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民间公主(一) ...


  •   嘉远三年,春。

      此时天色尚暗,皇帝已经上朝议事。御膳房里灯火通明,宫人和御厨的身影在其间穿梭,忙着为皇上和各宫贵人们准备吃食。

      宣政殿上,朝会已然接近尾声,该说的都说完了,擅长察言观色的太监喊出了那句:

      “退朝——”

      随着一声高昂且长的,略带尖利的声音响起,早朝结束了。

      心情不错的德明宗站起身,缓步走出前殿,往寝宫的方向而去,太监总管亦步亦趋地跟在帝王身后。

      此时,刚做好的早膳已经送到了皇帝的宫殿。

      太阳自东方升起,天边露出一抹鱼肚白。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照在玉色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美丽的虹光。

      偌大的皇宫里时刻都在忙碌着,皇城里除了皇帝及其妃子,就属太监和宫女最多,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干活。

      正值春分时节来临,皇后在自己的寝宫里与负责安排宫里活动的女官讨论,为今年的春分宴拟定具体事宜及邀请名单。

      除却世家贵女和几位位份较高的妃嫔,尚未及笄的公主们也在受邀名单里。

      这场春分宴说是普通的宴会吧,倒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它比之寻常宴会要特殊些。

      因为春分宴所邀请的都是各家未出阁的小姐,也是世家小姐们可以大展身手的机会。

      当然,春分宴也不止邀请世家女郎,偶尔也会邀请世家公子一并前来赴宴。

      十年的时间下来,因着宴会的关系,也促成了为人称道的好姻缘。

      若不是去年出了那件事,也不会匆匆取消,导致宴会改期举行。

      下首的女官正认真听着皇后讲话,脑子里却下意识想到了过去的事,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待皇后讲完,女官收起跑偏的思绪,盘算着确认没什么遗漏的内容后,试探地问道:

      “皇后娘娘,今年可要如同往年一般,将男宾席安排到别处?”

      她这么问是为了以防万一,近十年来,宫里大大小小的宴会都是由她和皇后一手策划。

      其他宫里的妃子们也不是没想在名单上动手脚,使出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但都被女官如实上报给皇后,这才没让她们得逞。

      眼看着春分将近,皇后提前敲打了一番。

      深知不能打压的太过,不等众人发话,她给了个甜枣:“待此次春分宴结束,四月的百花宴我会挑几个人一起筹备。”

      皇后说这话的语气很平淡,乍一听似乎只是在说:今日天光正好,宜出门。

      下首坐着的都是深宫里的妃子,自然能明白皇后此言之意,这是警告,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脑子转得快的德妃伸出手,由身边的贴身宫女扶着站起来,抢在其他人之前做出表率。

      位分低的妃子见状,也纷纷效仿。

      不一会儿,皇后面前就站满了人,她对众人的识趣很满意。

      随后,她转头看向身边侍奉的大宫女,“青月,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回娘娘,快到午时了。”

      青月垂着眸,恭敬地说道。

      “既如此,今天就到这儿了,你们回去吧。”皇后站起来,青月扶着她的右手,听着下首嫔妃们相继告退。

      所有人都走完了,殿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皇后看着门外长势不错的一丛翠竹,忽然轻轻叹了口气。

      青月忙问怎么了,皇后却没了聊天的兴致,随意地摆了摆手,抬脚往内殿走去。

      主子不说,青月也不多问,只默默收回了到嘴边的话。

      跟在皇后娘娘身边多年,这宫里的规矩她已经烂熟于心,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青月记得,以前坤宁宫就有一个多嘴的洒扫婢女惹了娘娘生气,被罚去了浣衣局。

      从那以后,再没人敢随意议论宫里娘娘们的话题,至少明面上是起了震慑的作用。

      暗地里说的也不是没有,只是少有人被逮到罢了。

      跟着皇后进了内殿,青月一抬头,就见皇后揉着眉头在榻上斜靠着。

      不等皇后吩咐,青月快步走过去,站在一旁为自家主子按摩。

      轻柔舒缓的力道加上不错的按摩手法,很快就让皇后的神色放松下来,自从小公主丢了后,这些年皇后的头疼是越发重了。

      太医也曾交代不要过度操劳,思虑过多对身子不好,其实就是劝皇后多多休息,一些琐碎不重要的宫务让其他人来做便是。

      最后一句算是暗示,太医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未尽之意皇后也明白,但她放不下心。

      意外丢失的女儿一天找不回来,也没个消息,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她如何能不难过?

      *

      江南烟雨色,柳枝欲扶风。
      一池春水荡,岸上人纷纷。

      初春的阳光尚暖,微风徐徐。

      寒冬已然过去,江南也呈现出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

      又是新的一年。
      繁忙的春耕随着气候变暖,人们开始了今年的谷物耕种。

      连年的丰收使得农民露出笑容,粮食的富足,日子的和平,正是他们普通老百姓梦想中的生活。

      高挂天空的日头散发着光芒,成片成片的农田里,到处是辛勤劳作的百姓。

      江水河畔,一众富家子弟沿着青石板路游玩,年幼的孩童在大街小巷穿梭奔跑,肆意欢笑。

      清澈的小溪边,有妇女蹲在旁边就着溪水洗衣裳,游人从附近路过,还未走近,远远就听到了此处的动静。

      感到有些好奇的游人循着声音走过来,待看清是什么景象时,动作倏地一顿,而后停住了脚步。

      出于礼貌,李明柘只粗略看了一眼便准备离开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看还没什么,细看却惊为天人。青年本是漫不经心的态度在看到来者后,忽的愣在了原地。

      目光所至,只见一小娘子抱着盆衣裳朝着溪边走来,面容稚嫩,看着年纪约莫十五六岁,个子却不矮。

      她穿着一身鹅黄色襦裙,浅绿色的腰带系在腰上。

      乌黑的长发如瀑布散落在身后,发髻上斜斜插着一根木簪,淡蓝色的发带随着微风飘动。

      除去这些,率先看到的便是小娘子的脸蛋,干净白皙,模样秀美,是位十分标致的美人。

      也不知是哪家的姑娘,这副容貌当真是美丽动人,赏心悦目。

      李明柘心中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面上却没有露出轻浮之色,只是单纯的对样貌的欣赏。

      有幸看到一位美人,倒是满足了今日出门的兴致,如此,也不虚此行了。

      想着,李明柘也回过神,脚步一转就离开了。

      回去之前,去青柳买些芙蓉酥吧。他记得母亲平日最喜欢吃的便是这个。

      尤其是青柳卖的,比之大多数糕点铺子更是一绝,只可惜青柳的独家秘方不外传,听闻此事的人颇为惋惜。

      而江南的达官贵人们哪怕不常吃口感有些甜腻的糕饼,也从自家夫人口中听说过这家糕点铺的名字。

      名声好,顾客多,加上独特的秘方,引得从各地前来江南的游人多了不知多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青柳糕点的名声在外带动的。

      这些人中,拜师求艺的有,不怀好意想偷秘方的也有,无一人成功。

      非常巧的是,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江南新任知府上任,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事的,都被下狱问罪了。

      新任知府的一把大火将很多人的野心烧没了,这下子,没人敢再找青柳的茬,即使不甘心,武力威胁下,也不得不放弃。

      在此之后又是三年过去,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纷纷的话题被新的消息覆盖,这件事才渐渐被世人淡忘。

      往事如烟,韶华不在。
      百年之后或许有人还记得,但多的却没有了。

      回到这边,青年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街道两侧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长久的和平给百姓带来了安宁,人们脸上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笑。

      踏着轻快的步伐,李明柘一路走向城镇中心,那里有着镇上最火爆的糕点铺,青柳。
      他们家经常来买糕点,虽然平时更多是派仆人出来,少有的几次是李父陪着李母出门时买的。

      李明柘也来买过几回,对青柳的糕点已是如数家珍,成为了店里的老顾客。

      糕点铺的老板娘是个和善的女人,不仅会做人,还很会做生意。

      她和丈夫共同经营着这家名为青柳的糕点铺,她研究方子和制作糕点,偶尔来店里看看。

      两人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后来也顺理成章的结了婚。

      莫文瑾少时上了几年私塾,读过不少书,考得了秀才的功名,他的才华有限,考上秀才后就不得寸进了。

      加上那时没什么钱继续供他读书,在私塾当了几年教书先生后,便在青梅的建议下,两人开了一家糕点铺,他负责在账房算账,以此为生。

      有人笑他自甘堕落,不教书反去卖糕点,实乃文人耻辱。

      对此言论,莫文瑾也不恼,他深知自己在读书一道上走不通,另走别道,只是为了生存罢了。

      可世人不懂,他也不会放在心上,活得通透一点,总比盲目从众要好得多。

      自打青柳的名声传出去,那些说闲话的都安静下来,也就不敢在莫文瑾面前旧事重提。

      青柳的糕饼本身味道就不错,加上独家秘方改良之后,甜而不腻,不爱吃甜食的人都忍不住吃上几块。

      大部分的糕点价格很实惠,哪怕是家中贫困的老百姓把钱攒一攒也能买得起。

      因而,附近的居民都喜欢来这买糕点,孩子们手里有了点铜钱,也经常来光顾。

      老板娘每次都乐呵呵的给孩子们装好糕点,收了钱后送到他们手中。

      上午的顾客并不多,老板娘就一边做刺绣一边看店。

      这边客人一进门,余光瞥见有人的老板娘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走到柜台招待客人,开始营业。

      不一会儿,李明柘提着用纸包好的糕点回府了。

      他走后没多久,糕点铺里又来了一个人,衣着打扮看着便是媒婆,老板娘一看就知道她是来说媒的。

      但徐菀不想这么早将女儿嫁出去,她还想多留几年呢。

      可人都上门了,也不好直接拒绝,于是喊来在不远处砍柴的伙计,替她看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