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二十三章 结网 ...

  •   董贤起床后,由着宫人伺侯着梳洗完毕。
      接着,一个宫人端来一碗汤药,双手递到董贤面前。黑褐色的汤药盛在白玉制成的碗中,漾着点点波光。
      董贤不明究竟地问道:“这是?”
      奉药宫人的脸在刹那间便红得如壁上画着的红鸾,低首想笑又不敢笑地说道:“这是止痛的汤药,圣上特地吩咐了奴婢,待董侍郎醒来后,服侍侍郎服下。”
      说罢,自己眼观鼻鼻观心,头垂得更低了。
      董贤听了这话,须臾间便明白了刘欣所指的“痛”是什么痛,同时,也从眼前这奉药宫人的反应中看出她也同样明白了。
      顿时羞臊得面红过耳。
      今日晨起时,确实觉得身上有些酸痛,那种痛不同于平日里受外伤所致的疼痛,而是带着某种不可言说的隐秘和暧昧,由里及外,从每个骨头缝里丝丝地往外渗。
      而这碗汤药,无疑是将这份隐秘和暧昧大大咧咧地揭开来,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大白天下般地昭示于他人面前。
      若是喝了,无异于自承了昨夜发生的一切,若是不喝,却又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不打自招。
      董贤带着羞耻的尴尬,轻咳了一声,说道:“知道了,你放在这里便退下吧,我稍后会喝。”
      那宫人固执地杵在原地不肯走,用蚊蚋般的声音小声嗫嚅道:“圣上说这药要趁热饮用,若是放凉了药效便不好了,因此交待奴婢务必亲眼看着董侍郎饮下方可离开。”
      董贤听了这话,顿时差点泪流满面。但面对眼前这不依不饶的宫人,以及宫人背后那更为不依不饶且不靠谱的皇帝,却也只能徒叹奈何。
      于是把心一横,想着今日便是丢脸也丢尽了,无论自承其事也好,不打自招也罢,总之是逃不掉的。于是接过药碗,“咕嘟咕嘟”三两口将药一饮而尽,而后将碗递给宫人。
      那宫人见董贤终于将药喝了,也如释重负地长出一口气,端着碗退下了。
      用罢早饭,刘欣尚未散早朝,董贤一人百无聊赖,便在殿中四处闲逛瞎转。
      自从董贤进了未央宫后,一直住在宣室殿内,这间殿阁似乎已成了他另一个家。去西域都护府,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在外的日子,时常会牵挂惦念这里,就像是系了一根无形的线,总有几分羁绊在。
      离开了一月有余,除了帐幔由盛夏季节的轻纱竹帘,换成了初秋的绸缎锦帛外,这间殿阁几乎跟他离开前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
      董贤看着殿中熟悉的陈设布置,就像是看着一个个分别了一个多月的好友。突然,他的视线定在了墙上悬挂着的一幅画上。
      他清楚记得自己走之前殿内是没有这幅画的,显然是自己离开期间才新挂上去。
      只是昨夜自己的全部脑力和注意力都用在对付某位为帝不尊的人身上,所以根本未察觉到殿中多出了这幅画。
      画上画的是一位面如冠玉、清雅俊逸的少年,通身雪白衣袍,外着白色狐裘,手中执戟,玉树临风般地站立于盛放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几株白梅旁。
      董贤觉得画中的少年异常眼熟,正沉思之际,忽听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这是朕在太子宫初见你时你的样子。”
      董贤闻声转过头,看到刘欣不知何时已散了朝回到殿中,正含着笑站在他身后。
      董贤听了这话微微有些诧异,但仔细回想自己与刘欣相交的整个过程,种种细微之处其实已显露出刘欣早已认识自己的端倪,只是自己当时未加注意罢了。
      刘欣接着说道:“想不到吧?朕认识你,竟比你认识朕要早些。”
      说罢,他走到那幅画跟前,出神地看了一会,似乎仍沉浸在那时的思念中无法自拔,有些伤感地喃喃自语道:“你走之后,朕便亲手画了这幅画,日日看着。”
      接着,又转回头看着董贤柔软地笑了一下,说道:“但是,你现在回来了,朕觉得还是真人好看些。”
      停了一停,又说道:“对了,今日朕收到霍照命人送来的密奏,说他带了五千精兵,明日便会到达长安。”
      他看着董贤的眼神中带上了几分胸有成竹的沉稳,说道:“阿贤,你帮朕织的网就要织好了,接下来,就等着那些豺狼虎豹、毒蛇蝎子往里钻了。”
      次日,刘欣颁下谕令,一日后在未央宫举办御宴,届时凡身在京城内秩比千石及以上官员均需赴宴。
      同时,令大司马王莽负责御宴的相关筹备事宜。
      谕令一下,未央宫中便忙碌开来。宦官宫人们穿梭往返着准备酒水、瓜果,炮制脍羹,熬煮膏汤。
      白云苍狗,岁月悠长,该忙碌的忙碌,该发呆的发呆,一切都看起来与平常无异。
      但在这平静无澜之下,却隐藏着暗流涌动。
      次日,霍照果然带着五千精兵来到了长安,不解甲胄,军容整肃地驻扎在距长安城三十里外的城郊。
      太皇太后王政君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即召王莽至长信殿商议。
      王莽至长信殿时,王太后正端坐于榻上。一改以往不问世事、气定神闲的气度,今日的王太后竟有些心神不定、疑惧不宁,这番六神无主的神色倒是王莽从未在这位太后脸上看到过的。
      王太后见到王莽来了,屏退了左右宫人,努力定了定心神,让自己脸上表情看起来波澜不惊一些,问道:“听说西域都护霍照来了京城,现就驻扎在京郊三十里外,而皇帝偏偏于此际开宫宴,是否意有所图?两者之间是否有何牵连?”
      王莽听了王太后的此番发问,心中亦是疑虑重重,不得其解,但还是回应道:“那霍照镇守西域之远,一向不问朝堂之事,与朝中官员也从无往来。此次应只是例行来朝汇报公务,恰巧赶上圣上开御宴而已。”
      王太后听了王莽的一番话,忧虑之情却并没有半分减缓,反而眉间神色愈加凝重,说道:“一个多月前,我接到线报,说宫中有人悄然离宫,但我派去跟踪的人还未出长安城就遇袭了,接着离宫之人便不知所踪,显然并非等闲之辈。莫非那离宫之人是宣室殿派往西域都护府联系霍照的?”
      王莽闻听此言心中亦是一惊并一凉,若真如王太后所言,此事怕是极为不妙。王氏一族虽权倾朝野,但却无真正手握兵权之人。而霍照手握天下近一半的重兵,又且威名赫赫、声望极高,故王氏一族之前多番派人拉拢劝诱,希望能将其揽入彀中,为己所用。却不料那霍照仿佛铁板一块,无论王氏一族使尽万般招数,亦是不为所动。原以为他如此这般只是想明哲保身,不愿牵扯入朝堂的是非纷争,但现如今看起来,似乎并非如此。若他真是投效皇帝一方,则皇帝无疑是如虎添翼,必将对王氏一族形成巨大的威胁。
      想虽是这样想,但此时这些担忧疑虑却不能说出来,以免形势未明反自乱阵脚。
      于是王莽想了一想,回道:“太皇太后不必过于忧虑,此时情势未明,一切尚待定论,无非见机行事罢了。幸朝臣和舆论皆在我不在彼,纵然圣上有想将我王氏一族连根拔起的心思,也少不得要顾忌朝野上下悠悠众口,仔细掂量一番。”
      离开长乐宫后,王莽来到了未央宫白虎殿,视察御宴准备情况。
      来到殿中,第一眼便看到太后所居位置上,并列摆放着两架帷帐,立时勃然大怒,立即唤来负责筵席设置的内者令过来询问道:“后宫最尊者止太皇太后一人而已,为何太后所居位置上,会摆放两架帷帐?另一架帷帐是为何人所设?难道这宫中还有两位并列的太皇太后不成?”
      内者令被王莽这疾声厉色地一顿训斥,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过了好一会,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回道:“另一架帷帐是为傅恭皇太后所设,傅恭皇太后谕令小臣如此设置,小臣不敢不遵。”
      王莽听了内者令的回答,更是怒火中烧,斥道:“定陶国傅太后乃是藩王太后,元帝之姬妾,与平帝正妻、成帝生母的王太皇太后地位有如云泥之别。古语有云‘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行止坐起均应合乎礼法。更何况圣上设宴,用具、座次、服饰莫不关乎皇家威仪、朝堂国本,怎可将身份尊卑有别的两位太后并列座席、平起平坐?”
      内者令听了,惊恐万状,跪伏在地,冷汗如注,叩头谢罪不已。
      说罢,王莽命人将傅太皇太后座席撤去帷帐,更换至偏席。
      消息传至桂宫,傅太后气得血气上涌、两眼发黑、暴跳如雷,殿中的琉璃盏都打碎了好几个。吓得满殿服侍的宦官宫人都噤若寒蝉,躲得远远的,大气都不敢出,唯恐发出一点声响便触了霉头,被当成出气筒平白无故受一顿责罚。
      傅太后咬牙切齿地骂道:“好你个王政君老太婆,不得宠的丑八怪,从前仗着自己是正宫皇后,儿子是皇帝,骑在我头上欺辱我也就罢了。如今我孙儿当了皇帝,你个断子绝孙的老太婆居然还敢高高在上,摆你那太后的臭架子,姑侄俩联起手来如此贬损、折辱我。这笔账我给你记着,总有一日,我要你加倍奉还!”
      骂够了,吩咐宦官,对外只称自己身体染疾,拒绝出席未央宫中宴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