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交锋 ...
-
林筠看到这里皱起了眉头,孙建在犯罪现场给死者整理仪容,这说明他对死者有复杂的情感。但林筠清楚,施文韬才是和王书智关系不一般的那个人,但孙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她只能先按下这个念头,继续往下看。
警方将张国华和孙建都带到了警局,虽然孙建出现在了犯罪现场,但并不能直接证明他就是凶手。通过张国华的口供得知,他当时悄悄进门后,以为王书智在卧室休息,房间没有一丝动静,于是直接去书房。在书房里翻找无果后才悄悄打开了卧室门,从门缝看到一具直挺挺的尸体躺在床上,而孙建在旁边站着。张国华吓得大喊大叫的跑出门,在小区里撞到了警方。而孙建从被抓捕后就一直沉默,他没有否认张国华说的话,但也没开口承认。
后来警方通过询问新春小区内住户得知,小区内每间房都是用钥匙打开,孙建以前经常进屋给他们帮忙,或许是在那时孙建复制了家中钥匙。这解释了为何他能如此顺利的进入每个人房间,但是杀人动机却没有始终进展。孙建不开口不配合,警方只能再从孙建的社会关系入手。
孙建,男,38岁,五年前与妻子离婚后独自来到新春小区租房。而经邻居反映孙建刚来小区时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还经常喝的醉醺醺的,并没有后来经常热心帮助邻居的习惯,警方从这方面入手也终于查到孙建的种种变化竟是与同小区住户施文韬有关。
施文韬,男,25岁,母亲五年前意外去世,父亲为某房地产公司经理,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心理学系。
五年前孙建来到新春小区不久,有天夜晚因醉酒后轻生被施文韬劝说救了下来,而后经常去施文韬家里上门道谢,一个月后,他的行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警方暂将施文韬定为嫌疑人,而他被带到警局时表现从容,没有任何争吵或不耐烦,对警方的询问十分配合,但在警方重重询问之下,仍是没有发现一丝一毫的破绽。最终在扣留二十四小时后放他回家,但仍对其严密监控。
就在施文韬被放回家后的第二天,孙建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警方立即询问其作案时间,地点,并且让他说出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他声称只是自己生活不顺心想拉人垫背。在核实过孙建作案时的细节后,警方最终确认了他为此次新春小区杀人案的真凶。
林筠和盛阙翻完了厚厚一叠资料,这是警方内部人士才能看到的,他们也得知了新春小区杀人案的很多细节。但此时手中还有一张纸,林筠和盛阙对视一眼,明白这就是三年后最新的案件,但这么短短一张纸,里面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2021年10月4日,临安大桥上一名女中学生跳入桥下水中,后被被捞起时已确认死亡。警方到达现场后询问周围的目击证人,得知该名女学生是自己跳下桥,而在随之捞起的书包里找到了这名女生的身份信息,死者名为薛佁然,是本市实验小学的初二学生。警方联系其家属,并将薛佁然的遗体带回警局,而死者父母来警局后,竟是对此场景有所预料。后经警方询问后得知,死者的班主任就曾对他们提起薛佁然可能有抑郁症,于是他们将死者送往本市的文韬教育进行课外心理辅导,之后几个月果然有进步,但今天不知为何又起了轻生的念头。
警方对其班主任和班级同学询问,得知薛佁然近几个月比以前性格开朗了很多,和同学关系也有所改善,只不过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而后警方前往文韬教育询问,意外得知文韬教育的老板就是三年前新春小区杀人案中被警方曾列为过嫌疑人的,施文韬。
一页纸很快被林筠和盛阙看完,林筠也明白了严老师和警方的担心,假如施文韬控制了薛佁然的行为,从而操作她自杀,那文韬教育里的其他学生就危险的多。
“唉,施文韬两年前创办的文韬教育,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很多父母带着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前去上课。我们也曾试着和家长透露过里面有学生自杀,但家长回答,他们的孩子之前已经自杀过无数次了,而在这学习后,性格都有了改变。”严老师边说边叹气,“家长没有办法说通,我们又没有证据证明施文韬犯罪,你们说说有别的思路吗?”
盛阙见林筠还在沉思,他先开口:“中学生落水案很难下手。首先她是心理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这就导致自杀和诱导自杀的界限不容易判定,而且施文韬比以前更谨慎了,他自信自己没有任何破绽,所以才光明正大的让我和林筠去公司采访。现在最应该知道施文韬缓解学生抑郁倾向的方法是什么,通过学生和家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效又快速的方法,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更大,比如成绩下滑,比如承受不了而最终自杀。”
严老师赞许的点点头,“没错,目前文韬教育创办时间还不长,我们趁早了解他吸引家长的原因,之后从这个方向击破。”他又看向林筠,这个女生刚才的分析让他惊喜,对于施文韬的心理每句都说在点子上。
“我暂时还不能确定我的想法,等我去过施文韬公司之后回答您。”林筠心中有个猜测,但这个猜测听起来十分荒谬,还需要再多一点的发现来支撑。
盛阙和林筠与老师约好等他们下周一去过施文韬公司再讨论,他们走出了教学楼,今天外面还是阴沉沉的天气,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低落起来。
“那下周一见。”盛阙对林筠说到,这个案子查到现在,他和林筠已经没办法仅仅当作是普通的作业了,就在一个月前一个花季少女用错误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如果不抓紧时间,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个受害者。
转眼就到了周一,林筠和盛阙此时正站在文韬教育公司门口,前台带领他们到了施文韬办公室,“请先坐一会,老板还有十分钟。”说完她转身出门。
林筠观察这间办公室,他们现在坐在外间会客沙发上,里间是施文韬的办公桌,林筠发现那里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施文韬和一个女人的合照。那个女人看起来没有那么年轻,但是却又被岁月温柔对待,整体展现出来的是优雅有涵养的气质。她的身份不难猜测,正是第四位死者,王书智。照片背景是一间屋子的客厅,王书智面带微笑坐在沙发上,而施文韬面容比他们见时稚嫩许多,他在沙发后面站着,并微微弯腰靠近王书智的肩膀。两人肢体语言都很放松,无形中也展露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感。
盛阙当然也看到了那张照片,这种在办公桌放相框的行为,并不少见。一般照片中都是父母,爱人或子女,看来施文韬和王书智的感情比他们了解到的要深厚。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人推开,施文韬走了进来,他穿着西装,是比较正式的款式,给他本人增添了不少成熟感,也在无形中释放着压力。
“想问什么就问吧。”施文韬一边解开领带一边坐了下来,他的姿态闲适,就好像真的以为两人只是未毕业的大学生来采访。
这次仍然是盛阙先提问,“施先生,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你怎么看待呢?”
施文韬应该被问过很多次类似的问题,他很快开口说:“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心思最敏感,也最脆弱的阶段,在家庭或学校中,一点点挫折都能轻易的击倒他们。如果在这阶段能有人能适当开导他们,那对孩子和家长都是很大的帮助。”
盛阙接着问,“一个月前,一名初中女生自杀,我们了解到她生前患有抑郁症,且是文韬教育的学生。”
施文韬听完表情并没有什么变化:“我知道这件事,尽管我的初衷是帮助心理有问题孩子,但还是会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抑郁症是很难痊愈的,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又复杂,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更何况对世界失望透顶的孩子。”
不可否认,施文韬所说的确实是事实,人生数十年里,不可能有人永远顺遂无忧,难免会碰见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生活中遇事容易情绪化,难免因此走上极端。
“既然如此困难,那么你是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呢?”盛阙问道,这个问题涉及文韬教育经营的核心,他并不确定能不能得到答案。
但施文韬只是一笑,“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大时人就容易崩溃,但只要将崩溃的临界点提高,很多以前忍受不了的事,现在却觉得不过如此。”
林筠一直在旁边观察施文韬,这个人对采访游刃有余,仿佛任何问题他都能够很自如的回答。
林筠就在此时说:“听起来很美好,但青少年的心底却会种下一根刺,这根刺悄悄伴随着他们成长,表面上他们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完美却又虚假,欺骗自己的同时也欺骗别人。如果这样度过一生也就罢了,但那根刺却是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它就会戳中你的心脏。施先生,你觉得呢?”
施文韬脸上还带着笑,但身上那股闲适无所谓的感觉已经没有了,他看向林筠,“虚假?我不这么认为。如果大家都充满了负面情绪,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这位小姐恐怕不知道,每个人都幻想过自己成为完美的人。”
林筠很快又说:“我姓林,完美是令人向往,但那不等同于将负面情绪掩埋。这样做的隐患你没有考虑到吗?”
施文韬回道:“家长送孩子来这里上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变成正常人,家长显然对结果很满意。至于隐患,既然不是百分百确定的事情,又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发生,那就谈不上去解决。”
林筠又问起另一个话题:“那么你年纪轻轻就开公司做老板,邻居同事都对你交口称赞,这是你心中完美的形象吗?”
施文韬回道,“每个人对完美的理解不同,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不同,我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
“好,你觉得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父母能带给孩子什么?”
施文韬皱眉:“只要愿意,父母能带给孩子很多东西。”
“冒昧问一句,你的父母教给你什么东西呢?”林筠看着施文韬的眼睛,他对于父母这个话题十分抵触,和之前的从容大不一样。
“这是我的私人问题,与你们的采访没有关系。”施文韬明显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看了看表,起身道:“时间差不多了,我还有别的事。”
林筠和盛阙也站起身来,走之前林筠看了眼里间他的办公桌说:“照片里的女人很漂亮。”
施文韬停顿两秒,他也看了眼照片,眼神里有一些怀念,说道:“是,她很美。”
林筠和盛阙走出来站在街上,盛阙从刚才起就一直没有说话,他在聆听,林筠更懂得施文韬的心理弱点。此时林筠明显看起来没有前两天那么心事重重了,“怎么样,回学校吗?”
林筠看向盛阙,她眼中闪着自信的光,十分迷人。“回学校吧,我有发现。”
等到两人回到学校,林筠和盛阙直接去了教学楼,她们约好和严老师见面。
“老师,施文韬有恋母情结,但他将这种情感转接到了王书智身上。我猜测他幼年时遭受母亲暴力辅导学习,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心理极其压抑。直到后来遇见了王书智,在他心里完美又优雅的女人。小时候他将王书智当作母亲一样爱戴,长大后,就变成了爱慕。”林筠开口就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