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青山绿水 ...
-
犹豫再三,林文颖还是拆开了信,寄信人是林文英的同学蒋玲玲,信上说她和一位叫余明的人处对象了,很快就会结婚,希望原主祝福他们。搜寻记忆,原来这两个人都是原主的同学,原主和蒋玲玲是好朋友,蒋玲玲父亲是铁路局一个办公室主任,母亲在街道办事处上班,毕业之后就给她找了纺织厂的工作,余明的家庭则一般,读书的时候两人互有好感,说好了一起下乡,结果出发前几天余明推迟了下乡,说是家里有事,后来更是对原主避而不见,再无音讯。原来是做了蒋家的女婿,小姑娘大概接受不了曾经喜欢的人变得面目全非,还和自己的好朋友走到了一起。
至此,林文颖终于认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从此就是林文英了。
林文英下乡的村地理位置不错,去县城骑自行车一个半小时能到,就是班车不到村里,只到镇上,还有水路可以从村埠头直达县城,就是乘船速度不快。她们当初来的时候就是先到镇上,再坐船到公社,然后跟着分配的牛车来到十里村,村里两大姓,赵姓和张姓,大部分人都是同宗同源要么沾亲带故,村里的干部也都是干实事的,比起其他村子,十里村人都可以吃上半饱饭。知青们的下乡补贴也没有克扣的厉害,安置的房子和必须的生活用品床板桌子柜子都给置办了,口粮也是粗粮7细粮3按规定发放,像她这样初来乍到啥也不会的女知青,大概也能养活自己吧!
一个宿舍住四个人,除了叶小婷和张卫虹,还有一个刘芬,能在秋收农忙的时候批到探亲假,要么家里出了大事,要么走了什么关系。林文英锁好了柜子,收拾了衣服准备洗一下澡,躺了两天身上都有一点味道了。
房子后面搭了一个锅灶间,十里大队有十二个知青,共用这个厨房,看着土灶大锅,林文英庆幸自己是小镇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也见过,加上原主的记忆,手忙脚乱也算是把火生起来了,澡盆不大,是到了十里村置办的,平常也用来洗衣服,林文英也不敢洗得多细致,毕竟感冒刚好。洗完澡就顺手把衣服也洗了,晾衣杆是知青们集资从村里买的毛竹,让村里的木匠帮着弄的圆滑不扎手,架成几排也挺方便。
知青们住的地方靠近小山岩,在村里最后面,原先是一个茶园的加工坊,后来茶树大部分被砍了,这处作坊也就荒废了,男知青们现在住的就是原先的加工坊,屋子很大,后面还有水井。重新修缮筑墙分割成三个房间,中间还做成了堂屋,大家不忙的时候也喜欢聚在堂屋聊天休息,偶尔陈峰也会拿出收音机和大家一起听广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女知青们住的就是原先茶工们的住所。知青屋远离村里人们的聚居地,自然也很少来往,有点冷清也少了一些事非。
林文英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想着先把水缸里的水倒满了,再煮一锅开水晾凉,等他们回来也可以喝茶做饭。
刚做完就看到方卫军和叶小婷提前回来了,一般做饭也是两人搭档。叶小婷看到林文英赶忙上前问道:“文英,你起来了,身体没事了吗?”林文英笑着道:“已经好多了,多谢你这几天的照顾!”
“那就好,以后不舒服早点说,这次太惊险了”叶小婷一边说一边脱下草帽。秋天的太阳也是有点晒。
林文英心想,确实凶险,人都换了。
嘴上却道:“知道的,以后一定早点说。我烧了开水,放在瓦缸里。”
叶小婷高兴道:“多亏你想的周到,等再凉一点放水壶带着喝。”
说完便喊林文英一起准备午饭,午饭也很简单,大米饭里放了大半红薯,一个青菜汤,一个鸡蛋炒韭菜,还有一个炒豆角,说是炒其实就是用油抹了一下锅底加水煮熟,都是大锅菜,也不讲究什么色香味了。
到了饭点,知青们三三两两的都回来了,还有一些见到林文英也关怀了几句。开饭的时候,林文英也算见识到了什么叫手快有手慢无,往碗里挾了两次之后,几个菜就已经见底了。好在早饭吃的晚,不算太饿,只是这样的抢菜速度,着实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