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交代(二) ...
-
太子也想不通。
“你还记不记得郗宝?”康平帝说起这个人满心复杂。
如果说帝后失和是秦王腿疾的导火线,那么郗宝之死就是帝后失和的直接原因。
谁?
太子茫然了一瞬,在脑海中尘封的区域里找到对应的人,“记得。”
那件事过去的时间太长了,长到这个人已经被深深埋葬在太子的记忆里。
要不是康平帝提起,曾经太子以为再也不会听到这个人的名字。
郗宝此人,听名字就知道,郗家人的掌中宝,从小就受尽宠爱。
因为是郗父的老来子,哪怕是妾室所出,从出生起,郗家舅舅和郗皇后就把他当做儿子来养。
太子虽说也是受尽宠爱,但和郗宝相比还是不一样的。
太子身为帝后的嫡长子,不仅是郗皇后、康平帝、郗家外祖父、郗家舅舅等父母亲长,就连朝中大臣也是对他期望颇深。
所以,其实太子的小时候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课堂中轮转的,课业繁重,遑论自由。
要说生活惬意程度,太子是远远赶不上郗宝的。
郗家人对郗宝的唯一要求就是听话。
想当然,在这样的放纵下,郗宝理所当然的长成了一个纨绔子弟。
见识过几次郗宝的纨绔生涯之后,太子鄙视郗宝的不学无术之余,还偷偷羡慕嫉妒过郗宝的自在。
后来郗宝长歪了,也在意料之中。
就是太子没想到郗宝会长的那么歪。
郗宝被名正典刑之后,太子身边的人就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人的名字。
不过,康平帝这时候提起这个人什么意思?
郗宝是庶出,又不是与郗皇后同母所出。
就像他和其他妾妃所出的皇子皇女们一样,嫡出的和庶出的能一样吗?
只身份上的差别,人心就不能平衡。
想必郗宝和郗皇后的关系也好不到那里去。
这个人除了姓郗,能有什么特别之处。
康平帝没有急着纠正太子的认知。
世人千百种,郗皇后就是其中尤为独特的一种。
“当年,我和你母后青梅竹马,因而成婚后一直夫妻恩爱。”康平帝平淡的诉说着当年的心境。
太子不奇怪。
当初太子年纪虽然不大,不能理解男女之情,但父母感情好不好,孩子还是知道的。
帝后失和的时候康平帝和郗皇后又有意在孩子面前粉饰太平。
是以,在太子的印象中,帝后失和是突然之间就发生的事情,而且主要原因就是康平帝变心了。
“后来,因为郗宝的事情,你母后怨怪我,最后导致了我们两人日渐疏离。”
这是太子第一次从康平帝的角度看待当年之事。
康平帝给儿子说了当年发生的事情。
康平帝继位以前,郗家全家上下约束的紧,郗宝也年纪还小,没能犯下什么郗家不能解决的大事。
康平帝继位不久,可能是郗家也觉得皇位上的人是自家女婿,对郗宝看管的就没那么用心了。
世上大部分家长在自家孩子犯下大错以前,都不会把自家孩子想的有多坏。
所有的错事、坏事,都是旁人家的孩子勾着自家孩子做的,自家孩子是无辜的。
郗家外祖父看待郗宝的时候自然也是这个心理。
在郗勉看来,郗宝就是一个爱吃爱玩的孩子,虽然有时候会犯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错,但谁家孩子是从小一点儿错都不犯呢?
郗宝的这点儿毛病压根就不算是什么毛病。
家里又不指望他像他的兄长那样上进,只要人品没问题,其他都是小事。
人都是在放纵中一步一步的变坏的,郗宝就是如此。
刚开始的时候,郗宝只敢在不如意的时候朝着下人发发脾气。
郗家长辈知道了,却没有教育他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是想:小孩子闹脾气而已,哄哄就好了;若是郑重其事的批评,反倒可能吓到了孩子。
后来出了家门,郗宝交了朋友,整天溜鸡逗狗,无所事事。
郗勉自觉以自家的家世之高,只有旁人捧着郗宝的,绝没有敢刻意加害的。
然后郗宝学会了赌博,学会了仗势欺人。
郗勉知道了这些事,但他也是朝廷官员,整日忙于公务,实在没时间仔细研究一个孩子的心里路程。
于是他选择了打板子、关禁闭。这是教育孩子最省心省力的方法。
没有哪个孩子不怕被家长责打的;如果有,那就是打得少了。所有家长都是这么想的。
再者,郗皇后、郗家舅舅们就是被这样教养长大的,也没见谁出了问题,长得不好了。郗勉自然以为郗宝也会像他的兄姐那样会从责打教训中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犯。
郗宝确实吸取了教训,却不是郗勉想的那样。
他学会了更加隐蔽的遮掩自己行动的方法。
有一年,李阳在早朝上向康平帝揭发郗宝,奏折中告他“招纳无赖,罔利贼民,势如翼虎。”并且要求康平帝从重从严处罚郗宝,以儆效尤。
这是康平帝第一次听见他的臣子在朝堂上表露对郗家外戚的不满。
康平帝在李阳的强烈要求下,将郗宝投入了诏狱。但不久,就在郗皇后的哭诉下又释放了郗宝。
郗勉因此记恨李阳。
大概是郗皇后独宠六宫太久了,郗勉不能免俗的想要试探康平帝对郗家的容忍度。于是向康平帝进言,想要治罪李阳。
康平帝没有答应,并且严厉斥责了郗宝。
此事过后,或许是真的被吓到了,郗宝的行为有所收敛。
不久,李阳在街上遇见郗宝调戏良家,新仇旧恨一起,李阳一时激愤,上前打了郗宝一顿。
郗宝没敢计较。
后来,有一次,太监王永与刑部侍郎封行处置了郗家侵占民田的家奴。
郗皇后得知之后,大骂封行竖子,又百般找理由责罚王永。
御史吴山听说了郗皇后的行为,就向康平帝进言。
康平帝不好使忠臣寒心,但也不觉得郗皇后行为过激。最后分别赏赐太监王永、刑部侍郎封行以及御史吴山三人五十两银子,并且解释说“朕不想让皇后伤心。”
康平十年的某天,郗宝随郗勉入宫参加宫宴,酒后乱性,强迫了宫人。
宦官何英秉性忠直,得知此事,怒火中烧,手持托盘,想要锤击郗宝。
郗宝慌乱中躲避到郗皇后身后。
康平帝问及,何英直接说了事情经过,并向康平帝进言:“此僚大不敬,无人臣礼。”
郗皇后不高兴,认为何英在挑衅皇后的权威,于是对康平帝说:“咱们夫妻恩爱,感情深厚,自然无需旁人插入。既然如此,宫人不过是咱家的奴婢。怎么能因为奴婢受了一点委屈,就想要主子的性命呢?”
又说:“要是其他宫人也都像今天这个人一样性子冲动,咱们一家人整天住在这宫里头,以后哪里能安稳的睡着呢?”
最后说:“少年人毛躁,本也不是什么大事,既然他喜欢,将这宫人给了他便是,何必大张旗鼓的闹腾出来叫大家都没面子。”
康平帝觉得有道理,就下令将何英关入诏狱。本打算关几天就放出来,谁知道给事中庞攀、御史吴山、尚书颜昭先后上书请求康平帝释放何英。
康平帝疑心内廷宫人与外朝朝臣勾结,迟迟没有释放何英。
郗皇后见状,趁机派太监李干杖毙何英。
康平帝自此对郗皇后起了不满。
之后又一年陕西大旱,为了积攒功绩,郗皇后与郗勉合力保举郗宝为主事,赈灾山西。
郗宝到了山西运城,不仅没有就地赈灾,反而利用赈灾粮款大肆兼并土地,买入良家子弟为奴。
只二月,因为山西灾民涌向京城,事情爆发。郗宝被封行押解进京。
同时,有人举发郗宝谋反。
民怨沸腾,群臣进言。
郗皇后拒绝相信,并且向康平帝说:“我独宠帝恩多年,大臣们对我不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以前为了陛下,臣妾愿意退让一步,不做计较。哪知道这些人如今越发过分,竟然敢伪造事实,构陷国舅。郗家深受皇恩,恩宠已极,哪里会谋反呢?这其中一定有人搞鬼。请陛下明察。”
然后说:“郗宝从小就胆小,他做不出那样大胆的事。请陛下严惩诸人,为臣妾的弟弟澄清事实,保全名声。”
郗宝谋反这件事康平帝确实不信。
不是康平帝自信,而是郗宝这人就没有那个能力。
但是郗宝在山西的所作所为多半是真的。
都已经有人上京告御状了,证据确凿,且人证不止一个。这岂是伪造构陷能够做到的事?
康平帝派去查案的是刑部侍郎封行。自出仕以来,此人以正直敢言闻名于朝廷内外,知道他的事迹的人没有不信服他的。
这样一个人难道也是参与了伪造构陷吗?
康平帝对郗皇后失望之极。
从郗宝的事情上,康平帝头一次撇去私人感情,认真审视郗皇后的为人。
朝廷上好几天都在为这件事吵闹,后宫里郗皇后也不是善茬儿。
康平帝不堪其扰。
他心里头清楚真相,但郗皇后一直胡搅蛮缠,也实在不想在此事上与她纠缠。
最后康平帝只是嗯嗯啊啊的敷衍,摆脱掉郗皇后,就又往前朝去了。
大臣们虽然也烦人,但最起码不像郗皇后那样敢对皇帝下手啊。
长指甲掐肉可疼了。
康平帝离开长春宫,走出百步,依旧心有余悸。
事情太大,没有等到秋天,郗宝就被正刑。
郗皇后得知事情无可回转,到朝堂上大闹。
朝中诸公经过此事,对郗家和郗皇后厌恶之极,纷纷上书要求康平帝废后,并要求废除郗家子弟的职位。
众人态度之坚定,前所未有。
之前康平帝后宫只有郗皇后一个的时候,也没见大臣们这样反感郗家。
此时,郗勉官至户部尚书,掌天下钱粮。若非如此,等不到两个月,郗宝就被人告发了。
事实确凿,群情激奋,康平帝无意与所有官员对着干。
很快,圣旨下达中书省。
收回郗皇后祖父郗学的太师虚衔,罢免郗皇后之父郗勉的户部尚书之位。
郗皇后闭门思过半年。
最后只保留了郗皇后兄长郗徽、郗烨二人的功名。
虽然没能把郗家所有男丁剥成白丁,但能把郗家官位最高的郗学、郗勉二人驱逐出朝廷,就已经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朝中众人对这次事情的结果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