在孟行砚九岁便中了童生后,就力排众议,孤身带着孟行砚和钟念二人从清远县搬来了临安。

      在这个朝代,有孟母一般见识的妇人不多,就是男子舍家舍业,只为供子孙读书的都不多,毕竟故土难离这话不是说说而已。

      但孟母做到了,并且不出她所料,临安城的教学水平果然更好。

      孟行砚运气不错,刚入临安便进了一家义塾。

      他感恩孟母的付出,一入书院便如海绵一般疯狂吸收着更多的知识,也引来了先生的注意。

      听了孟行砚的求学经历,先生连捋自己的山羊胡,一再赞叹孟母“颇有古人之风”。

      这里的古人指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孟子三迁这个成语就出自此处。

      巧的是,孟行砚也姓孟。

      孟行砚没想到这辈子历史的轨迹都已经偏到飞起的程度,竟然也孟母这个典故,可见这个时空和他上辈子所在的时空偶尔也有接轨之处。

      孟行砚也自此入了先生的眼睛,时不时就会被拎出来夸奖一番。

      绕是孟行砚活了两辈子也忍不住红了脸,他怎么敢和孟子这种伟人相提并论?

      好在先生夸归夸,也知道揠苗助长的道理,后面渐渐就说的少了。

      孟行砚松了口气,但也知道小孩子中间的磁场很奇怪,他要是不想挨欺负,就要让先生的夸赞落到实处,证明自己确实有值得被夸奖的地方。

      所以不仅是为了不辜负孟母的期待,也是为了尽快在书院站稳脚跟,孟行砚变得越发努力起来。

      他努力了,其他学子不想被落下,也只得努力,于是书院里就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孟行砚所在的学堂,到隔壁先生教授的学堂……

      大家都不想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全都努力起来,就这一传二,二传三,书院里的风气竟然为之一清。

      此时的孟行砚还不知道这一点,搬到临安之后,他就住书院里了,一月只能回家几日。

      两母子甚少有这种轻松相处的时刻,彼此都很珍惜。

      南街晚市的灯火从不远处映过来,看着就热闹。

      两人先聊闲了几句孟行砚在书院发生的趣事,后面话题越来越歪,最后直接歪楼到孟行砚的婚事上。

      两辈子都是光棍的孟行砚闹了个大红脸,在灯火的照耀下越发显眼。

      孟母显少见到儿子露出这幅窘态,一时有些新奇,又觉得好笑,“还害羞了?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年哥都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年哥,是钟念的乳名。

      钟念三岁就到了孟家,孟行砚亲爹早逝,孟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孟行砚,便听邻里的建议收养了钟念,原本想两个小孩子作伴儿的,但后面才发现年哥是个哥儿,这时孟母已经找不到钟念的父母了,只能将三岁的钟念留了下来。

      不怪钟念父母会隐瞒钟念的性别,这个朝代,哥儿的地位极低。哥儿是介于男女之间的一种存在,也可以成婚生子,只是不那么顺遂,稍有家资的人家都不愿意娶一个哥儿,就算有愿意娶的,也是做妾。

      这个朝代的女人地位并不算低,出门经商都不在话下,不然孟母不敢也不能带着孟行砚两人搬来临安。

      但即使如此,和哥儿也没什么关系。

      大部分的哥儿下场并不好,不是出生时被父母溺死,就是长大了被卖到勾栏瓦肆,甚至还发展出了一条产业链。

      稍有良心的父母也就如钟念父母一般,将孩子卖了他人罢了。

      朝廷极力扼制这种现象,但是民俗如此。

      孟行砚听闻这件事的时候,只有六岁,但也心寒不已,紧紧握着钟念不愿意松开,生怕孟母将人送走。

      最后钟念如他所愿的留了下来,却是以孟行砚童养媳的身份。

      孟母最爱回忆的也是这件事,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儿子当时的神态,明明那么害怕,却还是坚定的护在了年哥的身前。

      孟行砚真是怕了他亲娘了,求饶道,“您明知道这是假的,当时只是为了给年哥上户籍而已。”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孟母三迁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