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大乱 ...


  •   北地大旱,北方邻国圣雪国也深受其害。随着雨量的减少,不少湖泊水源枯竭,草场植被减少,对以畜牧为主的圣雪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天佑七年八月,圣雪国犯大宁边境,烧杀抢掠,一路南下,直取信阳城。

      九月,齐王反了。

      发了个什么檄文,扯了个清君侧的幌子,起兵造起反来。

      大宁可谓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风雨飘摇。

      朝廷迅速发了征兵令,开始大规模征兵,北方四十六个州府,一户一丁。拒服兵役者,杖八十,流配三千里。

      听到消息之后,李家村响起一片哭声。兄弟多的人家,必定会有一番争执。战时去服兵役,无异于去送死。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兄弟情分了,许多人家吵成一团。

      周家草草吃了晚饭,也商量起这件事来。

      周山:“我是兄长,合该我去,这没什么好说的。”

      周杨道:“你去了,嫂子怎么办?几个小的怎么办?靠我和三弟,如何能养活这一大家子?还是我去最合适,大哥得照管家里,三弟年纪还小,就我年纪最合适,并且还跟大哥学了些打猎的本事,到了战场上也比平日里拿惯了锄头的把稳些。”

      周山看向李秋儿,眼里满是愧疚,却仍然坚定地开口道:“秋儿在家等我回来。长嫂如母,你们几个好好照顾她。”

      周松看了看两位兄长,道:“两位兄长都不能去!世道这样乱,少了你们哪个也护不住咱这一家弱小。我虽年岁小些,但是身量足够,符合朝廷征召条件。我在家也出不了多大力,不如就领了这个名额。”

      周山和周杨自然不能同意。兄弟三个争了半天也没个结果。

      李秋儿怀里抱着周桐,犹豫了半晌,道:“不如抓阄吧。”

      兄弟三个都同意了李秋儿的办法。

      周鱼准备的纸球,她在其中一张纸上用木炭画了一道,另外两张纸上是空白的。

      兄弟三个一人抓了一个纸球在手里,展开后,周杨笑着说道:“我就说应该我去吧,果然天意也是如此。”

      屋里沉默下来,没人应声。

      周山辗转反侧了一整晚。

      次日一早,里正开始挨家挨户登记造册,周杨的名字也被记到了名册上。里正通知他三日后到村口集合。

      已经入秋了,据说大宁极北之地已经下霜了,等他们到那儿,只怕都已经开始下雪了。

      李秋儿让周山去镇上买了棉花,请了四奶奶来帮着给周杨裁制冬衣。棉花铺得厚厚的,布料也是选的厚实耐磨的。李秋儿还在衣角处缝了几小块儿散碎的银子,裹在棉花里,不仔细摸根本察觉不出来。

      周杨见了劝阻道:“嫂子还是留着给弟弟妹妹买米吃吧,我去哪儿花用银钱呐?”

      周山沉声道:“依你嫂子的,那是给你回家的盘缠,咱们一家子等着你回来。”

      周杨笑着点头。

      三日之期很快就到了,天刚蒙蒙亮,周杨就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家人陪送下到了村口,与即将去服兵役的人群汇合。

      李秋儿还在人群中看见了娘家人。李柱、刘氏、李有才、李有福、李有德和李夏儿,一个不少。一家人正围在一起抹眼泪,像所有依依惜别的家庭一样。片刻后,在催促声中,李柱迈进了服役的队伍中。

      李秋儿扯了扯嘴角,心道李柱和刘氏对宝贝儿子也真称得上是掏心掏肺了。

      周杨笑着对家人招手道:“回去吧,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

      周鱼忍不住哭出声来,“二哥,我们在家等你,你一定一定要回来!”

      辰时一到,队伍立刻出发。不许亲属再送,村人只得陆陆续续往回走。

      周山一个人在村口,望着周杨离去的方向,站了许久。

      李秋儿只得带着几个孩子先回去了。

      一家人都没心思吃饭,只匆匆热了些周杨吃剩下的角子给龙凤胎。所谓角子就是饺子,刘秋儿半夜点着油灯起来包的。

      其实临山镇没有包饺子送行的讲究,只是李秋儿想到前世“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才起意包的,只为图个团员的好兆头。用上了家里最后的两瓢白面,也才包出了两大碗水饺,李秋儿全都端去给了周杨,连龙凤胎都没给留。

      周杨到底只吃了一碗,谎称饱了,给弟弟妹妹留了一半。

      周雪和周桐被送行的场面吓到了,回来的路上一直怯怯地,不时偷看哥哥姐姐的神色。李秋儿抱着哄了好一会儿,两个孩子终于放松下来,吃着美味的饺子,神情满足。

      周杨走后,家里气氛低迷了很久。李秋儿知道,周山整宿整宿地睡不着,却不知道该如何劝解。

      四奶奶也每天到周家走动,想着法子宽慰周家人。

      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周家人渐渐地开始振作起来。周山又开始带着周松进山行猎,隔一天去一次。

      一来受旱情持续的影响,二来少了周杨的助力,周山的收获也越来越少。

      饥荒更加严重了,不少村子里都发生了抢粮事件。那些日子好过、人丁又少的人家,家家自危。

      听说附近村子里陆续发生抢掠事件后,李秋儿和周山经过商量后,决定把四奶奶接到周家来。

      四奶奶虽然年轻开始守寡,但是一直能干又勤俭,早年的时候公婆和夫家堂兄弟也多有帮衬,是以日子一直过得不错。

      四奶奶是个念旧情的人。去年旱情严重的时候,她拿出了大半的积蓄给往常帮衬过的兄弟家凑税银。今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又分了些米粮给孩子多的亲戚家。而今饥荒更严重了,几个堂兄弟家里不时上门说些往日的情分,期望四奶奶能再多拿些粮食出来接济自家。

      四奶奶十分无奈,能给的都给了,再给自己就要饿死了。可是亲戚们如何肯罢休,说些什么人不能忘恩负义之类的话,明着张嘴要回报。

      族长李忠明狠狠责骂过那些人,可惜,“仓廪实而知礼节”,饿得狠了,也没人再把族长放在眼里。

      四奶奶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曾经帮衬过自己的人差点逼死,一来她低估了这场灾情,二来也低估了人性的恶。总想着尽力帮衬一把,熬过这两年就好了,可惜天不遂人愿。来人各个心里有一本账,恨不得把四奶奶算计到骨髓里,算来算去都是四奶奶不肯全力帮衬,仿佛这么多年四奶奶不用吃喝、公婆看病治丧不用花钱一样。当真是被气得倒仰。

      前面给得大方,现下你说没有余钱了,谁又肯信?你若是没有十个馒头,能舍得分给别人两个?谁能相信其实你也只有三个馒头?

      何况李秋儿成婚的时候,四奶奶还硬是拿出了五两给周山凑了聘礼,又给了她三两银子做体己。

      李秋儿把四奶奶安顿在了西屋,跟周鱼和周雪一起睡一铺炕。又好好劝慰了四奶奶一番,把道理分说给四奶奶听。

      四奶奶听了很是感慨:“你说我一个老婆子,竟还不如你一个孩子通透周全!”

      李秋儿抿嘴笑道:“我也就是嘴上通透,真碰上事了也麻爪。您跟着我们过日子,日后也好多指点指点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