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第 44 章 ...
-
陈忠仁闻言眼神闪了闪,也不再继续装了:“李公子是个聪明人,老夫就跟你说实话吧,这些青州人之所以想要造反,说到底也是被徐家父子逼的,老夫虽然让人抓了他们,但其实心里对他们也很同情。如果李公子答应帮忙在老夫和宸妃之间搭上桥,老夫不仅会放了你的朋友,就连你那些青州同乡,老夫也会奏请陛下酌情减轻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不至于丢了性命。”
李文昊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才问道:“大人究竟想让宸妃帮您做什么?”
陈忠仁笑道:“这个一时半会哪能说清楚,总之老夫向你保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百姓。李公子就说答不答应老夫吧。
李文昊像是一个斗败的公鸡一样,无力地反问道:“难道小人还有其他选择吗?”
陈忠仁露出胜券在握的微笑:“看来李公子是答应了?”
李文昊无奈地点点头:“大人现在是不是可以让人把小人的朋友们放了?”
陈忠仁道:“李公子放心,我现在就写一个手谕给京城守备安不易,让他把你的朋友从大牢里带出来。只不过现在城隍庙他们是不能再回去了,在城里他们又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所以老夫打算把他们接到陈府好生照看着,这样李公子就不用担心他们居无定所,以后想来看他们也方便。”
李文昊听了不禁握紧拳头,陈忠仁这样做不就是要继续拿他们当人质威胁自己的意思吗?他本来还抱有几分侥幸以为陈忠仁能直接放了他们,现在看来却是他想的太美好了。
陈忠仁伏案飞快写完一张手谕,然后唤来下人嘱咐他拿着手谕去找安不易。等做完这一切以后,陈忠仁打开窗户看看天,然后对李文昊道:“李公子,时候不早了,老夫现在让人准备马车送你回徐府。”
李文昊一愣:“我还要回徐府?”
陈忠仁笑着打断他:“李公子觉得老夫会把你留在陈府?老夫倒有这个意思,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现在已经是徐府的人了。要是让徐府山和徐海发现他们府的下人跑到我这里来了,他们一定会觉得你背叛了他们,到时候必然会想办法除掉你,所以为了你的安全考虑你还是继续待在徐府吧,如果有事的话老夫会派人去找你。”
李文昊正好也不想留在陈府受陈忠仁监视,待在外面多少还有点自由,他于是道:“那小人先回去了,大人保重。”
说完李文昊坐上陈忠仁让人准备的马车往徐府赶去。
此时距离李文昊从城隍庙出发去找陈忠仁已过去一个多时辰,各家各户都已经开始掌灯。陈府的人得了陈忠仁的吩咐,在距离徐府还有一条街的地方把李文昊放了下来,让李文昊步行回去。李文昊回到徐府后,因为在外面待了太长时间被管家责骂了一顿。他挨完骂后才发现徐府气氛异常,人人紧绷着脸皮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好像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样。
李文昊于是便问和他一起伺候徐海的小厮双喜怎么了,双喜悄悄跟他道:“你刚才不在府里所以不知道,老爷和少爷收到消息说京城防备今日在城里抓走了好多青州人,原因是发现他们计划造反。据说那些青州人是因为不满老爷和少爷贪污了治理青州的银子才造反的。老爷和少爷知道这件事以后气得砸坏了好多东西,现在我们大家连气都不敢出一声,生怕惹他们生气,你自己也小心一点。”
李文昊听了沉默下来,不禁感叹陈忠仁的心机手段,轻轻松松就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怀着阴沉郁闷的心情,他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
李文昊并不知道,在他去陈府找陈忠仁的时候胡明曾经来徐府找过他。不过他当时连徐府的门都没能进去,所以也就没有人把这件事告诉李文昊。
胡明来徐府找李文昊时并不知道李文昊还没有回来,他慌慌张张一路打听着跑到徐府大门前,只见徐府大门紧闭,门前街上无半个人影,只有几个高大威猛盛气凌人的门房在门槛上坐着。看到他们,胡明突然感到一阵胆怯,他在大门对面犹豫徘徊了很久,一直没敢过去。见状,那几个门房站在台阶上冲他大声喊道:“去去!你知不知道这是谁家门口?没事别在这里站着!”
胡明战战兢兢地走上前,鼓起勇气道:“我有事找李文昊,请各位大哥帮我叫他出来一下。”
那几个门房道:“李文昊是谁?没听说过!快滚,不然我们打你了!”
胡明小声道:“他是小徐相身边的小厮——”
众门房不耐烦道:“都说没听说过了,你还不快滚!再不滚我们拿棒子打你了!”
正说着突然一个人从街上飞跑过来,对那几个人门房道:“哎你们听说了没有,今日京城防备抓了好多青州人,听说这些青州人想造反!”
“什么?”门房听了都很惊讶,胡明却忍不住瑟缩了一下。其中一个门房发现了他的异样,奇怪地问他道:“你这么害怕干什么?难道你也是那些造反的青州人中的一个?”
此言一出,胡明顿时后退几步,像是被人掐住脖子的鸡一样瞪大了眼睛,模样既恐惧又可怜,问他话的人本只是随口调侃,却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惊疑不定地指着胡明道:“你……”
胡明知道自己搞砸了,心里十分害怕,趁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连忙转身跑了。那个门房见状连忙追了过去,一边跑一边喊道:“哎你跑什么,我们又不抓你,站住!”
胡明哪里会相信他们的话,闻言顿时跑得更快了,那几个门房见胡明越跑越远,于是也就放弃去追他了,胡明因此逃过一劫。不过经此一事胡明却不敢再上门找李文昊了,他只好在城里一边躲避官兵追查一边再想其他办法联系李文昊。
青州人造反一事像是一块火药石一样迅速引爆了朝廷这个火药桶,长期以来一直掩盖在虚假平静之下的矛盾被圈都翻了出来,以陈忠仁为首的一众大臣对徐府山父子展开了为期数十天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这次连景帝也不能护着徐府山了,因为随着京城防备把那些想要造反的青州人全都抓了起来,青州人与朝廷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皇城的百姓也时刻处在不安之中。恰好就在这个人心浮动的时候,皇城的大街小巷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奇怪的流言。
“流言都说什么了?”景帝问金门一卫。
金门一卫回答道:“流言陛下昏庸无能任用奸臣,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为昏君,不配做天下的主人。”
景帝听了哼了一声,直觉不会这么简单:“就这些?还有吗?”
金门一卫一脸为难,吞吞吐吐道:“流言还说……”
“还说什么?”
金门一卫小心翼翼道:“流言说大熹朝是先帝窃取永朝政权建立的,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得到上天的庇护,所以这几年才会天灾人祸不断。如果当年不是先帝而是永朝已故的三皇子登上皇位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灾祸,所以三皇子才是应该登上皇位的人。”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阵安静,景帝的表情十分复杂,像是有些意外,却却没有金门一卫想象中他听到这番话后应该有的愤怒,只听他平静地问道:“流言真的是这么说的?”
金门一卫道:“千真万确。”
景帝默默地站起来,开始在殿内来回踱步,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金门一卫站在旁边,不敢发出任何声音。虽然景帝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是金门一卫深知那些流言直接指向大熹朝的立朝根基,现在本就是非常混乱的时期,皇城中又有不少人因为这些言论变得疑神疑鬼,景帝岂能不感到震怒?
在景帝沉思的时候,金门一卫也不禁回想起大熹朝建立的经过,大熹朝建立的时间只有三十年,在三十多年前大熹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统治这片土地的是一个已经存在了二百多年的王朝,它的名字叫做永朝。
三十多年前,永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昭帝年迈昏聩,朝廷中关于立储的呼声日益强烈,然而昭帝却迟迟没有确定人选,于是昭帝的两个儿子——二皇子和三皇子便围绕着皇位的归属展开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夺嫡斗争,由此引发一系列恶劣后果,并最终导致了永朝的覆灭。
当年那两位参与夺嫡的皇子均有望能登上皇位,若论嫡长,二皇子身为中宫嫡出天生占据优势,按说理应由他继承大统。然而二皇子为人庸弱无能,遇事决断缺乏魄力,且自尊自大对人冷漠无情,因此遭到不少人的诟病。而三皇子虽为庶出,却天生聪敏好学,待人温和亲善,在朝廷和民间都素有美名,相比二皇子更具有明君风范。二位皇子背后各有一众人等支持站队,因此势均力敌,围绕着两个皇子形成两大党派,互相之间矛盾摩擦不断。到了夺嫡后期,随着新仇旧怨的不断累加,两个党派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不过由于当时昭帝尚且在世,所以尽管这两个党派之间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但他们却始终没有真正撕破脸,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
然而这份平衡却在永朝覆灭前的最后两年被打破了,起因便是威武将军厉忠击退了侵扰永朝边境多年的外族,从边境班师回到了皇城。作为手中掌握永朝一半以上兵力的边境大将,威武将军是前朝后宫所有势力中唯一一个还没有站队的人,所以自回京以后厉忠便毫不意外地受到了来自二皇子和三皇子争先恐后的拉拢。
然而面对两方提出来的丰厚条件,厉忠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身为武,厉忠的想法很简单,无论最后登上皇位的人是谁,他效忠的都是永朝。他在外征战厮杀多年,现在只想和家人安安稳稳地过几天平静日子,并不想掺合进凶险异常的夺嫡中。
可惜多年的边旅生涯使这位只会带兵打仗头脑却十分简单的将军并没有意识到夺嫡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它将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哪怕最良善的人身在其中也会慢慢变得狠毒自私。在意识到厉忠不能为自己所用以后,那个被大家公认为光风霁月的三皇子竟设了一个毒计,让二皇子误认为厉忠已经投靠了自己,从而借二皇子的手将厉忠除掉。
对阴谋一无所知的厉忠和厉天凌被二皇子骗入皇宫,由此走进了圈套之中。厉忠被二皇子事先埋伏好的弓箭手射成了刺猬,年轻的厉天凌却在同行人的掩护之下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一个人从宫中逃了出去。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厉天凌逃出宫后连夜跑回边境集结大军,然后掉头便向皇城发起了进攻。和忠心耿耿的厉忠不同,厉天凌心里只有想要复仇的怒火。在他的带领,数十万大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相继沦陷,没用几个月便攻进了皇城。此时的朝廷早已乱成一片,厉天凌杀掉了正准备逃跑的二皇子和三皇子,昭帝惊闻噩耗,没过几天就病死了。在这之后厉天凌厚葬了厉忠和为了救他而死的其他人,然后便宣布改永朝为大熹朝,自己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