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赈灾施粥 ...
-
宽敞的县衙大堂,气氛有些压抑。
久雨初晴的阳光,通过堂口的水洼,反射到了大堂的牌匾上,将“明镜高悬”这四个鎏金的大字,照得熠熠生辉。
迟怀德起身,环顾四周的人,说道:
“如今这些暴乱的饥民,无非是为了一口吃食。但凡能够活下去,他们便不会造反。
如若各位愿意,大家可以合计各大户,出一部分赈灾粮,让他们暂时果腹。等事情平定之后,禀报朝廷,再弥补损失,也不为不可。”
“哼哼,你上下嘴皮一碰,说得倒是轻巧。外面这么多人,怎么够吃?就怕陛下一如往常地不理会。到时候,我们粮也出了,却什么都没捞着。要发善心,怀德兄自己去吧。你问问在场的诸位,谁愿意陪你做这个冤大头?”
迟怀德将目光投向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对视,显然是都不愿意出这笔钱和粮食。
就在局面陷入尴尬时,府尹开口解围:
“都别争了,在下一个小小的府尹,是请不动诸位员外老爷。陛下虽然不上朝、不理政,可这城中还有一位禄王,那可是当今陛下的胞弟。本官去求求他,如果他愿意出钱出粮,诸位也好省下点东西。”
听了府尹阴阳怪气的话,立马有人出声:
“如若禄王愿意捐赠,那么我等自然也是要跟随的。”
府尹:“好吧,此事就商议到此,待本官去拜见王爷再议。”
说完,众人便纷纷离场。
回家后,府尹整理了仪容,换上了自己最贵重的朝服。
坐上轿子朝王府而去。
由于王府在南城,所以他决定从王府北门进,毕竟那里距离最短。
眼看着远处的高墙越来越近,到了禄王宫北门,府尹示意轿夫停下,他让随行的小厮送上拜贴。
看门的侍卫见状,速速叫人前去通报王爷。
可能是王府太大,着实是等了不短的时间。天上太阳热辣,可为了礼数,府尹也不好再钻回轿子,就这样干晒着。
他裹得严实,没多久就出了一身汗。就在年迈的府尹快晒焉了的时候,终于,大门打开了。
“王爷有请,府尹大人,您跟小人这边来吧。”
不得不说,当年修建王府的银子没有白花。
一踏入高墙,所见的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金丝楠木所制的长廊之下,是引清泉而成的鱼池,池中各色的名贵锦鲤,正探出水面来吞吐泡泡,也仿佛在好奇地打量新来的人。
辗转几次,花园之内的假山流水叮咚作响,恒温室中培育的鲜花,正反季盛放。
那个恒温室,府尹是见过的。
屋子耗费万两白银,由玻璃与琉璃制成,阳光可直入其中,即使冬天,依旧可以借阳光提温。
夏天天热,花匠们便用地窖里的冰块放置其中,一天到晚得更换。而王府光储冰的地窖就有十几个,根本不愁没冰。
珍禽园中,好几个仆人拿着小鱼,正照顾着两只闲庭信步的丹顶鹤,天鹅成群在湖中戏水。
不远处的楼阁中,莺莺燕燕的笑声传来,那都是王府女眷,足足有二十几人。
基本上都是禄王在海州搜刮的美女,也有一些是各级官员为了讨好禄王,贡献的美艳女子与哥儿。
府尹一把年纪了,说实话,他刚刚当府尹时 ,各家乡绅氏族都想拉拢他。经常请去各家做客,他也被这些人的富裕所震惊到了。
不过在十几年前,看到王府后才发现,这些当地的大户人家,在皇亲国戚面前,也不过是穷人而已。
府尹出身寒门,虽然不算清官,可一路走来,想到城外处在泥泞之中的上万灾民,再与这富丽堂皇的王府一对比…………
他觉得自己快死的老头子,也该做点事,也算为子孙后代积点德了。
等见了禄王,府尹颤抖着老腿,扑腾跪了下去:
“下官沧月城府尹,叩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行了,起来吧,别跪着了。”
“谢王爷。”
府尹颤颤巍巍的站起身,看了眼禄王。
此时的禄王正半躺在软榻上,身旁三个美人伺候着:
一个捏腿、一个倒酒、一个喂葡萄。
府尹心中想:‘怎么感觉禄王又胖了。’
这禄王体重三百多斤,个子也不高,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圆润。
他瘫坐在软榻上,活脱脱像是头白白胖胖的猪,只不过这头猪,还是头掌握生杀大权的猪。
府尹还未来得及组织文章,开口劝诫禄王开仓放粮。那个喂葡萄的小美人,却不小心将剥好的葡萄滑落在地上。
只见她花容失色,没等求饶,一个肥厚的巴掌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她脸上。
“啪!”
美人连忙手脚并用地从软榻上爬了下来,跪伏在地上,浑身发抖,嘴上还不断地讨饶。
“王爷饶命,王爷饶命…………”
美人跪伏时,肩膀上的薄纱滑落,露出了雪白单薄的肩膀。
府尹瞅了一眼,很快把目光别了过去。并不是他一把年纪色心不死,而是那薄纱之下,隐隐约约藏着鞭痕。
他不禁想到,这些年的传闻:
因为王爷玩得太过,造出了许多的庶子。
而王妃也不是什么善茬,她就把大部分庶子都送出去抚养,明面上也就是宗室的人,可以领一份朝廷的供养。
只是不让他们留在王府,担心威胁世子的地位。
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给王爷下了药,本来肥胖的王爷那方面能力就很差了,这下子彻底废了。
于是王爷想休了王妃,怎奈何王妃娘家也不弱。加上这些年王府一直是由她打理,大部分人都是她的,休妻之事也不了了之了。
不能人道后,王爷就更加心理变态了,喜欢凌虐姬妾。这件事,整个沧月城的权贵都略有耳闻。
之前被敬献的卖艺不卖身的清倌,没两个月就变成尸体抬出来了。
唯一值得说的,就是这王爷不凌虐给他生过孩子的王府老人。
“没用的东西,下去自己领罚吧。”
“多谢王爷……多谢王爷……”
禄王不耐烦的挥挥手,小美人感恩戴德地磕头谢恩,如释重负一般,跑了出去。
禄王有些费劲地坐起身子,剩下的两个姬妾迅速给他塞好靠背,禄王望着府尹,懒洋洋地问道:
“怎么?田府尹,今日来找本王有何贵干?”
“王爷,下官是为了城外灾民一事而来,现如今朝廷的赈灾粮迟迟未到,前不久本府的粮仓又遭水祸,不得已才来找王爷您的。”
“哦,找本王做甚,本王又不会生出粮食。”
禄王拈了粒葡萄放入嘴中,漫不经心地回答。
见他装糊涂,府尹心一横,说:
“下……官,下官是……是希望王爷能从王府粮仓中拿出一点点,供给灾民。”
谁知,他这边话音刚落,那边的手也狠狠拍在了矮桌上,只听禄王呵斥道:
“混账话!
吾为先帝御赐的禄王,是当今陛下的胞弟,食其禄而不治事。
从本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官员让亲王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之事。怎么?你个老东西,安的是什么心。”
“王爷息怒!”府尹腰弯得更低了。
“下……下官的意思……是现如今天灾不断,城外饥民成群,如若……不及时开仓放粮,恐生变数。朝廷的赈灾粮迟迟未到,下官也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殿下身为大魏亲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望王爷体恤百姓,施舍一二,他们定当感激涕零。不然……再如此下去,估计要死更多的人!”
府尹的老腰,已经弯得不能再弯了。
而禄王依旧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他抬起被肥肉挤压的咪缝眼,说道:
“不是本王不想,实在是这些年收成不好,哪有多余的粮食给你们。”
府尹心中腹诽:光你那放得发霉的粮食,都能堆满几仓库了吧。
“可是……”他还想在劝几句,禄王不耐烦地说:
“怎么,你非逼本王出粮,是想算计本王吗?”
“王爷此话何讲,下官怎敢?”
“你让本王开仓放粮,要是传到皇上的耳朵里,以为我有不臣之心,到时候兄弟猜忌,你能担的起这个责任?”
“下官会修书,告知陛下,王爷乃是为保灾民的一片善心,还可以联合百姓给您…………”
“行了行了,你走吧,本王是不会答应的。那些刁民抛弃土地逃亡,就已经犯了大魏律法,死了就死了。本王乏了,来人,送客!”
“王爷……王爷……”
“府尹大人请吧。”
最终,府尹也没有让这位亲王放粮,只能无奈离去。
出了王府,府尹咬咬牙,决定将自己名下的粮食拿出来一点。
府尹在此地此位上 ,一坐就是数十年。由于陛下不补官,也不调官。海州与宿州的巡府死后,他这个沧月城府尹,就成了海州等级最高的官员之一。
由于升迁无望,他与其他官员一样,把敛财当成了唯一做的事,明里暗里收贿了不少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他名下的田庄商铺,也不比这里的乡绅氏族少。
可能是年纪大了,有些事情也想明白了,这辈子在国家大事上没什么建树,如今也算做点不让自己后悔的事。
“来人,回府。”
华丽的轿子晃晃悠悠地往远处而去。
与此同时,迟府大厅里,经过与各位族老的讨论,最后,迟家决定出二百石粮食来赈灾。
不过想了想,为了以防意外,迟大老爷还叫上了一个人。
“什么,叫我回去一趟?”
“是的,大老爷说了,为了赈灾一事,一定要叫您回去一趟。”
迟岁还迷惑,赈灾就赈灾,叫他去干什么。
在迟爷爷的允许下,迟岁还是回了一趟本宅。
他们爷孙自从出来行医后,除了逢年过节会回来吃个团圆饭,平常就比较少来老宅。
进来大堂,迟岁行了个礼:“见过大爷爷,还有各位老祖。”
“不必多礼。”迟大老爷继续说道:
“迟岁啊,大爷爷叫你来,是为了赈灾一事。经过商讨,我们迟家决定出二百石粮食赈灾,我担心有宵小之徒作乱,这两天,你可愿前往压阵!”
‘哦,原来是让自己去当保镖啊。不过二百石粮食也不少了,折算成现代单位,差不多有十二吨。这些年收成不好,这些粮食也算是迟家族老们做出的最大让步吧。’
迟岁心想着,这事没什么难度。更何况,救人的功德也会分点在他头上,对成仙有利,也算是不亏的。
为了让灾民早一点吃到东西,迟家的运粮队伍将一些放久了的陈粮,以及一些新粮混合,用麻袋装上了牛车,向城门口拖去。
由于担心灾民闹事,城门口的守卫非常严密。
官吏们持刀而立,目光如炬,仿佛哪里有人闹事,就会立刻冲上去。
迟岁放眼望去,那些面黄肌瘦的灾民,大部分都是有气无力的样子。
毕竟在这样饥饿的情况下,只要少数人有反抗的能力。更何况,他们都手无寸铁。
自古以来,农民军一般都不是官方军的对手,只有挨打的份。
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危险最大的是那些落草为寇的,有武器的人。
灾民们一见到从城里开出来的牛车,纷纷两眼放光,不少人起身挪了过来。
一时间,场面变得有些混乱起来,负责运粮的迟府管家高喊:
“大家不要乱,我们是来赈灾的,马上你们就能吃到东西了!”
随着牛车慢慢地走近施粥铺,身边聚集的灾民,就已经超过了数千人。
踮脚望去,都是黑压压的人头。
小孩子在人群中尖叫着哭泣,大人们表情麻木地往前挤,老人被排挤在人群外。
所有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几车粮食。
看着越来越拥挤的人流,迟岁心里估摸着,这二百石粮食估计撑不过两天。
好在护送粮食的家丁中,每人都配备有武器 。灾民们心怀畏惧,才没有出现一拥而上,哄抢的局面。
到了施粥铺,架锅、生火。连水都不用淘,这个时候根本不在意这些。
灾民中有的甚至靠吃人肉,才走到这里的。
有些陈粮已经发霉了,不过很新粮混在一起,也没有什么问题。
这边在忙活着,慢慢升腾起的香味,勾的所有灾民都来到了施粥铺。
家丁们极力的维持着现场的纪律,半个时辰后,一大锅热腾腾的粥就熬好了。
迟岁来之前,还自己买了几斤盐巴,撒了一些进去。
想来灾民们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进食,缺乏盐分,也算补充一下电解质。
接下来就是排队领粥了,之前一切顺利,没想到到这里出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