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薛南入塞授武艺 默天进京救问月 ...

  •   王雎关关,鸿雁嘤嘤。薛南领五十余名随从,行往龙凤山。
      不知行多远,车马一日至龙凤山地界,寻访数日,来青竹湖岸,得见王妃,王妃身穿蒙古族白色长袍,长发编编织两侧,头缠白色绫罗,正湖边洗衣。
      薛南上前拜曰:“罪人薛南,拜见王妃。”
      王氏惊喜还礼,曰:“王爷速请起,窦氏,何敢受此重礼也。”
      薛南曰:“得见王妃无事,吾之罪轻,少许也。”
      王妃对曰:“窦氏之罪深矣,有罪于薛氏先祖,失信于夫人,未能保红叶周全,羞见王爷。愧对夫人之,仙灵也。”
      言毕,欲上前行礼,薛南不敢受之。
      王妃复问曰:“王爷征伐东辽,何故来此地也。”
      薛南自辽兵退走,上官羽法场救人,韩子琪回京反案一一言之。
      王妃思绪少安,亦言来此遇见吴姬之事。
      遂王妃收拾衣服,带薛南众人来毡房引荐吴姬母子。吴姬生火煮奶茶,清平放牧而归。
      王妃牵吴姬,清平之手而引之曰:“此乃吾妹吴姬,吾子清平也。”复谓吴姬曰:“此来人乃唐朝平南王薛南是也。”
      吴姬,清平自王妃之口常闻薛氏事迹。
      吴姬忙上前行礼,曰:“民妇参见王爷。”薛南还礼,曰:“薛南一介武夫,不及妇人,大义之万一,焉敢受之。”
      清平上前拜倒在地,曰:“清平参见薛伯伯。”
      薛南曰:“小英雄不必拘礼。”
      薛南心思,韩老有言王妃已得将星,平天下者此子乎?然非中原之人,老丞相恐卜错矣。薛南细观清平一道浓眉,双眼含光,聚正义之气,无别异处。
      吴姬请薛南入帐,上坐吃茶,言过往之事,历多少惊险,又议中原之势。
      吴姬撤换素食,上酒桌。
      王妃举杯向薛南,吴姬敬酒,二人回敬,三人共饮之。
      王妃忧色,曰:“红叶无信,吾心之痛也。”
      薛南曰:“红叶有高人救之,必无碍。王妃莫伤也。吾此来受宣王之托,请王妃回长安。不知王妃,几时归之。”
      王妃曰:“吾落难之时,平儿母子相救,今大恩未报,何忍弃母子,而去。况且,正儿年幼,吾不舍也,待平儿有,擒虎之力,可归矣。吾有一事求之,望王爷勿推辞。”
      薛南曰:“王妃直言便是,薛南竭力为之。”
      王妃曰:“请王爷传授,平儿武艺。他日可进人子之道,亦为其母雪恨耳。”
      薛南曰:“诺。”
      遂薛南筑高台,搭兵器架,日日亲教清平枪法,拳脚武艺,兵书战车,一身所学,皆传之。
      诗曰:
      绿草幽幽映白鹭,浮云堆雪蓝天阔。
      万马飞驰盖千军,追风逐雨争魁首。
      骁勇男儿稳如山,挎鞍穿梭游如鱼。
      龙生双翼风云志,忠义天下任逍遥。
      遂薛南传授清平武艺,随王妃居塞外,过三五载,待清平长大,此不提也。
      且言另一别处。自突厥悔亲,尽受宝器土地,囚李承业而不归,已有十二年,唐王之二十二年也。
      突厥王有二子。长曰墨拓,生性狂傲,露目赤精,身有八尺。仁义不足,好听美言。
      次子墨天,生性刚烈,浓眉似刀,忠义有信,身长过九尺,体态魁梧,文武双全,且贤。突厥王年老,欲立嗣。在月阙传丞相狐公议之。
      狐公者,突厥王之宠臣,昔为和亲使节,入唐。多得财帛,土地有功,故突厥王善之,
      封为丞相。
      狐公为人,贪婪无厌,善于谄媚阿谀。
      长伴突厥王左右,惑其智,悦其心,所谏言,突厥王无不纳之。
      突厥王谓狐公曰:“吾有二子,长不如幼贤,吾欲立幼,卿何如?”
      狐公曰:“虽贤不能守国也。天之贤,妇人之仁,志小而惧事,邻国所侵,天下欺也。公子拓侧不同,有霸王之气,天下之志,外随狂傲,内藏才智,日后可继,大王之志,使突厥强盛也。
      突厥之地,东有唐、南有辽,北有蒙,非拓不能存也。
      突厥王曰:“善。”
      此乃墨天知狐公之恶,厌之,狐公常为此甚惧默天。有交于墨拓,墨拓亦有心结之,常
      金银玉器赠之。故狐公蒙蔽突厥王,害天而荐拓也。正是:
      奸臣误君卖社稷,托付小人负国恩。
      图名浮利石中火,雁飞鱼沉霜露寒。
      此后未过月余,突厥王有疾,卧榻不能行走。下诏,墨拓继王位,墨天封亲王,辅佐其兄。
      后三日,突厥王墨海卒。葬之南丘。
      墨拓率群臣祭祀,礼毕,登月殿,百官朝贺。墨拓下旨曰:“泽父王之德,夫诸卿之信赖,得继王位。孤见识浅薄,未知墙外之景也。诸卿所见,今天下之势,何如?”
      丞相狐公启奏曰:“托大王红福,天下无有,突厥强盛者。大王可遣使中原,索取珠宝也。”
      墨天出班曰:“自先王在位,禁唐使,十年有二也。臣之见杀者害名,留者无益,不如归之。借此入唐,探其之势,后图之。臣弟愿随使官前往,观其虚实。”
      墨拓曰:“贤弟之言是也,速去,速回。”
      遂释李承业出天牢,车载之。
      李承业面黄肌瘦,步履艰难,神志已有恍惚矣。
      娇妻未得,而落此无妄之灾,命运之事,难料也。
      突厥使节,出半月城,过清风关,入居庸关,度潼关,一日至长安城,车马住驿官。
      墨天谓使臣曰:“汝朝见唐王毕,回驿官静候,吾往街市观之。”
      使臣曰:“王爷不见百官,如何知其强弱也。”
      墨天曰:“要知将帅,见其兵尔,士气盛者,将必强。兵不正乃帅无能;欲察国情,观其民也,民乐者官贤。民不安,奸臣用事,君王之不明也。”
      使臣曰:“诺。”
      墨天皮青衣,独身而出,隐于市井。
      突厥使臣入金殿拜见唐王。唐王怒曰:“胡贼无信,掳掠财宝,囚亲使十余年不还,是何意?”
      使臣曰:“皇上恕罪,小人官职卑微,不知之,国事尽含书中,请皇上明鉴。”
      使臣上举书,侍官取之,舒展御案,唐王观之。
      书曰:
      突厥王墨拓敬,唐王龙案,先王时,观李承业,资历不佳,故亲事绝也。孤新继位,还使以修两国之好,望唐王许之。
      唐王心虽怨奸贼,乃何无力遣兵征讨,只得许之。
      唐王谓突厥使臣曰:“汝回报突厥王,大唐、突厥两国,自古有姻亲之好,平安无事。
      望突厥新王,续祖辈之德,思百姓之劳苦,不起兵戈,代代相好,乃朕之愿也,突厥王勿悔之。”
      出百金赏突厥使臣。
      突厥使臣曰:“诺。”回驿官。正是:
      前日恩怨未了结,后日姻缘有所尝。
      风雨飘摇干戈起,天晴云散见彩虹。
      却说韩府,今上官问月已十六岁矣,公子装扮,白面书生是也。
      日夜学书,演习智谋,专研史记。
      这日上官问月伴韩子琪论书。
      韩子琪曰:“月儿,随义父读书多年,今试儿之所学。西周东迁,诸侯专政,战国雄起,天下分割十二国,齐国宣王,吞并五国,自此七国鼎立,齐宣王驾七国称霸。多年征伐,秦统天下。后汉王灭秦,建立大汉基业。齐、汉保国安邦者何人?”
      上官问月曰:“齐国晏婴,汉张良皆贤臣也。”
      韩子琪曰:“月儿知室内,未识城外也。国家太平,一则百姓安居乐业。二则诸侯臣服。乱世非武不能安之。
      齐宣王灭五国,会诸侯,其国母钟无艳之功。汉高祖绝霸王建基业,乃韩信之力也。”问月曰:“孩儿受教。中原之事,内弱外强,文武何安天下?”
      韩子琪曰:“文者安民乐业,武可服诸侯也,缺一不可,中原之事,非济世将才,所不
      能也。”
      言毕,咳喘不已。
      上官问月跪曰:“月儿不孝,累义父伤身也。”
      韩子琪笑曰:“月儿莫自责,吾已古稀之人,吃五谷之粮,无不有生老病死,莫为此伤怀也。”
      遂问月请,太医就治不愈。人之老死,太医何能改之,开三日之药而去。
      唐王闻韩子琪害病,亲至韩府,望之。
      上官问月,扮作少年,迎驾行礼,曰:“韩明参见皇上,迎驾来迟,望皇上恕罪。”
      唐王曰:“汝便是韩卿公子乎?带朕见韩卿。”
      问月曰:“小人正是。”
      唐王见上官问月,举止儒雅,知其不凡,喜之。
      遂入内阁,见韩子琪,韩子琪卧锦榻,不能起矣。
      唐王近榻观之。韩子琪曰:“臣不能侍奉皇上也。”
      唐王谓韩子琪曰:“韩卿病甚,朕心难安,社稷之事,何人为朕解之。”
      韩子琪曰:“佣人者不疑,疑者勿用。廉颇避祸,李牧冤死者是也。近贤良而远佞臣,三千文武,何愁无人乎?吾王察之。”
      唐王曰:“朕熟记焉。卿身侧有几子。”
      韩子琪:“唯一子尔。”
      唐王曰:“封子,翰林院尚书。”
      上官问月拜谢之。
      遂唐王去,上官问月忧韩子琪之病,出府寻医,欲救韩子琪。
      遂上官问月日日,走市井,留僻巷,访民间名医。正是:
      罗裙浮尘游井巷,十年抚育恩情深。
      夜风冷落明月孤,秋草寒雨发如雪。
      唐王封上官问月为翰林院尚书,此事传至,梁王李平之耳。
      李平自唐王斥责,心恨韩子琪,欲除之后快,然韩聪随左右,未得时机耳。
      今复闻唐王封其子为官。
      李平思曰:不早除小贼,日后必是,祸患矣。
      遂传李恒龙至身侧曰:“子往韩府探,小贼韩明行踪,速来报我。”
      李恒龙应诺而去,落日而反,见李平曰:“报叔王,韩明,每日出府访医。明日行往北市,吾料必入百草堂。”
      遂李平街中设伏,隐于百草堂药铺,街南楼阁之内,只待上官问月来。
      上官问月东巷,西岗,南街,走之遍。这日入北市,行至百草堂,欲入。
      门左侧偎墙,坐一中年乞丐,沐浴日光,手握残碗,内有两枚铜板。见上官问月走过,乞丐曰:“公子慈悲,赏些银两,小人两日,未进饮食也。”
      上官问月谓,身后侍从,曰:“取银子,济之。”
      小侍,面有难色,取出碎银,曰:“此银,留公子,午餐之用也。”
      上官问月曰:“缺一餐,无碍也,不必多言。”
      小侍不敢再言,银子放入残碗。
      此时李平隐之对面楼阁观之,见上官问月至,开二楼窗户,握弓搭箭,自帷幔后,指射之。
      噔一声响,箭直射,上官问月咽喉来,白光一闪,箭至身前。
      危机之时,门侧乞丐,抓残碗铜板,使手指弹出,铜板黄光一闪,飞射而至,正击箭头,叮一声轻响,箭于铜板,皆掉落上官问月脚下,阁楼内复响弦声,第二箭,射问月面门而至,问月大惧,呆立原地,不知所措,乞丐取另一枚铜板,弹出,铜钱亦击落来箭。
      两名侍从,回过神来,护在上官问月身前矣。阁楼之内,李平见乞丐,两次坏事,掉转弓箭,怒射乞丐。
      毒箭直射,乞丐面门,白光一闪,箭至眉宇之间,谁料那乞丐伸手抓来,折箭丢弃一侧,手法之快,前所未见。正是:
      翻云覆雨折梅手,擒龙伏虎揽明月。
      大漠萧萧落霜雪,满天桃花飘飞絮。
      那乞丐复笑曰:“雕虫小技尔。”
      李平见之,惧不敢复射。
      此时自街深处,响马蹄之声,顷刻韩聪,率车马而至。
      李平观救兵来,便消失楼阁之中。上官问月拾,两枚铜钱,至乞丐身前,细观之。见那乞丐形状,刻意装扮,年龄双十之内,浓眉之间,透忠义之气。
      其接箭之轻松,武艺甚过韩聪,有大将之风也。
      上官问月知其非平常之人,心悦之。
      随躬身行礼,谢曰:“谢壮士救之,不然,吾命休矣。壮士姓名,何称之?”
      此乞丐,乃亲王默天是也。
      乔装乞丐,行走街市。察长安人情,百姓生活,今日游于此,落脚休息,突闻弓弦之声,见对面楼阁,射暗箭矣。
      一则默天观上官问月,非奸佞之辈,二则暗箭伤人,岂是英雄所谓,故施手相救。
      默天谓上官问月曰:“吾乃过客耳,公子何必,知姓名,就此别过。”
      默天起身,跃上屋顶,几个起落,回驿官,率使臣,回突厥矣。
      上官问月言犹未尽,默天跃墙而去,早不见踪迹也,上官问月紧握两枚铜板,若有所失。韩聪至身前曰:“公子速回府,韩老病危,速招见之。”
      上官问月闻言惊之,速上马车,韩聪护左右,催马速行,少顷至韩府。
      上官问月直入,至韩子琪卧榻前,落泪跪曰:“义父急传孩儿,有何教言?”
      韩子琪微笑曰:“吾儿今后,行事朝堂,莫露姓名,观其所好,而交之,以便从中行事。
      赠儿,二副锦囊,日后国事难断,解黄色锦囊,遇私事困决,拆观红色。不久必有,刀戈四起,天下纷争,亦有吾儿,一席之位也。”
      说毕,韩子琪魂归九泉,上官问月哭昏在地。
      诗曰:
      秋风晨霜落叶黄,江水寒冰雪山白。
      深院高墙天意冷,草枯花谢命使然。
      德高恩广养育情,未报点滴悔自责。
      亮星万千明月孤,泪流如雨恩爱绝。
      韩子琪卒,后葬之。自此上官问月,入朝为官,进出有韩聪守之,李平无机可乘,罢之。
      日升月降,寒来暑往。龙凤山,清平已是,马上丈夫,身高一丈有余,手长肩宽,手格猛虎之勇,臂有拔山之力。
      眉宇之间,蕴含忠义,恩仇。龙目闪光,有洞察秋毫之能。
      胸怀宽广,藏经天纬地之才。羽翼已丰,武艺绝伦。
      一日薛南,入见王妃,曰:“子仁义有余,智而不骄,行事度量,武艺超群,恐天下无敌也。王妃可归之。”
      王妃大喜,辞别吴姬母子。王妃牵吴姬之手,落泪曰:“昔日吾浮风,落草原,贤妹收留之,又已平儿让之。贤妹恩厚情深,窦氏未能报其一二。此回中原,不知何日,复见尊颜矣?”
      吴姬曰:“姊之言差,吾二人,乃姊妹也,何言有恩也。山水回转,必相见有日也。”清平跪王妃膝下,双手举杯酒过顶,敬曰:“不孝子清平,今后不能服侍,母亲左右矣。
      母亲何言赐之。”
      王妃落泪饮之,曰:“君子,惰其志者,唯酒色耳。酒,不可多饮,害身而误事,往,子反、陈遵之徒也。
      女色不可亲近也,大至君臣,小至百姓。君王□□,江山改姓。小人贪色,身首异处,昔,殷纣,杨广之属也。不可以貌悦心也,孩儿自省之。”
      清平拜谢曰:“孩儿,铭记于心,不敢忘也。”
      清平已难舍分离,复给薛南敬酒,曰:“薛伯伯授业之恩。清平如何谢之?”
      薛南受之,笑曰:“举手太足耳,何言恩情。若日后入中原,可往龙门县再叙也。况今日之别,为他日之会也,何必伤怀。”
      清平复拜曰:“若入中原,必上府拜谢,薛伯伯保重。”
      遂清平扶王妃,坐车。车马前行,王妃,吴姬洒泪,挥手别之。
      清平随车相送,车驾行三十里而止。
      清平下马,扶王妃下车。
      清平单膝下跪,敬王妃三杯水酒。
      王妃饮之,母子相拥而分。
      王妃泣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孩儿归之。”
      清平拜曰:“母亲保重,他日孩儿,必至长安看望也。”清平扶王妃蹬车,车马复行。正阳又随三十里,车止。
      王妃抬帘言曰:“吾儿礼过重也,子乃一方之主,岂可委身窦氏。两国君王相送,亦无
      此礼,吾儿制止。”
      清平曰:“昔日齐桓公有燕留之德,重耳有三舍之礼。何况母子乎,无越礼也。”
      车马前行,清平立原地,车马渐远,复远远追随,不敢近,又行三十里,车止,清平亦
      止马。
      王妃,清平遥遥相望。王妃泪如连珠,克制不尽,久久落幕,车马前行,去之不表。
      诗曰:
      慈母还辞三回顾,遥望川隔落秋水。
      早晚劳苦教文字,日中费神讲礼数。
      青山依旧黄鹤去,故人惜别慕慕情。
      相见有期黄昏后,何年复闻谆谆声?
      毕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