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落定 ...
-
此时,圣上把郑御史叫了去,说他是御史之首,应遇事敢言,问他怎么看这件事。
郑御史奏对,“吴尚书是先帝十九年的进士,升巡抚、升礼部尚书更是由陛下亲自拔擢。为报圣恩,吴尚书终日乾乾,鞠躬尽瘁以死,真可称社稷之臣。烈士徇名,吴尚书身已殉国,何不把忠烈之名也予他?”
圣上回答:“吴尚书曾做过我的老师,就算吴尚书可以原谅,生者亦未免太好事了。”
说完,圣上就让郑御史退下了。
过了一日,圣上又召见了郑御史,一反昨日的态度,说自己感念吴尚书旧情,不愿追究礼部之罪,下令让都察院再次为吴尚书上书,请求立祠。
郑御史应下,决定先让人引导吴尚书的一干门生联合起来,由他们出面四处求情,都察院这边最后由陆谓来领衔上奏。
“我事先未将这件事情的始末告知于你?你可有怨言?”郑御史问。
“圣上下令在先,属下何来怨言。”陆谓恭谨回答,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如若这就是郑御史招揽、试探心腹的手段,那他宁可不要成为郑大人的心腹。
“正是事先知晓这件事不会有风险,才让你去做。秋平,此事对你只有好处。”郑御史这样说。
陆谓口中感谢郑御史栽培,心中却不以为然。
*****
一灯如豆。
为防隔墙有耳,陆谓到了杨宅才把事情始末告知杨致之。
“郑御史他稳坐泰山,自然惬意了。”杨致之本就对郑御史不满,这下更不满了,“吴尚书一干门生估计还以为,是他们的努力促成了这件事。在郑御史秘密操纵下,圣上和他都成功隐于幕后。更可恨的是,他知晓一切,却闭口不言。上书前不开口,上书后也不开口,平白让人煎熬。”
“你之前说有些想法?是猜到了这背后许多吗?”杨致之问道。
陆谓回答,“怎么可能?我是擅察言观色,又不是神算子。我是看郑御史说话语带保留,觉得他可能知晓些什么。谁知他竟是知晓一切,却又决定隔岸观火。”
“不过是打着能简在帝心的谋划,不肯轻易透露。郑御史真是好谋算!”杨致之冷笑一声。
陆谓接话道,“是紫宸殿那位朝令夕改在先,郑御史揣摩圣意、逢迎圣上在后,上可不负天恩,下能震慑部下,这不是好谋算是什么?”
杨致之点点头,继续道,“郑御史以为自己手握机密,旁人就会如他心意凑上去吗?估计他告知你结果那天,就等着秋君你去问询。结果你根本没去,这下彻底憋不住,还是主动说出来了吧。”
杨致之一吐心中不忿,继续道,“秋君,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下看谁更能隐忍不发了。”
“是啊,郑御史打的一手好算盘,把别人直接当棋子用。我也不过一平常人,怎会不生怨、不动怒?圣上虽然下令让都察院上奏,但也只说给了郑御史一人。圣上能改变一次心意,难保不会改变第二次心意。请求立祠的奏折呈上去,结果可不好说。但不论结果如何,郑御史都可全身而退。而他推出来上奏的这个人,来承担一切后果。”陆谓也冷笑一声。
猜忌多疑,反复多变,圣上还是人老了啊。
吴尚书病逝前受到的那一通训斥,郑御史说是牵扯到了东宫。一封正常的劝谏奏疏,如何会与东宫有关?
圣上是自己疑心大作,看到奏疏便与几日后的皇后生辰联系到了一起,认定吴尚书是不怀好心,故意选了这样的日子来为太子造势。是不是要转换到东宫的阵营,是不是在为太子摇旗呐喊?
圣上也不想想,吴尚书已是即将致仕之人,何须要考虑东宫?他只须等告老还乡便是。圣上事后也是反应过来了,才派太医前去为吴尚书看病,死后追封太保也有补偿之意在其中。
吴尚书回乡安葬后,本以为此事已过去,谁承想礼部又上奏折要为吴尚书请求立祠。这不又要让圣上想起来此事,想起来自己一时的昏聩与错误。圣上是必不可能有错的,错的只能是吴尚书。有错之人,如何能立祠受人供奉?所有相关折子自然就一应留中不发了。
但折子留中不发,圣上又未做明确的指令,礼部只能照例继续上疏询问,若再未回复,礼部只能在五日一次的早朝上,当面向圣上呈奏此事。
圣上必不想此事发生,所以第二天就改变了主意,托口感念旧时师生之情,让郑御史负责此事。郑御史最后选定了陆谓做领衔上奏的主事人。
折子呈上,圣上若按照事先说好的,同意了奏折,郑御史可以说全在他的掌握之中,来收买陆谓的忠心,就像今天这番说辞。若是圣上改变心意又不同意了,郑御史也不必说什么,把所有罪责推在陆谓身上即可。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出了此事不便直说的内情。
杨致之为陆谓不平,“想凭这样的手法震慑部下,进而收买人心,郑御史瞧不起谁呢!”
“这几日和郑御史见面,他总是有所期待地看着我,似乎想让我主动找他问询。他越是期待,我自然越是要他的期待落空。”陆谓语气也变得冰冷。他越生气,声音愈变得异常平静。
“之前想着若能成为郑御史的心腹,应该对我有所帮助。郑御史面上恭谨严肃,没想到也是如此玩弄权术之辈。”
看到陆谓这么动怒,杨致之虽仍是生气,却开口劝慰他,“不值当为这类人动怒。我们之前还说要庆贺呢,你想如何庆贺?”
陆谓很受用杨致之的体贴,回应他,“此事你也出力不少,你来决定怎么庆贺吧。不过郑御史还是可以多骂几句的,气郁过盛易生肝火,还是发泄出来得好。”
杨致之心中还是有气,自然一口应允。
至于如何庆贺,则是云雨之欢,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