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之三:情深缘分却已经不在 ...

  •   思荣是一个不幸的女孩,从出生就没见到父亲,父亲下关东去了。出生不到半年,母亲就去世了,她是跟着奶奶一起长大的。

      那时候的女孩子都缠脚,思荣疼得抱着奶奶直哭,奶奶就告诉她不缠脚就找不到婆家,虽然还不是很懂,但思荣也知道奶奶是为了自己好,也就咬牙忍住。

      缠了脚不能出去玩,思荣就和奶奶学防线,学做鞋子.

      小小的思荣,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显得特别的乖巧懂事。

      16岁时,开始有人来给思荣说亲了。

      奶奶和叔叔把她许配给了离村子十多里远的一户姓李的人家。

      那家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思荣被许给了老大。

      思荣没见过那个人,没结婚的男女是不能见面的。

      不过从订了亲,思荣心里就有了个朦朦胧胧的影子,让她觉得很是害羞,她开始跟着奶奶给自己准备嫁妆。

      奶奶告诉她,到了婆家要看事,要听话,要讨婆婆、丈夫、小叔还有小姑的喜欢,要多做事少说话。

      思荣对与嫁人还是有点怕的,她怕去面对那么多陌生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以后的日子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

      不管思荣想什么,成亲的日子还是来临了。

      父亲还是没有消息,奶奶和叔叔打发思荣上的花轿,想起早逝的母亲还有未曾谋面的父亲,思荣哭了一路。

      嫁了人的日子,对思荣而言,还算不错。

      丈夫李德,长得虽然算不上英俊,但也不难看;个字虽然不算高,但为人善良,对自己很体贴。

      三个小叔子对她也很尊重,比较难相处的是婆婆和小姑。

      婆婆总是对她挑三拣四,要不说她做的饭不好吃,要不就说她织布偷懒;小姑也经常找她的麻烦,经常和婆婆打小报告,甚至栽赃她偷拿家里的东西。

      好在夫妻俩感情好,这一切变的也就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

      虽然婆婆总是挑剔自己,甚至挑拨她和丈夫的感情,但是夫妻俩人还是互相体贴,过得很幸福。

      不久,思荣就怀孕了,李德很高兴,对她更是体贴有加,小姑和婆婆也有了好脸色。

      可是这种情形持续到女儿朝凤出生就结束了。

      婆婆不满意思荣生了个女儿,变本加厉地使唤她,晚上也不让她睡觉,不是纺线就是织布。

      李德看不过去,就去找母亲商量想让思荣怒那么辛苦,被骂了一顿。回来后只好劝思荣别往心里去,别什么都听婆婆唠叨,不要傻傻地把自己累坏了。

      思荣觉得丈夫体谅自己,什么都值得了,虽然累点苦点,但是有女儿和丈夫在身边,这一切也都值得了。

      可是,好景不长,村里来了当兵指标。婆婆家三个儿子,必须派一个去参军。

      婆婆看李德不听自己的话,就让他去参军。

      李德虽然舍不得妻女,却也不敢违抗母命,只好嘱咐思荣要照看好女儿,别和婆婆不合,遇事多忍耐。

      李德走后,思荣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婆婆不喜朝凤,不让思荣照看女儿,让她把女儿丢在家里,白天下地帮着干活,晚上还给她规定必须织完的布。

      有一次,朝凤发高烧,思荣求婆婆去找大夫,婆婆说只是个赔钱货看什么大夫,浪费钱。

      思荣抱着朝凤放声大哭,还是小叔不顾婆婆的阻拦,去喊来了大夫,才救了孩子。

      自此,思荣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保护女儿和自己,要勇敢地抵抗婆婆的虐待。

      她不再完全听从婆婆的话,下地干活也带着朝凤,孩子哭了就抱着孩子,晚上夜深了就睡觉,不再熬夜到天明了。

      婆婆对她更加不满,直说她不孝顺,不听老人训斥。

      思荣什么也不说,她只是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心里只盼着李德快点回来。

      这样的日子熬了几年,终于解放了,可是李德没有回来,只捎了一封信给思荣,思荣找村里识字的人给念了念。

      原来,李德落在了浙江杭州,让思荣带着孩子去找他。要不就离婚,家里的东西,全归思荣和女儿。

      对于思荣这个小脚女人来讲,这是不可能的,浙江就像国外,自己一个人还没踏出过村子,怎么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再说了,自小受的教育,让她不可能独自去找丈夫。

      婆婆也接到了那封信,直说思荣赖着他们家不走,生了个丫头,还当个宝似的。

      思荣受不了这个气,想到丈夫可能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自己去了也不会好过,就同意了离婚。

      结束了自己14年的婚姻,思荣带着女儿朝凤,带着自己的东西回了娘家。

      娘家奶奶已经更加老迈,父亲仍然没有消息,叔叔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娘家也不是常待之地,正好村里有人来给思荣说亲,思荣就同意了。

      这户人家,也是哥三个,都已经成家.

      思荣要嫁的是老大家堂,一个知识分子,老婆刚刚去世,没留下孩子。

      三个姐姐也都已经出嫁,家里父母已经过世。

      这样的家庭,不会受婆婆或者小姑的气,思荣想了想就同意了。

      家堂相貌堂堂,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对思荣和朝风都很好。

      在这个家里,思荣觉得很自在,没有人给自己气受,也算是幸福了吧!

      思荣觉得自己的决定很正确,幸亏离开了那个地方。

      不知道是思荣没有那个好命,还是老天也妒嫉她的幸福,在二女儿望云三岁时,家堂竟然染上重病去世了。

      第二次婚姻仅过了四年,34岁的思荣成了寡妇。

      丈夫去世的第二年,朝风已经13岁了,望云也已经四岁了,李德的弟弟来找思荣了,说想认朝凤回去。

      思荣死活不肯,只肯让朝凤回去看一看,但是仍要和自己住在一起,小叔把朝风带回去住了一阵子就送了回来。

      寡妇的日子很难过,队里需要挣工分,根本挣不够娘三个吃的。

      思荣不得已同意了再次改嫁,对方说不嫌弃两个孩子,可以带过去,思荣也就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但是到了那里没多久,思荣就发现丈夫脾气火爆,动不动就打人,可是都已经过来了,能怎么办,只好忍着,

      过没半年,家堂的弟弟听说了这件事,拉了车来接思荣和孩子回去。

      思荣感动得热泪盈眶,二话没说就上了车,重新回到了以前的家。

      两个弟弟还有弟媳都对自己不错,帮着思荣打理生活。

      心伤的思荣不打算再嫁了,打算独自带大两个女儿。

      又过了两年,朝凤16岁时,思荣把她许给了同村的敏元。

      敏元一出生母亲就死了,父亲后来又娶了一房媳妇,后母虐待敏元,后来父亲赶走了后母,爷俩一起过日子。

      思荣一方面心疼敏元这个孩子,另一方面也看中了没有婆婆,女儿嫁过去不受气,就结了这门亲。

      自此,有敏元在一个村里,帮忙打水,干活,日子也就没那么难了。

      在思荣38岁时,在她的生命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未曾谋面的父亲回来了。

      思荣的心里是很激动的,她日夜盼着能见父亲一面,现在终于实现了。

      她换上新衣服,带上两个孩子,让敏元推着板车把他们送到了娘家。

      父亲已经白发苍苍,见到思荣也没有特别的亲,这叫思荣有些心酸。

      父亲给每个亲戚两个银元,思荣也分到了两个。

      据说父亲在外面有很多干儿女,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才觉得思荣不亲吧!

      可能对于父亲来讲,思荣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对于思荣来讲,这却是自己最亲的亲人。

      父亲在家待了一个月就要回东北,思荣倾尽所有,给父亲打了一大桶香油,做了一身纯棉的衣裤,还给父亲准备了很多烟叶。

      看到思荣准备的这些东西之后,父亲翕动着双唇说了一句:还是自己的女儿好!

      父亲回去后没多久,就给思荣邮了钱来,38岁的思荣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的关爱。

      朝凤18岁的时候,思荣就为她和敏元办了婚事,也算是了了一个心愿。

      办完婚事,她让敏元陪着朝风去杭州看看她父亲,这样她这一辈子也没什么惦念的了。

      朝凤回来告诉思荣,那边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人都很好,就是后娘人不好,弟弟妹妹们也不喜欢那个娘。

      父亲李德更是念念不忘思荣,临来时,还再三嘱咐她要孝敬母亲。

      思荣听了之后心里觉得暖暖的,觉得这一辈子也就安心了。

      没多久,思荣接到东北打来的电报,父亲病危了。

      思荣带上小女儿就匆匆地坐上了敏元准备的板车。

      第一次坐上火车,思荣心里慌乱的很,紧紧抓住小女儿的手。

      她真得很怕父亲有什么意外,才刚刚得回的亲情,为什么不能长久点呢?38年的离别,自己没有为父亲做过什么?难道又要别离了吗?

      思荣是拿着电报,一步步问到父亲家里的。

      思荣有点怨自己了,现在为了父亲敢一个人闯关东,当年怎么就没赶去杭州呢?如过去了,现在也不至于弄到这个地步了吧?她有些后悔了。

      父亲住的地方不大,房子里很冷清,父亲的那些干儿子干女儿们一个也不在身边。

      看到思荣,父亲的眼里满是泪水,紧紧地抓住她的手说不出话来。

      思荣求人把父亲送到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也不见好转,医生说可能熬不过年了。

      父亲也念叨着要回家,说死也要死在老家,要和思荣的母亲葬在一起。

      思荣听的心酸酸的,她看着父亲那满含渴望的双眼,坚定地告诉父亲自己一定带他回家。

      当思荣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医生时,一声惊呆了,为这个小脚女人眼睛里的坚毅和执着。

      医生问她知道不知道老人随时会死掉,思荣说知道,但是她还是要完成父亲的心愿,带他回家。

      医生被她感动了,给她配好药,帮她把父亲抬到了火车上,还专门交待了火车上的医护人员照顾他们。

      看着火车跑过一片又一片的雪地,看着火车进了关,摸摸父亲还热的身体,看他还安静地呼吸,思荣的心里百感交集。

      终于熬到了车站,却没看到敏元来接站,地上厚厚的雪,都没到大腿了。

      思荣没有办法,离家还有60多里地,她只能背父亲回家。

      小小的望云帮她把父亲扶到背上,思荣一步一挪地带着病弱的父亲和年幼的女儿踏上了归程。

      60多里路,思荣爬了三天,最后她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家的,是心中的一股信念,是要带父亲回家的决心,让她在学里背着父亲爬了三天。

      思荣是晕倒在村口的,望云喊来敏元,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抬回了家。

      醒来时,看着满屋子的人,思荣第一句话就是:俺爹还活着吗?

      屋里的人都哭了,只说这个女人不容易,只说她是好样的。

      父亲还活着,经历了这么多的折磨,老人竟然还留着一口气。

      思荣细心伺候了父亲一个月,看着老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思荣用从东北寄回来的父亲的工资请人打了棺材,又雇人把父亲抬回了老家,和母亲合葬在了一起。

      父亲死了,思荣还是每个月都能收到从东北寄来的钱和粮票。她没有给那边去信说父亲死了。那边就没个月都会汇钱和粮票过来。

      说实话,父亲也许生前没有疼过思荣,但是他死后一直寄过来的钱和粮票却在三年自然大灾害中,就救了思荣一家的命,思荣就是靠着这些攒下的粮食和钱熬了过来。

      这些钱一直寄到了望云也长大成人,大概那边猜到了父亲的过世,或者那边有了变动。

      后来,思荣接到了一封电报,让她回去处理父亲遗留下来的那个小房子。

      思荣又带着望云来到了东北,旧,地重回,看着父亲的小房子思荣满心的悲伤,那边想让思荣留下,说可以给她安排工作。思荣也确实动心了,她打算带着女儿在这边落下来。

      可是,不到半年,家堂的二弟就来了,说要接望云回去,说这是大哥留下的一只独苗,不能让她流落到东北,说不阻拦思荣过好日子。

      思荣舍不得女儿,何况朝凤也在关内,如果没有了两个女儿,自己又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思荣卖掉了房子,带着望云跟着二弟回到了家,继续过着曾经的生活。

      过了两年,望云也订了亲,是邻村的一个小伙子,长得相貌不错。

      女婿家里穷,总是喜欢来这边走动,思荣也挺喜欢女婿的,就帮他们尽早地办了婚事。

      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思荣一个人住在院子里,就冷清了很多。

      分的田地倒是不用愁,两个女婿帮忙,根本不算什么。

      大女儿生了一个男娃,三个女娃;小女儿,也生了一个男娃,两个女娃。来来往往倒也热闹。

      二弟家庭贫困,大侄子结婚,思荣帮着出了100多块钱,二弟夫妻两个早早地就过世了,侄子很是懂事,拿她当亲娘一样孝顺。

      拗不过侄子地坚持,思荣就和侄子还有侄媳住到了一起。

      侄子有四个女儿,思荣就帮侄子照看孩子,也很少去女儿家。

      后来孩子们都大了,上学也很有出息,思荣也老了。

      两个女儿商量着把她接出来,侄子不同意,说思荣帮自己照管孩子,自己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最后决定,平时思荣在两个女儿家轮流住,过年过节,侄子接回家团聚。

      村里的老人都说思荣好福气,没有儿子,却比有儿子的还好命。

      思荣也觉得自己算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了,能有这么懂事的孩子们。

      人老了,也不知道怎么的,总是想以前的事情,想起在一起最久的李德。

      思荣是很迷信的,她相信自己死了之后,会和李德在一起,毕竟自己和她是原配夫妻。

      她不知道怎么和女儿提,怕大女儿和小女儿在这件事上闹不愉快,更怕侄子怪着。但是她心里一直念着这件事,一直念着李德。

      思荣一直以为,她和李德这一辈子不会相见了,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无奈。

      可是,也许是老天可怜她,他们竟然在死前又见到了。

      那时在思荣75岁的时候,大女儿来接她的时候,神情很激动,说是她父亲要回来看她了。

      思荣一听,心就一动,想和李德见见。但是二女婿不同意,说已经和那边没什么关系了,小女儿也不是很愿意。

      他们根本不敢和侄子提这件事。因为大女儿和侄子在一个村里,要是见面只能在小女儿家。

      思荣知道李德回来了,因为,她很快地被送到了侄子家,大女儿也没去看她。

      没多久,她又被二女儿接走了。

      大女儿来二女儿家,提出父亲想见见母亲,二女婿还是不同意,二女儿也没有办法,只能陪着母亲落泪。

      最后娘三个商量出了一个办法,由二女儿陪着母亲从马路上走,大女儿带父亲来,让他们匆匆见个面。

      那次的见面很仓促,却很难忘。

      李德已经白发苍苍,他泪眼婆娑地看着思荣,思荣也泪流满面地看着她。

      李德告诉思荣自己很后悔和她离婚,害苦了她,说那边的老伴没有思荣一半好,说自己就快死了,最后的心愿就是来见见她还说,要把一半的骨灰留给她,要和她一起葬在他们的家里。

      思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14年恩爱夫妻,只是有缘无分,她嘱咐李德要保重身体,要想开一些。

      也许李德真的是没有遗憾了,回去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思荣以为自己也会随他而去,可她是竟然还是活过来了。

      思荣知道自己和李德合葬是不可能的,自己现在是在第二个丈夫的家里住着,死后侄子一定会自己葬猪猪合理,而自己和李德早就已经成了过去,即使自己再愿意,也不可能死同穴了。

      女儿们都过的幸福,思荣也没有了心愿,每次过年的时候,她都向神祈祷,让自己早点去了吧,早点和李德团圆。

      不知道是自己以前的遭遇太苦,还是老天爷也舍不得她早走,思荣的身体一直很健朗,孩子们也孝顺,她一直活到了84岁。

      在正月14日,她喝完大女儿准备的牛奶,跟小女儿聊了一下午天,晚上把侄子和侄媳赶回去之后,没多久,就死了,

      思荣是穿戴整齐,盖着被子,坐着去的,去的时候面貌和蔼,神情自然。

      村里人都说她是好人有好报,成神了,没受什么罪就升天了。

      思荣葬在了第二丈夫家堂的身边,丧事是侄子办的,来的人很多,整整待了四十桌的客人。

      陪灵的五十多人,另外还有14个穿孝衣的。

      她的丧事办得很轰动,人们都说她比有儿子的还有福气。

      大女儿给思荣做了个牌位,和自己父亲的骨灰埋在了一起,也算是圆了思荣的最后一个心愿,让她以另一种方式和李德合葬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