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接生 ...

  •   很多年前,应该是还未上中学以前,放假的时候喜欢往乡野的地方跑。
      倒不是现代人羡慕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那时的乡下,除了夏天可以下河摸鱼抓螃蟹,秋天那能爬树摘果子的山野乐趣外。主要是孩子们能成群结队结对的一起闹,一起玩儿,能一起听那些鬼怪传奇故事。
      “九儿,今天去赵奶奶家。”大人一呼,我们一窝子小娃娃都是跟着她便往赵家祖屋院儿里跑。乡下农活忙的时候,一般都是家里老人会帮着各家各户照看孩子。民生淳朴,大家都是互相帮衬过日子。
      那年赵家奶奶六十多岁了,她五十几就抱上了长孙,孙子和我年纪相仿,所以我常常跟去她家玩耍。加上农忙季节的到来,她家里完全就是孩子窝。青壮年们上山的时候,我们那几天都在他们家过,赵奶奶也不约束我们,吃饭撒野在她家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在赵家奶奶家,让我更喜欢都事情是她会给我们摆龙门阵,说故事。因她那些故事都是些民间传说,或者口述是她身边发生过都往事。所以这些故事往往都夹杂着恐怖色彩,孩子们凑得紧紧的,可比恐怖电影更带劲,大家经常吓得上厕所也要结队去。
      在这些故事里,一个她亲身经历的一个事儿,把大家听得得粗气都不敢喘。如今说起她,九儿也不自觉就联想到这个故事。那种恐怖氛围四面八方的涌现,立刻鸡皮疙瘩掉一地。
      还记得赵家奶奶说,那年她也才三十几岁。这么说起来这事,在当时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儿了,如果按照当下算,那便更久远了。
      赵家奶奶其实不姓赵,是因为嫁入赵家随了夫姓。虽已经是新中国,那些封建社会旧礼制慢慢被取消了,可赵家是难得延续下来的世家,于是就延续着随夫姓的传统。话说这赵家从清朝到现在,祖辈都从医,到赵家奶奶这一辈儿,家族里其实很多后代都还有医务工作者。
      赵家奶奶的丈夫叫赵仁济,赵仁济这一辈家里共有5个孩子,四男一女。前面几个哥哥就剩下二哥,他排行老四,老五是最小的妹妹。今天我们讲的故事,主角就是赵家的老五赵仁心,因为她排行最小,所以大家都唤她赵幺妹。
      赵幺妹也算是女承祖业和她四哥赵仁济延续世代行医的夙愿,也是医生。和她四哥不一样的是,她是妇科医生。
      早年,赵幺妹主要是在乡镇卫生所工作,也不是妇科医生,算是全科大夫,一般的伤风感冒她都没问题,也许是医者仁心受到家里熏陶,她为人和善,平时不管多忙,对待来访病人也都是热心看诊。
      那年代女性都比较保守,喜欢让她看诊,加之“赵幺妹”喊得亲切,慢慢她便就变成了一名妇科女大夫。特别是孕妇来卫生所看诊的特别多,时间久了,方圆几里外的孕妇都来请她看诊。
      加之其经验足,胎儿只要是足六月的,她看看、摸摸孕妇的肚子,肚子里是男孩女孩儿,胎位情况她一说一个准。
      慢慢的,对这个赵幺妹十里八乡都很是尊重。
      以前乡下交通不便,产妇生孩子很多因离乡镇医院、当地卫生所很远,一般都是请接生婆去家里接生,只有遇到棘手的问题才慌忙去医院。自从有了赵幺妹,镇里那家生孩子只要发生接生婆处理不了的情况,乡亲们都会去请赵幺妹到家里救急。赵医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接生婆不愿去的患者,只要患者家属上门去她家请,她都是欣然前往,这个也是大家对她的尊重的另一个原因。
      但自从发生了赵家奶奶说的那一件事情后,入夜后赵幺妹便不敢半夜外出,也不轻易去患者家里帮忙接生。
      这事儿发生在冬季,这年刚刚入冬,那时没有汽车尾气也没有来自城市的污染,冬天的南方还是会下雪的。南方没有暖气,冬天取暖全靠穿。条件好的里三层外三层,条件不好的家里都是烧炭取暖。
      那日都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大家都关门闭户,赵幺妹一家也是早早上床躺着。
      冬季夜长昼短,虽然很早就爬上床但也睡不着。赵幺妹儿便半躺在床上织毛衣,这样暖和还可以消磨时光。房间里暖和,狗子也在房间里面趴着打盹。下午还只是零星的飘雪,这会儿已经下大了,此刻雪白的一片。
      快到晚上11点左右,屋子里的狗突然就不安分起来,狂躁不安的在堂屋和房间来回蹿。赵幺妹她男人以为狗要拉屎,便起来把门儿给开了,外面的寒风一下子就蹿进落暖和的屋子,人立马打起了喷嚏。
      男人返回屋里,准备找件外套披上。这会儿狗子已经跳出了门,外对着院子外面狂吠起来,却也不像平常那般跑出去。他想着是不是太冷,狗子怕冷不想出去?于是他又回去拿了电筒,赶着狗子准备开了院门儿带它去。
      “外面那么冷,你还领它出门儿啊?”赵幺妹手上功夫没停下,看到她老公出门问了句。
      “嗯,顺便看看外面,旺财一直吠很。”男人披了件厚衣服,说着就出了门。
      外面白茫茫一片,冬季植物都枯死,现在已经全部覆盖上来白茫茫的雪。虽是晚上,但明晃晃的雪夜一眼就能看清几十米以外。狗子出门叫得更凶,不像是被屎尿憋的。在雪地里狂奔起来,对着几十米开外的地方狂吠不止。
      男人在屋外走了一圈,抽完一支烟后,见狗子还没停下来意思,他也很纳闷。寒意袭来,不自觉地的有点阴森的气息,对着狗子吠的方向吐了口痰,说道:“真晦气!”完了就招呼着狗子往屋子里去了。
      “咋回事啊?”赵幺妹见男人进屋,身上全是雪,头发上也都沾满了,赶紧下床来帮忙掸。
      “旺财今天不知咋的一直闹,外面也没见啥,晦气得很。”男人脱下外套,边说边伸手去碳炉子边儿暖手。
      “这么大雪,估计它也是欢喜。”赵幺妹没多想,这天晚上雪的确是大的很,好多年未见。
      二人就这样拉扯了几句家长理短,狗子慢慢也安静下来,于是准备上床休息。
      “咚咚!”
      突然她家院门被敲响了,不用多想定时是又有娃娃要出生了。
      “快开门儿去。”赵幺妹赶紧又起身。
      “这么寒的晚上,今天要不别出门了。”男人有点担心。
      “咋不出门儿,这么晚能找上门儿来的,肯定是等不及的。”赵幺妹儿已经习惯了半夜出门接诊,已经快速的在穿衣服,把厚袄子往身上套。
      “赶紧的去看看。”赵幺妹出了屋子,开始整理接生的工具—就诊箱。
      男人哆嗦着跑去打开院儿门,疑?咋没见着人?
      正疑惑,才见院墙边上有俩人捂得严严实实的杵在哪里。俩人衣服领子拉的高高的,这么大雪也没见他们身上粘上。穿戴到也算整整齐齐,可围巾把半个脸遮住,一张脸啥也看不清,俩人一个穿着讲究的花棉袄,一个穿着青布袄子看着像是讲究人。
      “家里生娃啊?”家里还有俩娃,男人不能同去心里担心,总是要盘问清楚才好。
      来人也不说话,点了点头。
      “哪个村?哪户人家呀?”男人又问道,下意识的仔细瞧那俩人,这次看清楚是一男一女。
      “隔壁,牙子村儿。”只见那女的缓缓说道,声音轻飘飘的,不知是太冷还是赶路,总感觉声音不是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的。
      平时人来熟的狗子,这天晚上咋呼得很,一个劲的狂吠不止。赵幺妹伸手拍了下狗子脑袋,狗子才呜咽着趴院门口稍微安静了点,但是双眼还是戒备点盯着门外的二人。
      “生了多久了?足月没有?”赵幺妹询问到。
      “足月,生了好几天了.......”
      “好几天?好几天了咋不送卫生院儿勒?”赵幺妹无名火有点上来了,语气有点不太好。几天了也不送医院,要这大半夜的来折腾人,最可怜的还是那生娃娃姑娘。
      “送不了......”
      “快带路吧,瞧着,人也是等不及了吧。”赵幺妹心里憋着气,都是那封建迷信害了人,这个生娃到姑娘现在估计不成人样里吧,都疼里几天,牙子村还有那么长段路,得赶紧出发。
      “您这边!”一直没搭腔的男人殷勤的给赵大夫引路,他手上提着一盏老式的煤油灯,灯罩上落满了灰,一看就是很久没用的物件。
      赵幺妹急匆匆的就跟上前去,都没来得及跟她男人招呼一句。走远了,还听见男人在院子外头叮嘱她小心。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赵幺妹停下来喘口气,看了看周围,这一路上都顾着赶路,也不知道现在走到哪儿了,看这周围环境明显是已经出了村子。
      说来也怪,在这大雪夜里赶路,赵幺妹一口气走这么远也不觉得冷。棉布鞋踩在这齐了脚踝的雪,鞋面儿都没湿丁点儿,踩在雪上跟棉花似的,不觉脚滑且脚步轻快得很。
      女人见赵幺妹停下,也不走了。看得出她慌急得很,但是也不催促,只是她和那带路的男人奇怪的很,总是提着油灯站在几米外,戒备的和赵幺妹保持着小段距离。
      “老嫂子,咱赶紧的走,耽误不得。”赵幺妹深呼了一口气,想着那难产的孕妇等着她。
      这俩人也是奇怪得很,也不应声,掉过头就开走。甚至他们自己都只顾走路甚少交流,完全不似往常上家里请大夫的村民。
      往日里,这些村民肯定是一路东家长李家短,基本话匣子都是停不下来的。可这俩人到好,一路上连孕妇现在的状况,都懒得提起。全程自顾自的赶路,只是在赵幺妹掉队时会稍微停下来等她。
      “怪的很,这是啥样的人家,请了这么两个带路鬼”。这不想还好,这么一想赵幺妹儿心里一个激灵,突觉寒气袭来。
      “快到了,穿过这个树林。”女人似乎看出什么,这才缓缓的说道。
      赵幺妹听到她的声音,再看着那随着煤油灯一前一后的绣花鞋,判断这女人年纪也不轻。想到马上就快到地方,再则心里都塞满了对那产妇的担忧,似乎又豁然开朗了。
      果然,在林子里大概走了一刻钟,依稀就能看见外面有个村子了。只是这条路,赵幺妹倒是没走过,之前也去过牙子产,完全不似这般景象。
      村子不知什么时候翻新了,入村的地方还修了个阔气的牌坊,灯光太暗,牌坊上都写啥到没看清处。
      进村后,只见村里此刻灯火通明的。一般村子里面那家有事,村里大伙儿都来帮忙,这也是常见的。但是,白雪映衬下赵幺妹看着家家户户都院门都修得气派的很,心里一纳闷了,这牙子村一直贫困的很,咋突然家家户户就脱贫致富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