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百家争鸣 ...
-
齐威王田齐身边的名人大多出身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名人可谓是影响战国百年的国运走向,这些人又被称之为稷下先生,他们的人生堪称一本本传奇,提到稷下学宫,一定要提及先秦天下十豪。所谓天下十豪便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思想家,《吕氏春秋》曾记载,“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墨翟便是人们常说的墨子,墨子据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历史学家认为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据《淮南子·要略》之说,墨子本来是学习儒家的知识,学习尧舜禹的先贤之道,更是深入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后来因为不满儒家部分学说,便另辟蹊径,创建了墨家学说。墨子的弟子非常多,历史记载为弟子之众,不可计数,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墨子创造的理论,更接近于天下大同,贤者任之的思想,也就是说,墨子更支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认为能者居之,能力决定一切。
只是可惜,墨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墨子的弟子们也没有让大争之世出现心目中所想的能力决定一切。
与墨子同为先秦时期十大文豪之一的便是田骈,又称之为田子,陈骈。田骈是战国著名的战略家和思想家,田骈还是道家学派的中坚人物,史称他好高议,“设不为官”。田骈师从彭蒙,彭蒙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彭蒙提出《齐物论》,强调事物均齐的重要性。《齐物论》是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可以说老庄学说与黄老学说,被彭蒙与田骈师徒掌握了精髓,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田骈论齐是一篇记载于历史中的著名故事,大致意思是说,田骈用道家的血书思想来跟齐威王田齐参禅讲道,齐威王并不喜欢田骈讲大道理的毛病,齐威王觉得大道理华而不实,而齐威王要的便是治理齐国的法子。实际上,作为田氏代齐之后的第三任国君,齐威王只想做一个振兴齐国,壮大国本的有为君主,并不打算做坐而论道的务虚君王。
田骈看到齐威王这样的态度,他也不生气,反而告诉齐威王,他讲述的大道理很是珍贵,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好的大道理就是好的政治,好的政治就像是个大树林,树林里面有各种奇珍异草,需要什么,只需要在大树林采取即可。为了说服齐威王,田骈将大道理分成了粗细两个方向去阐述,细的方向就是治理齐国的方法,也就是无为而治,粗的方向便是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章可循,都是可以顺乎情势处理恰当的。顺理成章,顺应天理便是治理天下的方法。
对于齐威王而言,这样虚而不实的大道理,令他难以接受。田骈却认为彭祖的长寿,三代的兴盛,五帝的昭明,神农的伟大,都是由于对“道”有了深刻理解才有的强盛。田骈更希望齐威王能够遵循天道,尊敬规律,以此无为而治,治疗好齐国。
田骈虽然有讲大道理的习惯,但是他看人一向是很准。记载于史书中的一则故事便是详尽讲述了田骈识人辨人的能力,这个故事叫做田骈论士。有一天,有一个客人来见田骈,这个客人的衣着合体,谈吐有节,一举一动都兼具儒雅。可是田骈并不喜欢这个客人,更是一直盯着客人,直到客人离开。田骈的弟子很奇怪,便问田骈,为什么对待客人这般。田骈便告诉弟子,刚才这个客人并不是读书人,客人的话语与当下士绅的一举一动都是反着来的,更没有士绅该有的认知。弟子很好奇,田骈便跟弟子解释说,这个人只是有了读书人的外型,太过注重外在形象,不注重内心的修养,就会有这样的假读书人。就像是火光照亮了房子的一个角落,却没有照亮整间房子,以至于房子还是有不亮的地方。
田骈之所以这样跟弟子说,其实更关注人的内心,希望士人注重于内心修养,心志坚定,朴朴实实,言行谨慎,敬畏教令。从这里可以看出,田骈所需要的大道是人心至净,心怀坦荡的大道,可惜战国之时,人心如流沙,瞬息万变,早就没了古君子之风。
与田骈一样喜欢道家学派的还有慎子,又名慎到,《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历史学家认为,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慎到更关注权势的运用,权势便是法律,慎到认为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因此,有一个成语便是证明明君与贤臣,即龙兴云属、凤鸣朝阳。
可惜慎到的想法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贤明的君主运用权势确实可以让国运兴盛,若是昏庸的君主,则是会将国家拖入深渊之中。这样的弊端,使得慎到所言的重视权势的运用,只能适合于贤明君主,而历代君王都是贤明之人的不多,这也是慎到的观点没有得到广为推崇的原因。
提到“术”,一定要提到申不害,申不害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根据史料记载,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丞相,他在韩国推行十五年的“法”治、“术”治,加强了君主专制,稳定政局,限制贵族特权,国力逐渐强盛,使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申不害如吴起、商鞅一般,都是对贵族开刀,为君主加强中央政权而奋斗,更是精简机构,整治吏治,提高韩国上令下传的效率,整编军队、提高军队素养,提高兵器锻造能力,与民休养生息。虽然申不害、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大同小异,但是申不害却跟商鞅的法,慎到的势不一样,申不害讲究术,君本位的平衡之术,讲究君主的驭人之术,讲究君主精明的打压所有以下犯上的重臣,识别英才并能够委以重任。
申不害的术比慎到的势要求更高,申不害的术要求君王必须是人中的智者,能够在智商上碾压一切,能够在权术上如鱼得水,能够勘破人心,制约所有蠢蠢欲动者。申不害的术要求君主的能力,可谓是世间少有。也因此,韩国的君主若不是代代是明君,辈辈是龙凤,是无法驾驭申不害的术。也正因为申不害的术是小概率事件,相比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推广力度更小,而商鞅的法则是一种简单易通,只要君主不犯糊涂,都能强国的办法。商鞅便是商君,帮助秦国从泥沼走出来的丞相,更是让大秦一统六国的奠基者。可谓是功在千秋的名人。
同为十豪之一的还有儿良,又称“倪良”,战国时期名将,军事家、兵法家,与孙膑齐名,是中国兵谋贵后军事思想的鼻祖,著有《倪良兵法》,书中的谋略注重后发制人,精于总结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利再战获胜。孙膑原名孙伯灵,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齐有三邹子”,也就是邹忌、邹衍、驺奭。邹忌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威王时相国。中学课本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邹子。邹忌以讽喻善谏见称。邹忌是将齐威王从一个败家子拽回明君地位的一个齐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