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之前我还在网上发自己画的画时,认识了一位网友。我和她年纪一样,画画风格不同,但因为有共同喜欢的动漫,所以很要好。
      后来我们互相加了微信聊天,从初中到现在,断断续续还在联系。我知道她高中喜欢美术,但她说不想公式化画画,于是去学了同样擅长的播音主持。她说她喜欢中传,但因为艺术线没达标,最终没去成中传的播音主持。等到集训回来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她彻底放弃艺术线,放弃自己学了一年多的播音主持,纯文化课考上了中传。
      我把她的经历讲给其他朋友时,她们说,这姑娘好厉害。
      我看到她朋友圈晒录取结果时,第一反应,她好勇敢。
      这种勇气也许是我一辈子也追不上的。
      今天无意中和她聊天,不知道怎么聊到了郭敬明。我其实没有看过郭敬明的小说,但她并不在乎,语音通话时她一个人说了很多。无非是小时候很喜欢郭敬明觉得这人写得可真好,现在觉得其实特别扯蛋,我听到她说了一句“尤其是跳楼的啊自杀的啊这种情节,简直离谱,现实中哪有因为那屁大点事就跳楼的啊?”
      和她打电话时我正在做摘抄,听到这里我转了几圈笔,问:“你身边有人跳楼吗?”
      “别说我身边了,我长这么大都没听说过。所有这种奇葩事都只在微博热搜上窥得些许。”
      我脑子一轴,接着问:“你觉得跳楼很稀奇?”
      她说:“跳楼的不都上热搜了吗?随便哪儿跳了一个都要上热搜,大惊小怪的。我看也没有特别多人,要真的有很多,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闲的没事关注?”我有一瞬间失声,还是有些酸楚。
      我试图去描绘我活了仅仅十八年来看到的场景:“我认识的,跳楼的人有一个,亲眼见到的一个,发生的,四五个吧。”
      “我去,”她也震惊,“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你当然没有,热搜上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都是为什么跳楼?”她问。
      我知道答案,可我未免觉得答案可笑,无论怎么修饰掩盖,现实就是那么荒诞。我说:“因为学习,因为家庭。”
      话题过于严肃,我想打破气氛,于是笑了笑,打趣道:“你们这些被家长放养长大的人,就是体会不了我们应试教育人士的心酸过往,啧。”
      她说:“我真的以为,所有跳楼的人,最后都上热搜了。”
      我没说话。
      她皱眉,用不能理解的语气问:“为什么跳楼?就因为高考压力大?有病吧?”
      我再次语塞。
      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因为这个答案,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得清的,那是一个牢笼,是一个人前十几年困在牢笼太久而生出的绝望。是因为信息闭塞和固化而带来的偏执。是因为身处井底却被告知你必须要追寻蓝天而造成的洗脑。
      最后,在她的追问下,我组织语言说:“我的城市,小升初要考试,市实验中学是最好的初中,剩下的初中都被排了名,排名标准是每个学校有多少人可以考进市里最好的高中。中考成绩作为最好的那个高中的分班标准,A班采取淘汰制。每个人一出生追逐着去上最好的小学,然后是实验中学,然后是最好的高中,人生的每一步轨迹被固化,好像落下一步,你这辈子就得困在这个城市,在这里,你看不到繁华未来,你实现不了梦想,这里承载不起梦想,能承载梦想的地方只有北上广。”
      我有幸考上了市实验高中,那一年,有钱的人给学校捐了栋楼把孩子送进来,没钱的也疯了一样十几万地往里砸,把孩子塞进来。
      所有标准化统一管理,累计计分制处理方法,简单而有效。你上课说话,扣一分,没穿校服直接滚回家换,没交作业,扣两分,上课迟到,扣一分,一个星期满三分那个星期的周假就没了。而我们的周假就两个小时,月假12个小时,寒暑假加起来没有一个月,A班十几天。大家在日复一日的管理中,接触不到手机和网络,偶有的放假时间都用来娱乐,没有多少人关注更广阔的世界,这时候,学校和家长不停地给你灌输不能阶层固化,你将来不能和我们一样在路旁摆个摊,又苦又累,不能去当销售员,受气,你只能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过着白领的生活,你只有考进一个好的大学,你才能遇到好的人,你在社会的最底层,遇到的都是好吃懒做的人,遇不到一个好人。学校告诉你清华北大多么自由,学术氛围多么浓厚,学校告诉你C9可以支撑起你的一切梦想,学校告诉你985可以让你挤进社会前列,过上所有你想要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里,在这个狭隘逼仄的教室里,在每一个你觉得好累好累的日子里,你要靠学校告诉你的这些,支撑着心中尚未破灭的希望,支撑着活下去。
      当你的父母,当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把他们后半辈子所有的幸福强加在你身上,当他们逼着你,以你未来幸福由你决定的理由,将所有的一切强加在你身上,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压力,全部都是来源于自己。
      一分钟少学都会内疚,十二点前睡也会做噩梦,好像自己的高中舒坦一点,都是对不起未来。好像现在甜了一点点,未来就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度过。
      可从没有哪怕一个人问过你,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没有人询问,后来,你自己也忘了。
      你的想要,被固化成了,他们想要。
      我确实没看过郭敬明的小说,我不知道他笔下描绘的是怎样的世界。但我太清楚我长大的是怎样的世界。从初中开始,每年都会听说市里最好那所高中又有人跳楼了。指标一年跳一个成了大家口中调侃的梗,但没人真的开心。
      高三期末时听说隔壁班某某家长独生子跳河了,家里父母年迈,指望他出人头地,这一跳,一下子斩断所有希望。听说那对父母哭得天昏地暗。
      当很多人都在议论此事时,家长们老师们的口径都是,这孩子不懂事,从没考虑过留父母下来可怎么办。这孩子真不懂事,真不听话,真自私。上什么学不是上呢?
      同学们却没有多少应和的,说他自私,好像没有问题。怪他辜负父母,未来得及偿还报答先走了,好像也没有问题。可学生们哪里有人敢附和这句话,他们想的是,该是怎样的环境,让这个男孩在一次月考失利后跳河。
      学生们没有议论多久,因为大家要忙着备考。他们不愿意指责那个男生,因为有人不确定自己是否也会做出同样选择。
      因为在高考前两天,大家调侃一般,见面互相祝福说的都是:祝你高考平安啊。
      我又和那个网友聊了一个小时,我后面很少再说话,因为她不能理解。
      她是不能理解。我知道她父母都是一线城市大学教师,虽不是特别富裕,但小时候也出国旅游好几次,因为想追星于是拉着父母一起去韩国。父母想让她去国外念书,她因为恋家所以想留在国内。因为突然想学播音主持于是家人也支持。因为只想去中传于是家人也支持她放弃艺考。
      我约过她一起出去旅游,她拒绝我说她都是和父母一起去的。后来有一次单独跑来我的城市找我,原因是父母又度蜜月去青岛吃海鲜了,不愿意带她。
      后来她跟我絮絮叨叨把郭敬明几本小说故事内容讲了一遍,希望得到我的相同意见。我没想到,原来我们对于郭敬明小说的分歧竟在于,我不相信哪有那么多人在你困境中恰好伸出了手,所有的困境,都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熬过来的,熬的过来的未必看透人生,可能依旧守着一方残局和破败稀里糊涂忍着,一辈子就过去了。熬不过来的,就潦草结束生命,余下的人或叹息或悲悯或嘲笑。
      而她却说,哪那么夸张,现实才没有那么阴暗。
      记得有人写,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把所有责任推给家庭是不对的。
      我记不得这是什么时候刷什么社交软件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了。只是看过一遍,我便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好支撑起这么些年月。可如今这信仰坍塌,把举着废墟的我压得粉碎。
      原来我曾嗤之以鼻,那些圆满如童话的影视文章中存在的美好的家庭和美好的人是真的存在的。原来我从不相信,却又在暗中曾渴望和祈求的,真的存在。而如今我却连责怪这世间不公的力气都没有了。
      高中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老师没有上,我在老师讲《张衡传》时将这文章逐字逐句读了许多遍。我到现在还记得上面写的“母爱时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儿童要首先感受到“被人爱”,然后变成“爱别人”和“创造爱”。
      而我上哪去讨这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