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预见未来城市广场 ...
-
下到房间后又拿起了文件来看。钟喜从门缝透出的光线得知唐玉华还没有睡,于是用手机发信息问。
还没睡呀?
在看文件。
能进去吗?
只能呆10分钟。
信息一发出去就响起了敲门声,唐玉华打开房门看钟喜还没换成睡衣。
“看什么文件?”
钟喜坐在唐玉华的身边问。
“过几天风力发电就要剪彩,组装第一座风力发电机组,这是日程表。你带着张春花他们两个在这里多玩几天,到时我们一起去化县参加剪彩。”
“好呀,我觉得我们的华钢码头要扩大了。”
钟喜高瞻远瞩地建议到。
“扩大到多大?”
唐玉华盯着钟喜问。
“扩大两倍。”
“原来就200米的码头,扩大两倍不就变成了600米长?”
“是呀,别人想停靠可以收钱啊。我觉得我们要做加法了。”
钟喜深思熟虑到。
“怎么加法?”
唐玉华不解地问。
“不单纯的经营钢铁,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做组合式发展。”
“现在不是拓展到风力发电了吗?这是国家鼓励的项目。”
“有没有想过向房地产发展?”
“房地产现在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规划方针是城镇化,你想做多大规模?”
“化县有风力发电的员工,新江有我们华钢的员工。在这两个地方建房地产,让他们住属于自己的房子。用自己的钢铁建自己的房子。”
钟喜说出自己的考虑。
“让员工有归宿感?但单单建房吗?有没有考虑其他配套设施?”
唐玉华知道,当卖房子是不好卖的。如果菜市场太远,小孩读书困难,也是没有人青睐的。
“华县那边已答应建幼儿园和小学,我们还要豪华酒店和城市广场。”
“选好地址了?初步定了,但还得你去定夺。”
“这次剪彩顺便去看看。新江呢?看好哪里?”
“这两天再去逛逛。”
“那你选好再说吧,现在我想睡觉了。”
唐玉华说完,真打了个哈欠。钟喜见了,忙起身离开。
第二天唐玉华去华钢,钟润东去学跆拳道,钟喜带着张宏伟和张春花去选址。新华1号在华钢公司的西南方向,相距20公里,离市区30公里,往东南方向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皮。
新江原来是个县,后来被划分成一个区。离新江9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千年古庙,叫弥勒寺。区政府为了发展旅游,扩大寺庙的规划,把寺庙四周1公里以内的范围都规划为寺庙,被寺庙经营。在你新江6公里的地方建有温泉度假村,挨着市区2公里的地方也建有房地产,还有一间中学,叫新江第三中学,他们都统一建在公路的同一侧。现在就想在离市区三四公里的地方要块地皮,建房地产、酒店和城市广场,规划当然也和化县的一样,也要建小学和幼儿园。是独具慧眼呢,还是上天恩赐,在3公里的地方西面,就有一处山地被一条不到10米宽的小河隔断开,如果要征收的话,可以沿着公路往里征收。要建护城河得花一笔不少的费用,这笔钱可以与区政府协商。登上小山顶,看到延绵2公里内都没有一块水田,远远望去,挨着山脚有一个小村庄。把这个地形全方位地拍了下来,回去让唐玉华看。
“这个项目是你跟区政府谈,还是我跟区政府谈?”
唐玉华看了照片,又去实地观看了一番后对钟喜说。
“规划书我来写,你去跟区政府谈。”
“为什么?”
唐玉华不解地问。
“很快我就要去上大学了。你去谈时间方便。”
“先去化县看看你看中的地皮。”
唐玉华和风力发电李建明老板提前一天去到化县,郑书记去亲自把他们接到装修好的红楼入住。这是县委建来专门招待上级领导和贵宾用的,除了装修豪华,还有供上级领导和贵宾专用的游泳池。
唐玉华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开着车去绕了两圈,说:
“右手边建房地产,房子是建南北两边各10栋楼,靠着公路这边属于东边建大门,又是两栋楼,四边建一栋大楼,一共23栋楼,是个吉利数字,中间建小学和幼儿园,整体来看有点像四合院。这里的人喜欢这样的布局吗?”
钟喜抢着回答。
“这里的人就喜欢这样的布局。有个小区就是这样的布局,当然他们中间不是建小学、幼儿园,而是用作绿化、休闲、娱乐、健身,还没开盘就预定完了。客户认为前后光线充足,没有建筑物遮挡,视野开阔。”
“自然你做过市场调查,就这么定了。”
唐玉华说。
“学校的事政府解决,另作协商,没问题吧?郑书记。”
“没问题。”
“对面建一栋六层楼的酒店和六层楼的城市广场。建的资金不成问题,问题是客源。
酒店你打算怎么规划?”
“一楼是厨房,会客室,办公室,二楼是承办各种招商会议室,举办大型宴席,三楼四楼五楼都是客房,六楼是旋转餐厅,包括早中晚茶。”
钟喜一口气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想得还挺周到。占地面积是多少?”
“5600平方米。”
“城市广场呢?怎么规划?”
“在城市广场和酒店之间建一个现代化的半露天游泳池。”
“怎么半露天?”
唐玉华不解地问。
“屋顶像敞篷车,当下雨的时候把敞篷合起来,不下雨的时候把敞篷打开,下面是不绣钢篱笆桩子,不影响空气流通。”
“很有创意。”
“游泳池230个平方,分30厘米深的婴幼儿区,50厘米深的小孩区,1.2米深的成人区,三米深的跳水区,每个区域的底部互相隔开,水不互相掺和,每个区域的水各有流向。”
钟喜继续说道。
“保证了各个区域的用水卫生。这样成本会增加。”
“只有舍才有得。”
“城市广场呢?又是怎样的打算?”
“六楼各种特色的餐饮,五楼成年人各种娱乐,四楼青少年娱乐场所,三楼超市,书城,二楼服装店,一楼各种精品店。吃饭、住宿、娱乐都解决了,年轻人有去处,小孩有玩乐的地方。”
“规划得挺好,能拥有多少客流量?毕竟离广场比较远。”
唐玉华先肯定,再来个质疑。
“用娱乐、饮食来吸引人们。”
“县政府打算发展这边,我们市区内没有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商场,我们会协助经营。工业园离这里也只有1公里的路程,他们也没有个去处,他们到这里比去市区要近,又顺路,完全可以吸引他们过来,河边那条公路,我们打算再扩大,这样又可以把城西那一带的人也吸引过来,以后我们政府也多在这边搞活动,带动发展。”
郑书记补充道。
“慢慢再考虑吧。不要心急。风力发电机组要投资,码头要扩建,到处都需要资金。”
唐玉华在诉苦,其实她是说给郑书记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扶持,价格优惠,郑书记也听出了唐玉华的弦外之音。
“等风力发电机组剪彩后我们再找个时间协商,好吗?”
“行。今天晚上你们陪李老板走走,我去一趟张春生家。”
唐玉华对郑书记说。
郑书记很识相地说:
“好的,没问题!你们尽管去。”
钟喜听了,感觉很意外,因为唐玉华没有事先告诉过他,所以惊讶地望着唐玉华。
上了车,唐玉华对钟喜说。
“别这么看着我!你都去看望我的父母他们了,我能不去看望你的父母吗?来而不往非礼也。”
钟喜听了感到很开心。
“要不今天晚上出去吃?”
“不,在家有家的味道。我想吃你们这里地道的美食。”
没有再反驳的理由。钟喜打电话告诉张春花,让她转告给父母,做拿手的特色菜。钟喜的妈妈得知后,反而打电话给钟喜。
“春生啊,你做钟喜的时候见多识广,也了解唐总平时吃过了些什么菜,我们也没煮过什么大菜,就煮一些她平时没吃过的菜。”
“扣肉蒸香芋,有吗?”
钟喜问。
“冰箱里还有一个。”
“笋干炒腊肉,腌菜炒牛肉,酸菜炒牛杂,子姜炒鸭子,再炒两个青菜就行了,用板栗、玉竹、枸杞煲个鸡汤,要煲两个小时。别再煮其他了,就她一个人过来,吃不了多少。”
钟喜妈妈听了如临大敌,像见未来的亲家似的,紧张又小心。虽然张春花告诉她妈,唐总很随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但她还是紧张,毕竟对方是大公司的老总。但当她打开门看见唐玉华的时候,睁大眼睛说:
“是你呀?”
“妈,你见过唐总?”
张春花感到奇怪地问。
“她在我那里买了很多菜,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放下菜就走了,钱却给了我。”
“唐总,有这一回事?”
张春花问唐玉华。唐玉华笑着说:
“是。”
张春花不相信唐总会在化县买菜,肯定有什么秘密,再看张春生,只见她的老哥在窃笑。于是就相信了她的判断:那一定是他们一起密谋的。唐玉华跟张春花的爸爸闲聊了一会儿,菜就端上桌了,都是钟喜说的那些菜。
唐玉华,把早备好的人参、燕窝拿出来。
“阿姨,我们去了趟新疆,拿那里正宗的和田玉做了个镯子送给您。”
“来坐坐,已经很给我们面子了,还送东西。”
张春花的妈妈说。
“叔叔,我没想到你可能不喜欢戴项链之类的东西,就送支手表给你戴戴。”
张春花的爸爸接过来说:
“谢谢!”
“这些人参、燕窝都是我特地带过来给你们补身子的。”
“这么贵的补品,我们怎么敢收?”
张春花的妈妈想拒绝。
“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张春花的妈妈只好收下。唐玉华喝了一口汤。
“哇,这个汤好鲜甜!”
“是春生叫我这么煲的。”
“平时又不见你煲过汤,现在怎么能煲出这么好喝的汤?”
唐玉华问钟喜。
“用的都是这里地道的食材,全都是从农民手里购买的。”
钟喜说。
“这些菜也都是张春生叫我怎么煮的。尝尝,看看好不好吃?”
这些在对于张春花一家来说,都属于家常便饭,张春花的妈妈一直担心不合唐玉华的胃口,唐玉华却因为新鲜吃得特别开心,尤其那酸酸甜甜的菜特别合胃口,吃了一碗饭,喝了两碗汤。
“阿姨呀,当我们把河南岸那边的地定下来,你就不要去买菜了。”
唐玉华对张春花的妈妈说。
“为什么呀?”
“我们的工地给谁都一样做,还不如给你去做。”
“我可不会呀。工地上的事我不会。”
“你把工地上的事承包起来,别人就自然会来找你。这方面,春生是老手,你不用担心,他会教你怎么做。”
钟喜感到意外。
“不是还没有谈下来吗?”
“不成问题。”
“哦,那我们以后可以换大房了!”
张春花听了喜出望外。
“明天见到郑书记的时候,你顺便跟他说说,叫他跟教育局局长说一声,把叔叔调回县里,不用叔叔那么奔波,跑来跑去。”
唐玉华这是对钟喜的叮嘱。
张春花的爸爸,听到说到自己,忙说:
“不要去麻烦别人。我已经习惯了在下面乡镇。”
“没事,郑书记很给春生面子。”
第二天剪彩完后,钟喜见了郑书记,果真提了这事。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