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
弘历:叽里呱啦皇爷爷弘历很仰慕您。
弘昼:俺也一样!
弘历:叽里呱啦父王弘历一定好好读书。
弘昼:俺也一样!
弘历:叽里呱啦年额娘弘历爱你~
弘昼:俺也一样!
于是弘昼被暴揍一顿。
弘昼:???
题外话每次考据内容都说的很多,干脆列个目录吧,大家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有的话就翻一翻,没有就直接跳过去看下一章。
如果有想要交流的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渣作者很喜欢看大家的评论。如果有想了解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渣作者可以去查一查再告诉宝贝们。话说我总觉得我的题外话写的比正文长。
宝贝们,渣作者保证还有三章就写到选秀,Flag就立在这里了。
今日题外话:
1.关于上一章提到的侧福晋;
2.关于温实初的父亲;
3.关于清康熙雍正时的太医院;
4.关于罗瞎子测算乾隆八字;
5.关于弘历对“垂拱而天下治”的回答(这个话题渣作者怕自己写的太详细大家懒得看就放到最后了)。
——·——·——·——
《关于上一章提到的侧福晋》
有小可爱在评论区指出一点错误:纯元做皇后时,宜修也是侧福晋。这个确实是我疏忽了,所以重新理一下。
纯元做皇后时,侧福晋是宜修和那个顶撞她的侧福晋,在此称为侧福晋甲。这位侧福晋把纯元顶撞死,自己也小产后,大概率也GG了。
然后宜修成为了福晋,侧福晋是齐妃李氏和端妃齐氏。这时齐妃的父亲被流放了,齐妃也从侧福晋被踹回格格的位置上。等年世兰入府做侧福晋时,就只剩下端妃同为侧福晋。
皇帝登基时,齐妃因为有三阿哥,所以做了妃。端妃和年世兰因为出身高,又是侧福晋,所以做了妃。敬嫔是年世兰房里出来的格格,皇帝敬重她的人品,端妃又病弱,所以特意把她升为嫔让她制衡年世兰。丽嫔是因为受宠,又有年世兰抬举,所以做了嫔。欣常在和曹贵人都有女儿,不过出身低,品性也只是寻常,不得重视,所以位分也低。曹贵人不如欣常在受宠,却比她位分高,还能自己养女儿靠的是华妃的抬举。
还有小可爱问“侧福晋”和“庶福晋”这两个称谓。在清朝,“福晋”等同于汉语的“夫人”。亲王、郡王的正室称为“大福晋”,也叫“嫡福晋”,如果是继室就是“继福晋”。妾室称为“侧福晋”,会计入玉牒。其余妾室统称为“格格”,放尊重点叫就是“庶福晋”,这两个称谓是一样的,并不单指两个不同位分。可能有的电视剧里会把庶福晋也作为一个单独的位分,但这并不对。渣作者写文的时候,会在不违背《甄嬛传》原剧情和设定的前提下,尽量贴近历史,所以不会再单独立庶福晋这个位分。
至于数量问题,清朝康熙和雍正的时候,明确规定亲王可以有两位侧福晋,郡王可以有一位侧福晋。所以这就是我上一章题外话中提到的难改的bug:果郡王娶孟静娴和浣碧的时候,还是个郡王,根本无法同时拥有两位侧福晋,他只能把其中一个人立为福晋,或者把其中一个人立为庶福晋。本文中果郡王同时娶两个侧福晋的情况应该是不会存在的,至于怎么娶宝贝们自己想象,渣作者是不会告诉你们的。
——·——·——·——
《关于温实初的父亲》
从第一集温实初的话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么几个信息:
第一,温老太医医术不错。“我父亲当年被诬,起因也是后宫争斗,不能独善其身。”医术不出色的太医一般牵扯不进宫斗里,也教不出温实初这样能成为太医院院使(太医院老大)的儿子。而且太医院能被称作御医的其实只有十三个人,一个院使、两个院判、十个御医,每个人都是当时的名医,可见温老太医医术不错。
本文放大了这一点,进一步将温老太医的职位设定为太医院院判(太医院老二)。一方面院判比普通御医医术更高明,可以治疗邬思道的腿疾。另一方面院使一般更得皇帝信重,不容易被处罚(参考电视剧里的章弥章太医也是自己辞官还被皇帝挽留),相对来说院判还是好处治一点(渣作者开始瞎扯,不过意思是这个意思)。
当然邬思道腿疾多年还能治,一定是作者开了挂。腿疾多年也有可能被治好,但是在古代就很难了,所以这里只是作者给男配的福利。毕竟宫斗文里男配能出场就不错了,算是给他的一点安慰。
第二,甄远道救过温老太医。“甄伯父曾救过家父的性命。”甄远道作为臣子,去后宫里救温老太医的可能不大,更有可能是温老太医被革职后重病或者重伤的时候被甄远道救了一命。
第三,温实初和甄嬛是青梅竹马。甄嬛说的是“我们两家是世交”,温实初也说“我一直把妹妹当成…”,所以两个人是自幼相识的。温家一直在京城,所以温老太医被革职放还后也在京城,甄远道作为世交好友援手相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四,温实初父亲已逝。“父亲生前常说‘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我把玉壶交给温家未来的儿媳。”可见在甄嬛选秀的时候,温实初的父亲已经GG了。
温实初作为御医,是正八品官员,丁忧要守制二十七个月。而电视剧里甄嬛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入宫,九月十八日找温实初帮忙装病——虽然历史上雍正元年九月雍正还在为康熙守孝,这期间连皇后和妃嫔都没有行册封礼,更不用说选秀——那么温实初父亲去世最晚也是康熙六十年三月的事情了。当然温实初成为太医自然也是更早之前的事。
而上一章写的康熙在万寿节(三月十八日)之前去雍正的圆明园遇到弘历,就是三月的事情。所以在本文,我们就设定为邬思道去看病的时候,温老太医还活着,给他治了腿,去世前嘱咐温实初继续给邬思道治腿。
温实初的母亲其实也不一定还在,温实初可能也没有其他的兄弟长辈了,不然很难理解他怎么敢帮甄嬛装病、帮甄嬛隐瞒双生子的月份、跟沈眉庄情难自禁。他就算喜欢甄嬛,一旦事发,那就是灭族之罪。
而且他比甄嬛大几岁,甄嬛刚入宫时十七岁,他至少有二十多岁,等甄嬛回宫时大概有三十岁了,期间一直没娶妻。要么他家里没长辈催婚,要么他家里长辈拧不过他。
第五,温实初去甄府请脉是不被皇家允许的。流朱说的是“谁不知道太医不得皇命,不得给皇族以外的医治,他倒好,三天两头往我们府里跑”。温实初自己说的是“每半月去甄府请脉,能偶尔见到妹妹的笑颜就心满意足了”。而历史上清朝太医也确实只能给皇帝、太后、后妃、王公、大臣诊治,不允许私自给人请脉医治。像给大臣诊治,也不是说大臣去请就能请的到,必须要皇帝亲自下旨太医才能去看,看完病还要回来向皇帝禀告。所以温实初如果在现实中,是要分分钟被人举报GG的。
——·——·——·——
《关于清康熙雍正时的太医院》
清康熙时太医院就由礼部管理,财务则由户部负责。太医院内有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八品御医十人,从九品吏目三十人。雍正七年御医变成正七品。
不过御医和吏目的数量会根据时间不断变化。康熙时御医是十人,雍正时增设了五人。康熙九年吏目二十人,十四年裁员变成十人,雍正八年吏目则是三十人。
太医院还有一些是不授官职的,包括医士、食粮医生(书记员)、切造医生(药剂师)。康熙时有医士四十人、粮生二十人、切造医生二十人。雍正时一样,不过粮生增了十人,改叫恩粮生。
康熙雍正时太医院总共十一科,包括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
御药房设立于顺治十年,撤于顺治十八年。康熙六年复设御药房,康熙三十年开始归内务府管理。
出于好奇,我又去查了清朝有没有医女,但是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能找到的只有朝鲜医女的记录,所以本文就不再安排医女角色。
——·——·——·——
《关于罗瞎子测算乾隆八字》
康熙让罗瞎子测弘历八字这一段是真实存在过的,不过不是让年羹尧去。本文安排了年羹尧只是渣作者在给他加戏,毕竟这是一个在原剧里用生命给自己加戏的男人(划掉)。
《掌故丛编·年羹尧折》中有记载,康熙六十年六月,四川总督年羹尧入京办事,皇帝命他找京城的“名算”罗瞎子推算某事。年羹尧听说这个罗瞎子为人四处招摇,且有病在身,就没去找他算。皇帝在他汇报此事的折子上批道:“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
而在1929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时人批语。内容如下:
“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
“批语:庚金生于仲秋,阳刃之格,金遇旺乡,重重带劫,用火为奇最美,时干透煞,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地支子、午、卯、酉,身居沐浴,最喜逢冲,又美伤官,驾煞反成大格。”
“书云:子午酉卯成大格,文武经邦,为人聪秀,作事能为。连运行乙未。甲午,癸巳身旺,泄制为奇,俱以为美。”
“此命贵富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康熙正是见到这段批语才决定将弘历养育宫中。而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后来给雍正传位时更是要他将弘历立为太子,而雍正也确实是在登基第一年就把弘历暗中立为储君。
——·——·——·——
《关于弘历对“垂拱而天下治”的回答》
本章弘历回答康熙的这段话,是渣作者把历代名臣对这句话的解释综合一下写的。宝贝们可以理解为弘历在引用古人的话释义,也可以理解为弘历在说自己的理解。之所以选用这个论题,是因为这是原剧中甄嬛回宫后,皇帝考问三阿哥的题目,结果三阿哥只会背,不会解释含义。
弘历回答:“尚书载:‘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这是在回答“垂拱而天下治”的基础含义。
“垂拱而天下治”最早是出自尚书,意思是君主不作为就可以治理天下。“谆信明义,崇德报功”是说要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这样就可以垂拱而治。
下一句“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出自《穆宗实录》。明穆宗朱载垕(hou四声)大胆放权给张居正、戚继光、徐阶、高拱、海瑞等大臣将士,大多数时候都顺应臣子意见,只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在法度礼仪周全时,顺应大势而为,施行仁政,而不用繁琐苛刻的政令刑法。
后面那句“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虽然是出自《穆宗实录》,实际上是引用《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再往前就是引自《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意思就是不施加人为干预,使百姓自然化育。
弘历回答:“天道之大,无为而成。象地则天,布政施化。不为丛脞,是谓钦明。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这是在进一步解释如何才能做到“垂拱而天下治”。
“天道之大,无为而成。”这句话来自《论语集注》。“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在《论语集注》中尹氏说:“天道之大,无为而成,惟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这是尹氏对《论语》中这段话的理解,他把尧的伟大归功于他的无为而治。
“象地则天,布政施化。不为丛脞(cuo三声),是谓钦明。”这段话出自《隋书·柳彧传》:“臣闻自古圣帝,莫过唐、虞,象地则天,布政施化,不为丛脞,是谓钦明。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故知人君出令,诫在烦数。是以舜任五臣,尧咨四岳,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垂拱无为,天下以治。”意思是以天地为法则,施政教化,不做繁琐之事,于是被称作钦敬达明。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这段话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弘历最后一段回答:“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所任得人,君逸臣劳。垂拱无为,天下以治。”这是对前文做总结。
“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主言》,相当于例举。后一句“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出自《荀子·王霸》,意思是:“这样的君主,掌管的事情虽然极其简要却又十分周详,工作虽然极其闲适却很有成效。”最后一句“所任得人,君逸臣劳。垂拱无为,天下以治。”意思就是将人才安排在得当的位置上,君主闲逸而臣子劳碌,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国家兴盛。
当然不是说“无为”就都是好的。什么时候要“无为”,什么时候要“有为”,汉代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有说:“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纂纣之馀,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下民之死,无为平?”这段话很好理解,法度礼仪彰著的时候,可以无为,法度礼仪废亏的时候,就要有为。
不过因为剧情只是为了写弘历怎么得康熙喜欢,又对原剧中的这个论题做出解释,前面这些就足够了,所以不再进行更多展开,就没有再写这一段。题外话里补充一下,让大家知道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