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成长 ...
-
南方的冬天,风也冷得刺骨,直冻得人紧缩一团。厅子里的暖炉烧得房间热腾腾的,逼散了寒气,但远不及满堂欢声笑语。这个冬天并不是所有人都期待的。
送走张真源之后,将课程复习了一大半的宋亚轩也踏上了离家的征程。
在此之前,他也带着两位母亲的嘱托去看望张之蓝。
张之蓝住宿的房间要穿过一条小巷。小巷边随处可见的草席,以及躺在草席上衣衫单薄的人。他们大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大约是抱团取暖,宋亚轩和张之蓝路过时,他们也会抬头观望,但也仅限于麻木呆滞地盯着,考量是否可以上前要食,鲜有人朝他们伸出手,因为住在这的人生活大抵也不怎么样。张之蓝看着宋亚轩的脚步慢了下来,上前拉着宋亚轩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小房间的木门好似一碰就要倒下,打开门,寒气急涌进来充斥着整个小屋。
“姐,你就住在这里吗?”
“对呀,你别看它小,实际上小才有安全感。”
张之蓝给宋亚轩递上一杯热水,“亚轩,你要想清楚,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我不希望你被我们之中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思想所束缚住,我希望这件事是你真正想去做的,并且竭尽全力去做的。”宋亚轩接过热水,一滴水跳落出来,有些烫。
“你也看见了外面的人,我们停下来可以帮助他们一刻,但可以一直帮助下去吗?真正要解决的是根源。”
宋亚轩若有所思,“之蓝姐,我也想像真源哥一样,为国家做些什么,说不定到那天我也可以给他们驱散寒冷和饥饿。”
张之蓝满意于这个回答,她们的树立似乎已经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她看着桌子上的书,忽而长舒一口气,两个弟弟都慢慢步入正轨,她也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宋亚轩并没有待很久,他还需要赶火车前往他的下一站。
大概就是有缘人无论多远都能再见,宋亚轩在笔试选拔体检队伍中,一眼就瞧见了消瘦的贺峻霖。
他们都没有想到彼此还可以再相见,所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终使不懂得如何表达情感的贺峻霖在看到宋亚轩时,心里那飘然然的心也落了地,毕竟算是同甘共苦的兄弟了。
笔试考察的是他们高中所学的知识,电文破译员比普通发报员要求还高,发报员的技术只是基础。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大脑能力还是要有的。比学习,宋亚轩和贺峻霖都是之中的佼佼者,第一天考试完成,第三天考试结果就出来了。全国各地来参加这个选拔赛的有百八十人,男的女的。在第一轮淘汰下来的就足足有一半,俩人幸运地留了下来。
通过笔试的人,编成两个班进行为期五个月的发报课程学习,然后再进行考核,最后只留下18人。
前两个月,他们学习的就是报训和抄报。每天早上一群人,围在一起读电码,各地方言都有,经常闹出不同的笑话,有时候把李天泽队长气得直跺脚。这些宋亚轩都有分享到寄给张真源的信件里边。
一同训练的也有女生,她们大多吐字清晰,声音也悦耳,班长经常点名让她们示范。起初宋亚轩的发音也尤其别扭,贺峻霖就拉着他每天早上早早起来读电码,虽然有时候也会吵到同舍的人。经过长达一周的苦练,宋亚轩有了明显的进步,逐渐达到可以做示范的标准。
在他们看来很难的收报仅仅只是入门,发报才是大头。发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消息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学习发报技术,是大家最难的一段时间,发报需要的不仅仅是脑力还要经受皮肉之苦,每一步每一项都被严格要求。宋亚轩等人发报是学习的是跪姿,这就要求把中指的第一关节紧贴在键钮下方的圆边上,由于键钮是硬塑料,手指的皮肤在与键钮的摩擦和用力后,马上形成水泡。起泡之后,仍然要训练,水泡破了,血水流出,还要继续训练,最终形成老茧。
贺峻霖本就瘦,手上几乎没有什么肉,手上经常起泡,但是也没有中断训练,而是包扎之后继续训练,甚至好几次血水化脓,经此往复,手上都开了一个洞直达骨头,渗人极了。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训练。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丰富的。班上的男生也有自发组织篮球赛的,碰着好天气时,李天泽会放他们出去打篮球,甚至自己也会加入,一群人大汗淋漓,洗完澡之后继续读电码,练习发报。
比起这些趣事,让宋亚轩和贺峻霖影响深刻,植根内心的,是队内放映的电影《永不逝去的电波》。电影放映完,好些个女队员都哭了,宋亚轩和贺峻霖也各自怀揣着心事。回到宿舍的宋亚轩当即就写下一封信寄给张真源。
亲爱的真源哥:
近来可好,狙击手训练想必一定很辛苦吧,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这儿的天气还是比较冷,你也要注意添加衣物。
我们的学习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在此期间,李天泽队长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电影,叫《永不逝去的电波》。看完这部电影,不知为何,就尤其想给你写下这封信。
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在追随者你的步伐。从考学到参军,我所希望的就是与你比肩而立。可在前往这条路的路上,我看到了清楚地看到了书上的“路有冻死骨”,看到了那些为国而甘心付出一切的,想到了张智叔叔。
我们读书的意义是为何呢?身为这个时代的青年,我又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呢?
我想了许多许多,我想此刻我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此时的我是一个完整的宋亚轩。我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了。
电影中李飞同志的身影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或许成为不了他那样的人,但我会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如果说小时候我不明白英雄到底是什么,那我大概现在对他已经有了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了。
哥,我们都要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遮风挡雨的大树。
此致
敬礼
宋亚轩
1961年12月12日
亲爱的亚轩:
我很好,这儿的天不算太冷,我们时常会围在一起取暖,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小时候我们一家围在暖炉旁的日子。
在哥的眼里,你一直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但是从这几次发生的事来看,我们的亚轩你是真的长大了,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了。
你说得对,身为这个时代的青年,我们读书的意义何在。
相比于父亲那辈,我们这辈或许要幸福的多,我们有了自己的国,许多人不再流离失所,有了自己的家。尽管这一路的发展,总有坎坷。但这些坎坷又该由谁去克服呢?不正是我们这代正在成长的青年吗?
我想成长的不止是你,还有我。
我也会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战友,让大家看看,新中国的人该是什么样子,我想我们都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树立,听说练习发报的过程很艰苦,我很希望你能坚持下来,但你也不要逞能,照顾好自己。我会等着你,成为一名真正的同志,到那时,我们再一起往前走,向上生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遮风挡雨的大树。
此致
敬礼
你的真源哥
1961年12月15日
培训过去了四个月,所有人都铆足劲认认真真学习基础知识,扎扎实实练习发报技能,身体上的苦心理上的苦都得受着,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结果。
期间,宋亚轩和张真源一直保持联络,和家里也一样。从家中寄来信件里边,他们知晓张之蓝回家了,并且自考成为了小学的一名教师。
严浩翔也收到了贺峻霖的来信。信中说到自己一切安好,并成功进入培训。本来他是打算正式成为一名破译员再给严浩翔写信,又想着五个月不给严浩翔一个答复,怕是严浩翔等不及。
严浩翔得知贺峻霖的好消息,就天天搁张真源耳边唠叨,一如张真源平时说他的树立多厉害一样。这些都是张真源在回信中说的,这时,宋亚轩和贺峻霖才知晓原来张真源和严浩翔也同在一个部队而且是队友。
为期五个月的培训到头,他们也迎来了最终的考核。值得庆幸的是两个人都留了下来。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因为突破不了“坏手”而乱了发电报的分寸,也有不少人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被刷了下来。
面试官是一名叫易烊千玺的老报务员,有着二十年发报经验,据说还曾与李飞共事过。
他面试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坚持到最后,为什么要加入破译小组?”
这个问题说简单但又不简单,没有标准答案。宋亚轩的脑海中闪过的是张真源写信时说的一句话“我想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种”。
“我想也成为那永不逝去的电波,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种,为人民驱散寒冷,为新中国出一份力。”
易烊千玺点点头,这孩子眼里透露出来的坚毅已经告诉他一切。
其他被淘汰的人,有的去往内勤,也有的凭借着自己对电报的所知,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发报员。虽有遗憾,但好在身边的人都在。
“贺儿,那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我吗?”
“就说为了活着呗,为了让更多人活着。也想拯救那些逆来顺受着的人,不让他们那么悲哀。”
贺峻霖盯着窗外有好一阵愣神,“或许也为了让某人的想法不要落空。”
但是他对易烊千玺说的和此时的有出入,他说的是“我从小就在苦难里长大,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坎坷,我也就只有好好活着那么一个目标。可我来到这,遇到了一些人,看到了新的希望,我知道了心怀热爱,便不惧山海。之前的我想的是自己活着,现在我想让更多人活着。”
生活不停地向贺峻霖下刀子,但他就像那打不死的小强,奄奄一息也还可以爬起来。
因为有人这么和他说过“贺儿,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的福气都在后头。”
1962年3月4日,再次和张真源成为同龄人的宋亚轩也成为了一名部队人员。
亲爱的张真源同志:
近来可好,这次我可以真真正正地称呼你为同志了,因为我也正式成为一名同志了。
现在的我发报技术也已经够格跟着老报务员进一步学习了,我也由门外汉真正踏入了电报这个奥秘的大门。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深知自己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的十八岁,要继续努力。
张真源同志,你切记要照顾好自己,听说你们的训练要艰苦地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也不要太逞能。期待我们见面的那一天。
此致
敬礼
宋亚轩
1962年3月4日
亲爱的宋亚轩同志:
很抱歉没有在你生日那天,写信给你送祝福,我们现在又是同龄人了。前几日,我们部队开展了一期实战训练,战场上真的很危险,枪弹无眼,我们都要注意安全。
今天收到你的信,我很为你开心,我就觉得树立你一定可以的,你看果不其然。
电报的世界是深奥的,听说你们还要学习摩尔斯电码,感觉听上去就挺难。但是我觉得以树立你的资质可以很好地掌握,希望你可以好好享受电报的世界。
此致
敬礼
张真源
1962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