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一章 祖母 ...

  •   刘欣登基后,祖母傅氏、母亲丁氏及刘欣在定陶时的元妃傅氏即打点行装,由定陶国动身起程前往京城。
      太皇太后王政君听说傅氏和丁氏将至京城的消息后,为防止傅、丁两家与皇帝之间联系过密,于是下了一道诏令,令傅氏、丁氏每十日方可到未央宫探望皇帝一次。
      刘欣接到祖母的来信,知道他们已自定陶国起程,便下诏询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关于傅氏及丁氏到京城后应居住何处的问题。
      丞相孔光早已听说过这位傅老太太,此女尚为元帝昭仪时便声名远播。
      通常,声名远播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此人非常好,好到天上有地上无,让人交口称赞,口口相传。一种是此人神憎鬼厌,人皆述其非,从而臭名远扬。
      大多数时候,想要声名远播,后者会更容易实现些。
      而这位傅老太太,便很不幸地属于后者。
      据传,这位傅氏为人刚烈,工于心计,善于权术,绝对是一个不好对付的主。当年以美色加手段将元帝迷得七荤八素,坐到了仅次于皇后的昭仪之位,在后宫中很是嚣张跋扈了好些年,甚至一度有取皇后而代之之势。后来,由于成帝继位,她便随着自己的儿子去了定陶封国,这才消停了下来。
      但偏偏这位不好对付的主是当今圣上的祖母,且圣上尚在襁褓中时,她便抚养圣上至长大成人。而圣上能继位,她又出了大力气。既有养育之恩,又有襄助登基之功,这傅老太太在当今圣上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眼下,这位不好对付的傅昭仪就要到京城了,而圣上却将如何安置她这样坑爹的问题扔给了自己,孔光顿觉自己脑仁疼。
      思来想去,觉得以这位傅昭仪一贯的品性,若是让她与圣上经常见面,定会左右圣上,干预政事。
      于是,便建议道:“定陶太后应另行修筑宫室居住。”
      但大司空何武却不知哪根筋没搭对,又或者,是想讨好新登基的年轻皇帝,竟与孔光唱起了反调,建议道:“定陶太后可以住在北宫。”
      北宫有紫房复道可以通至未央宫,如此一来,王政君要求傅氏与丁氏每十日方可入未央宫一次的诏令便成为了一纸空文。
      于是,刘欣便从善如流地听从了何武的建议,决定将傅昭仪和丁姬安排入北宫居住。
      不出十余日,傅氏及丁氏一行三人即已到达京城。
      甫一到达京城城门,就有刘欣派来的官员早早候在那里迎接三人。在这里换上宫中的车辇,前有官员骑马驾车开道,后有侍卫跟随,一路引导着三人的车辇浩浩荡荡直至北宫。
      来到北宫门前,刘欣早已在此守候,亲自执缰扶辇,将三人一路引导至傅昭仪所居的殿阁前。
      下了辇,又亲手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傅昭仪入至殿内正中的席上入坐。
      刘欣母亲丁姬低顺眉眼、神情恭谨地坐在侧席陪侍。而刘欣的元妃傅氏则拱手垂立一旁。
      刘欣恭敬地向着祖母和母亲下跪行礼,傅昭仪连忙唤他起身,说道:“陛下已是九五至尊,哪能向我一个老婆子下跪行礼?这是要折我的寿啊!快起身,坐到祖母身边来,让我好好看看我的孙儿。”
      刘欣闻言恭顺地坐到了傅昭仪身边。
      傅昭仪拉着刘欣的手,仔仔细细地打量着,眼睛里满是舐犊情深的慈爱之情。接着,她抬起一只苍老枯瘦如老松树枝般的手,轻轻地抚上了刘欣的头发,仿佛面前的这个人不是一个年已十九岁的青年,也不是高高在上、天子威仪的皇帝,而仍是定陶国中那个永远长不大,不谙世事的孩童。
      刘欣三岁丧父,自小就是由祖母傅氏抚养长大。父亲刘康去世时,刘欣刚开始有记忆。伴着年岁日长,经年日久,父亲在刘欣脑海中仅存的一点印象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非常浅淡和模糊,更遑论有多深的感情。只在每年生辰祭日之时,或是在祖母、母亲和定陶王宫中老人絮絮叨叨念起父亲陈年往事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个给了自己一点血脉和定陶王位的男人,也才会感受到自己身上流淌着他的骨血。
      因为自小抚养自己长大的缘故,刘欣对自己的祖母异常亲近。祖母傅氏自小便对自己宠爱有加,在自己印象中,祖母从来都是慈眉善目、温声细语,对自己从未有过疾声厉色,更不要说责骂打罚了。自己小时候有时调皮捣蛋闯了祸事,或是偷懒耍滑不愿读书时,每每被母亲发现就要责罚,也都是祖母每次闻讯赶来阻止。护犊子般地将自己搂在怀中,一面安抚宽慰,一面训斥母亲教育孩子应耐心细致,以为人处世之道理谆谆善诱,怎可动辄得咎,处罚打骂?每当此时,母亲不敢违逆祖母,只得站在一旁唯唯诺诺、自承其过,再不敢有只言片语的反驳,而自己也因此得以逃出生天。
      刘欣自承太子位,就离开了定陶封国,入住太子宫,算起来,已与祖母、母亲分别一年有余了。
      相较自己离开定陶封国时,祖母愈见老态,头上白发、脸上皱纹又添了不少。但在那皱纹横生下的眉目之间,还是能依稀看出她年轻时艳冠六宫、一貌倾城的风采。
      在定陶封国时,祖母最喜欢的事情,便是跟刘欣讲元帝时的宫中旧事。也是从祖母那里,刘欣得知了元帝皇后王政君和祖母的一些纠葛往事。
      据说元帝还是太子时,异常宠爱司马良娣。后司马良娣突患重病不起,临终之际,对太子说是因其他姬妾行诅咒之术害死了她。太子失去心头至爱,悲痛不已,竟至大病一场。病好后,想起司马良娣临终所言,怨恨众姬妾,不再召见宠幸任何一个姬妾。
      就这样过了许久,宣帝听说太子痛恨众姬妾,就让皇后在后宫中挑选能令太子高兴的家人子送给太子。皇后挑选了五位家人子,后来的元帝皇后王政君就在其中。有一日,太子前来朝拜的时候,皇后叫出五位家人子,并暗中派身旁的长御询问太子喜欢哪一个。太子对这五人皆毫无兴趣,但又不便拂了皇后的美意,于是勉强答道:“其中一人尚可。”当时王政君坐于太子近旁,又独自穿着红边的宽大上衣,长御以为太子看中的是她。于是皇后便派侍中和掖庭令将王政君送进太子宫中。
      也是王政君运气太好,太子宫中原有姬妾十几人,有人已御幸七八年却无所出。但王政君只御幸了一次,便有了身孕,并生下了后来的成帝刘骜。宣帝异常喜欢这个孙子,常常将他带在身边。祖母傅氏原为上官太后的才人,后也入了太子宫中。
      后宣帝崩逝,元帝继位,册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亦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但元帝并不喜欢王政君,也很少召见她。而祖母傅氏则极受元帝宠爱,先被册封为婕妤,后又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在皇后之下,并生下父亲定陶恭王刘康。元帝非常喜爱刘康,常常食同席,出同辇,并有了废太子刘骜而立刘康的打算。但当时侍中史丹拥佑太子,而太子又是宣帝最喜爱的孙儿,最终才没有被废。
      祖母每每说起这一段往事时,眼中总会流露出浓浓的不甘。也难怪,到底是意难平吧。毕竟王政君不为元帝所喜,但却位居中宫几十年,刘骜不为元帝所喜,但却占据了太子之位,并最终登基为帝。自己作为元帝最喜爱的女人,却一生只能屈居于那个被元帝冷落于寂寞深宫中的女人之下。而自己的儿子,穷尽一生也只能在偏远的封国内做个诸侯王,见了那个女人的儿子还得俯首称臣。
      幸好,刘骜没有子嗣,这江山,终究还是回到了自已这一脉手中。
      祖母老迈的眼中,似是浮起了一抹笑到最后的得意......
      几人又闲话了一会儿家常,大多数时候都是傅昭仪问,刘欣作答,母亲丁氏和刘欣元妃傅氏在旁边恭谨地听着。
      闲聊完了家常,已到了用午饭的时间。傅昭仪命宫人摆上饭食,留刘欣在殿中用午饭。
      用完午饭后,傅昭仪笑吟吟地叫过刘欣的元妃傅氏,一手拉着刘欣,一手拉着傅氏,说道:“听我这老太婆啰啰嗦嗦了一上午,你们一定都听烦了吧。你们小俩口也好长时间没见面了,一定有很多悄悄话要说,我这老太婆就别不识趣影响你们小夫妻久别胜新婚了。你们赶紧回宫吧。”
      刘欣听了这话,不知怎么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又不好在祖母面前表现出来。只得勉强潦草应付着答了一声,然后看了一眼兀自在那儿含羞带怯的元妃傅氏,便与她二人一前一后地离开了北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