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太医与一个女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

  •   提起清宫的太医,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金枝欲孽》中的孙白杨,那个有野心却也有原则更有温情的太医。说起来,好像有宫廷的地方就有太医,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就连一衣带水的韩国那个著名的“大长今”,也跟太医们脱不了关系。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那个著名的格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或者我们可以说:有宫廷女人就有太医们。宫廷女人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离不开太医们的出谋划策,这中间的步步为营,步步惊心简直就是。
      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对那些站在权谋与争斗之后的太医们充满了好奇。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去查询了一些关于太医的资料,公布出来,与诸位共享。
      太医起于汉代皇家医院现已经成民居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太医院中设立有“先医庙”,供奉医祖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
      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清太医院官阶分为: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所以我在《叶赫那拉•垂绣帘》中把我们的重要角色太医庞景云刚出场时就设置为一个小小的医士职位。当然他会在我们的兰贵人的扶持下慢慢成长,最终成为一代宫廷著名御医。
      再来说清朝时的太医分科,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年)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成为8科。
      顺治十年,皇帝设立宫廷药房“御药房”,隶属于内务府,负责药品的采买、制作及储备,同时太医院派来的御医还要在这里进行值班,叫做侍直,分为宫直和外直。“宫直”由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分班侍直,他们主要是为帝后妃嫔们诊病。“外直”也叫“六直”,由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直,六直即在宁寿宫、慈宁宫、乾清宫、钟粹宫、寿康宫、寿安宫六处待命,给宫内太监、嬷嬷等杂差看病。
      因为清朝紫禁城内人员众多,药房也越来越多。在御药房之下,又设外药房和内药房。外药房是各宫太监及管事取药之地。内药房则专给皇帝、后妃等取药。后来又因内庭人员众多,一个内药房很难满足需求,于是在寿康宫、储秀宫以及圆明园等处也设药房,并任命两名内务府大臣分别管理药房事务,对外仍统称“御药房”。同治时期,宫廷还设寿药房。
      在清代进入宫中给皇上看病,也是一件万难之事。要成为医士,首先要接受教育。清代的医学教育,设教习来培养医官人才,由御医、吏目中选品学兼优者来担任。而学生通常要经一定级别的官员推荐,并由医官作保,由首领官面试,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相关医书,后来又增习《医宗金鉴》,并逐渐作为主要教科书。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试,合格者为医士,不合格者继续肄业,以待再考。而仅仅成为医士还远远不够。因为御医是要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层层选拔的。清代设御医十人,这些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并经过3或5年一试、二试、三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入选,否则宁缺不补。另外,清宫御医有些是各省官员举荐之名医。因此要成为一个御医,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
      御药房给皇宫制药,御医给皇室看病,因此各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疏忽。皇帝、后妃如有病,御医赴各宫看病,称之为“请脉”。由御药房专职带领前往,诊视皇帝时,先行君臣之礼,然后由第一位御医跪诊左手,第二位跪诊右手,之后再互换。然后要叩问皇帝身体感觉。诊完,要和内臣一起去合药、取药,将药贴联名封记,并详细记录该方药性及治疗之法,最后要在年、月、日之下签名,以备查考。给皇帝煎药的人都要先喝药,这就是所谓的试药了。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御医院在清代叫太医院,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慈禧和太医院的医生们的溯源。兰贵人那拉氏受封为贵人后,在两年之后才晋了一级,由贵人升为懿嫔。那拉氏晋封懿嫔时已经将近二十岁,虽然经常奉召却始终梦熊无兆,这对于兰贵人来说始终是一件时时担忧,夜夜操心的事情。事实上,我以为那个年代人们都是早婚,极其有可能女性的各项机能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么结婚一两年不生育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作为丈夫的是皇上,身边美女环绕,精力有限,这些都有可能是限制后宫的女人们受孕的原因。当然,我们的那拉氏兰贵人是不会考虑到这么多因素的,她只是为自己受宠多时还未怀孕这件事情担忧。在她的心中,还有一个隐隐的忧患,那就是她有一种先天的难以对人启齿的病症——月经紊乱。估计兰贵人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病症,入宫后她向年长的宫人请教,得知这个毛病是要更治的,如果医治不及时,会影响今后的生育。
      但是当时那拉氏只是一个小小的贵人,根本够不上传太医院的御医入宫看病。御医入宫看病,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是那样的话,只怕清一朝皇帝的头上会戴满数不清的绿色帽子。事实上,后宫内的大小事宜是要奏请皇后,由皇后定夺的。嫔妃有病,也必须先奏请皇后,再有皇后宣召御医入内庭诊治。治疗的接过也是要上报皇后知道的。那拉氏当然不愿意通过皇后,使自己这难以启齿的病症被宫中上下成为话题,所以经过一番谋划之后,或许是一次妖娆的歌舞之后,也或许是一次为皇上鞠躬尽力的批阅奏折之后,更可能是一次酣畅的欢愉之后,总之就是在皇帝满心舒畅、龙颜大悦之际,她借以时感腹痛为由,恳请皇帝传召御医诊视。
      根据清代《宫廷医药档案》记载:咸丰四年四月三十日,懿嫔经御医诊视,服用调经丸。这份“调经丸”的方子,经后来的中医评议,显然是针对懿嫔的月经紊乱之症,也足以证明她年轻时确实有痛经和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又兼带下之症。
      到七月十三日,懿嫔服用“调经丸”两月有余,病情似乎却并未好转,依然是“气血不通”,“腰腹胀痛”还有“胸满呕逆”。所以当时诊视懿嫔的太医李德立认为是“寒饮郁结”,于是另行开了“温中化饮汤”这味药。而就在七天之后,御医庞景云为懿嫔诊脉,议用除湿代茶饮送调经丸,另外辅以“和肝化饮汤”,以及照原方“和中益气饮”加香附三钱,轮番于午后服饮,经过一个月德调治,懿嫔那拉氏月经不调的毛病终于得以好转。
      在这之后,那拉氏锲而不舍,又经过一年对身体作全面的调理,终于在咸丰五年六月怀孕,第二年生下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穆宗同治,达成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也获取了她今后手握大权的资本。
      看懿嫔生子的这一举动,其实是有蛮多感触的。我们知道古人多迷信,尤其在子嗣问题上,多喜欢求天拜祖,将希望寄托于神佛之上。却很少有人想到主动去求医问诊,不管对男女来说在这件事上求医问诊好像都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一但去做了,似乎就意味着自己自身有缺陷一样。而那拉氏却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不甘心随波逐流,她在求得子嗣这一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毅力。她的主动求医正是一种不吝虚名只求实际结果的表现,经过她的努力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体质,终于为皇帝诞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而她也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

      “带下”是指妇女经常从□□流出白色或黄白色的粘液而言。俗谓“十女九带”,意思是说,带下是妇女常见的一种病证。不过健康妇女如偶尔从□□流出少量透明的粘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带”,是一种生理性的分泌物,不属病态。若带下量过多,颜色或白而清稀,或色黄赤粘稠,甚至还有腥臭气味,并伴有小腹疼痛等症状,即叫做“带下病”。
      产生带下病的原因,多因“湿邪”下注所致,但有挟寒、挟热、偏虚、偏实等不同证型。凡属虚寒的,系因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所致。在饮食营养方面,应忌食生冷、瓜果、冷饮以及坚硬难消化的食品,可经常食用瘦肉、蛋类、肝类,以及荔枝、桂圆、山药、桔饼等滋补食物。若属于湿热的,多因肝脾不和,湿蕴化热所致一般宜多食清淡食物,如薏仁米、赤小豆、冬瓜、丝瓜之类,忌食厚味滋补。现将带下病常用饮食调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 寒湿(虚证)带下:白带量多、清稀如水,腰腿痠软,小腹部发冷时胀,或隐隐作痛,并伴有面色黄白,身体乏力,手足不温,或大便溏软,舌苔薄白滑润,舌质淡红,脉迟缓细弱。可选用健脾温阳,除湿化带的食品调治。
      1、 芡实粥:芡实米(即鸡头米)30克,核桃肉打碎15克,红枣(去核)5个,粳米30克,白糖适量。先煮芡实米、粳米,半熟时,放入核桃肉,红枣肉煮烂成粥,加入白糖,做早餐食用。2、 羊肉羹:羊肉50-100克切细,红胡萝卜一支切薄片,草果3克,陈皮3克,良姜3克,荜菝3克,胡椒3克,葱白3寸茎,盐适量,白面适量。先将草果等佐料用纱布包扎,与羊肉、萝卜同煮,熬成汤汁,入葱、盐、加面粉作羹剂食之。如不做面羹,也可将汤汁澄清,煮米做粥食之。
      3、 山药桂圆羹:生山药100克去皮切碎,桂圆肉15克,荔枝肉3-5个(鲜者佳),五味子3克,冰糖适量。将山药等同煮作羹,加入冰糖,晨起或晚睡前食之。
      4、 白果冬瓜子饮:白果10个,冬瓜子30克,莲子肉15克,胡椒3克、白糖少许。以水煮熬后去渣,加入白糖调匀,一日可饮两、三次,每次一小杯。
      5、 双核饮:荔枝核10-15克,桔核10-15克,红糖适量。以水煮汁代茶饮,饮时加入红糖。
      二、 湿热带下:带下黄白或黄赤,液质粘稠有臭味,量多,小腹胀疼或有热感,甚或□□搔痒,并伴有口苦,恶心欲吐,饮食不香,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可选用清热利湿化带的食品调制。
      1、 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适量。先煮小豆至熟,再入白米作粥,加入白糖适量,做早餐或夜宵食之。
      2、 苡米粥:薏苡仁米30克,淀粉少许,砂糖、桂花适量,先煮苡米做粥,米烂熟,放入淀粉糊少许,再入砂糖、桂花,做早餐或夜宵食之。
      3、 黄花菜饮:黄花菜(鲜者佳)30克,水煮去渣,一次饮量。
      4、 冬瓜子饮:冬瓜子30克捣烂,加白糖少许,用开水冲服。
      5、 扁豆饮:扁豆适量(20-30克),水煎代茶饮。不拘时饮用。
      6、 茯苓车前饮:白茯苓20克,车前子10克(布包),水煎代茶饮,不拘时饮用。湿热带下,虽应以多食清淡菜肴为佳,但仍需忌食生冷食品。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9章 太医与一个女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