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第七十五章 ...

  •   借鉴百川学院的成功经验,张鹤年、林澄等人也开始筹办女子学校。
      一日夜里,林澄便和秦氏商量女子学校诸事,说这学校能够提高底层女子的基本生存能力,还着重描述对林海官途的好处。
      秦氏有见地且心性和善,见此事既能帮扶儿子,又能帮助其他人,很愿意促成此事。随后,她便带着林澄回到福远县,以帮扶弱小的名义着手创办女子学校。
      首先解决了建校资金。因是女眷的活动,徐稚纶、林海未曾捐银,但各自派了个师爷帮忙,以表明立场,帮着协调诸事。而秦氏、贾敏各自捐了两百两和一百两银子,两县其余官眷、富商女眷也各有捐助,多是五十两。捐款共计二千七百五十两。
      资金到位后,秦氏便派人买下相看好的两栋大院子,离福远县县衙只有约摸四里地的距离。然后安排工匠改造房子。左边为书院,需要将房子内部打通,摆上书案板凳。右边为住所,则是间隔成小房间,摆上简陋的家具。此项花费共计一千二百零三两银子。
      而在建造房子的同时,学校的营销工作也开始了,不仅请衙役通知各村里正,让他们挨家挨户转告村民,还花钱让街头的铺子、小孩儿到处宣传。
      一个月下来,两县百姓都知道县里有所女子学校,有手艺的去当先生,每个月三两银子。没手艺家里穷的去做学生,免费上学不要钱。成年女人每天帮忙干两个时辰的活就行,毕业后能够优先去县里工厂做工。若是女童,成绩排名在前五十,每月还有半吊钱的奖励。
      这样铺天盖地的营销效果虽然显著,烧钱也不少,共花了一百二十七两银子,比学校所有的桌椅板凳都贵。
      至于剩下的钱,留了两百两作为日常花销,剩余的一千二百二十两,买了个五十亩中等田地的庄子,两个福远县的铺子、两个宝安县的铺子。因庄子、铺子今年还没有收益,明年年底前,学校奖学金由林澄、张鹤年、贾敏、陈清徽共同担负。
      万事俱备,只欠师生。
      九月初九,趁着农闲,学校的中门大开,招收中年女性守卫、女学生以及女先生。
      因贾敏有个丫头是练家子,贾敏负责筛选守卫。守卫每个月二两银子,活还不多,故此来报名的人极多,不一会儿便选出十五个家世清白、身强体壮的中年妇女。
      而陈清徽负责筛选女学生,标准为“家世清白、身体无重大疾病、生活可自理”,再需要一份里正或是左邻右舍的证明,以筛除人品过于卑劣的人。
      或许是为了学门手艺,或者每个月半吊钱的奖励,家境贫寒的未婚女童或者无依无靠的寡妇,来了上百人。剔除不合格的,还有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女童有一百零九人,寡妇十六人。
      前两项简单,林澄和张鹤年负责招收的女先生却遇到难处。现在讲究敝帚自珍,许多手艺人不愿将手艺传出去。更要紧的是,手艺人多讲究传男不传女,会手艺的女人很少。
      是以一个时辰过去,只找到一个厨娘、两个绣娘,手艺普普通通,在县里也不算出名。
      林澄和张鹤年对视一眼,百无聊赖地看着门口,希望来一个手艺人,但两刻钟过去,没有一个人过来。
      “姑娘,我会刺绣,我姐姐会蜡染,可以做先生吗?”
      这语调很耳熟,林澄回过头去,果然看见昨天的绣活摊主。她示意二人坐下,笑道:“自然可以,不知两位贵姓?”
      “我姓杨,这是我姐姐,姓程。”
      “杨先生、程先生,可否看看你们做的伙计?”
      杨秋桂从提篮里拿出一方双面异色荷花绣帕,一块蓝白蜡染头巾。
      她见林澄和张鹤年都十分满意,主动把两份户帖、左右邻居的证明递过去。
      林澄一瞧,见到“杨秋芳、程耘言,祖籍元江”几字,不由愣住。
      邵刚的两个妾室便叫杨秋芳和程耘言。
      程耘言心里有鬼,见林澄迟迟不说话,背后开始冒冷汗。
      杨秋芳也心中不安:“姑娘,怎么了?”
      林澄语气温和地道:“无妨,只是你们的祖籍在云南,离这里太远,若你们近两年打算回去,只怕我们不能用你们。”
      杨秋桂松了口气,急急地道:“不会的,姑娘,我们准备在这边定居了,不会再回云南。”
      “如此便好。”林澄温声道,“你们是表姐妹?”
      “不是,我们以前不认识,后来沦落到一处了,这才共同生活,算相依为命罢。”杨秋芳低声道。
      “挺好。”林澄没再多问,让小丫头把她们带去宿舍选房间,顺便告知她们具体上课细节。
      又等了许久,才来了个会编织和剪纸的女人,手艺亦普通,但有总比没有好,还是将她招进来了。
      忙活一天,“刺绣、书法、丹青、厨艺、女医、民艺”六个班,只招到刺绣、厨艺、民艺三个班的老师,书法、丹青、女医没人授课。
      眼看就到开学时间了,陈清徽对张鹤年和林澄道:“她们学书法和丹青,只是为了谋生,够用就行,不如你们去上课?”
      张鹤年没想到自己也能上课,经陈清徽一说,立马反应过来,笑道:“我的书法和丹青还算过得去,我去上课罢!”
      林澄想起顾夫人:“不如请顾夫人来上课?她写得一手好字,丹青也不错,曾经教过敏姐姐和故姐姐。再者,她认识医女,可以请她介绍一个过来。”
      “也可。”张鹤年道。
      “她从前在贾家做先生,不说贾家每年给的束脩不少于五十两银子,我们这里一年才三十六两银子,就是学生也只是底层女子,诸多方面都比不了荣国府的小姐。她只怕不愿意过来。”陈清徽道。
      “应该会,她女儿是福远县县尉楚天扬的太太,这事做好了,就能让袁家、楚家与林家搭上关系。顾夫人是个聪明人,愿意为了儿女家庭放下身段的。”林澄道,“至于束脩,明面上自然不能多给,但我们名下的值钱铺子,可以给她一成干股,算作弥补束脩。”
      张鹤年唰唰在计划书空白处写上这些内容,道:“顾夫人远在京城,寄信给她,再等她南下,至少要三个月。总不能等她来了再开学,不如我先帮着上几天书房课、丹青课?至于女医课,先不上罢。”
      林澄笑道:“我去上吧,阮先生喜好岐黄之术,我跟着学过一点皮毛,给她们启蒙足够了。”
      张鹤年莫名一叹:“罢了,你以后要回京的,让人知道了又闹得满城风雨,对你不好。”
      “仔细乔装打扮一番就好,别人看不出来。”林澄笑道,“我以后就叫纪泠。”
      张鹤年见此,没再阻拦。
      如此磕磕绊绊之下,女子学校正式建立了,命为“上德学院”,取自《文子·上德》,希望学生们明白“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认真学技艺,靠自己也能独立生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