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乡情(2) ...
-
《家乡》——《沧桑过后》
记忆便停到了这里。如今的农村老家,举目所及画面,却是破碎不堪的田地,时不时被人凿出大坑,沙土装载上卡车被运往城市,筑起高楼;剩余田地多是被用于栽种果树,蔬菜,那一幕麦香早已成了远去的场景;村落里,瓦房均换成了两层小楼,只是人丁稀少,多半是儿童老人守家;过去每户庭院内外的粗壮树木几乎已被砍伐殆尽,取而代之是门口一路生硬的水泥;偶有几家院外栽种小树,也仅是颤颤弱弱的娇小模样;最让人记忆犹新的那条清澈小河,如今,却是臭气熏天、遭人摒弃。
不时耳边又响起老外公的故事,“一个管家带着小姐走在村外路上,碰到一老实的年轻人,管家称有事要先走,请求他护送小姐,小伙子答应了。之后小伙守诺护小姐一路,却是久久等不到老管家。此时小姐才说出实情,家父嫌她年纪大没有嫁出去,一气之下命管家带小姐出去,路上碰到谁就嫁于谁,哪怕是小狗小猫。”老外公讲到这里,呵呵笑过两声,告诉我“这便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
久远的故事依旧留在心窝里,或许儿时对于故事的初识便是来于父亲和长辈口里的传说;儿时对于家乡农村的喜爱,也正是来源于父辈对于家乡的呵护和赞美。
而到现在,农村里有了交通的快捷,有了饮水的便利,有了住房的奢华,但人们却要急速地逃离农村,也渐渐遗忘了清新的嫩绿,农民遗忘了农作时间,青年遗忘了回家,老人遗忘了传统,不时捡起的多是粗俗的陋习,奢靡的挥霍;餐前饭后谈论的多是有钱人家买房买车,嫁娶场面,甚至儿童也学会了效仿电视上的影星矫揉造作,生活攀比。
或许这是时代的要求,主动或被迫。但农村若要变得美好,农村文化得以兴盛,怕是仍需要时间,需要文化的衔接,以及情感的复苏。
最后的回归,应当是在进步的前提下。彼时,
“垂柳依依青两岸,
夕阳淡淡入河山。
遥闻童音读书声,
惊起犬欢鸟啼鸣。
饭香绕村笑语起,
餐后小聚古今情。”
——2017
《家乡》——《北方农村》
追寻着略有岁月的记忆,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童年的家乡,先是入村的主道,宽敞、安静,街道两侧是各个平矮的屋舍彼此相连,偶尔隔出一条小巷;间或种植些粗壮的老树,榆钱、白杨、槐树。到了冬日树叶全部凋零,尤显得空旷,这便是北方的特色。再往村里走,各家各户大门前道路是被碾压结实的泥地,到了阴雨天,孩子们总是喜欢赤着脚在地面上踏着雨水活稀泥。门外多是堆放麦穗、玉米杆,用于生火取柴。再然后,到达各家的门楼,此处遮风雨,可聚茶谈天,还可堆放杂物。正如作家阿龙在《探索发现》中所提到,门楼联合着入门后迎面的影壁墙是北方农村房舍的建筑风格。在最后,各家各户多是坐北朝南的平房小屋,厨房安置在宽大的院落内,配合着院中的老树、花草,时不时地传出饭香。
这便是北方的农村,春有轻雨细柔,夏有烈阳知了,秋有麦香蜜枣,冬有积雪炊烟。
农村的建筑,紧凑、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大家;农村的理念,在故去,她应该是一种家族的象征,连接着姓氏和各个家族不成文的传统。
也是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古代,农村,多数以家族姓氏为核心,强调的是相互扶持,以老者为尊;因此,一个村落强盛多半依靠的是家族中智慧、清明的长者掌舵,自然,若是长者迂腐、智缺、心残,衰败、迂腐也仅在一夕之间。这也便是其中的狭隘和局限性。
行至今日,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却越发变得冷清,甚至被进入城里的孩子遗忘。而,如今,家庭单位也已缩小到父母和孩子,隔开了大家族的距离。不过,又有谁知道,或许不久后,人们又会回归那片淳朴的村落,带着更加先进的文明,问候农村文化。因为历史总喜欢螺旋式的前进。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