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霜叶红于二月花 ...
-
01两小儿辩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值深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小山村里,回荡着两个孩童的读书声。
“华!你背下来了吗?”小丫头歪头看着身边的小男孩,嘻嘻笑着。
“我当然背下来了!”小男孩华得意地说,“红,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
小丫头撅了撅嘴:“别以为你比我大两岁就比我厉害!这首诗……当然是在说这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呢!”
“不对!这是诗人说山里的秋天好看,比春天还好看呢!”
秋风吹过,两小儿对坐笑闹……
02悲喜剧
红和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他们的生活很平淡,结婚后除了没有子女,一切都幸福得若童话故事一般。
红的母亲难产而死,父亲在城里打工。所以红从小就被托付给华一家。他们童年时候就如家人一般,一同学习、一起玩乐、互相照料……华的父母对红就像亲生女儿一样,他们看着红和华从牙牙学语的小孩成长到考上大学青年,皆是无比欣慰。
红和华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是他们最高兴的一日。如今村里人只记得,那一天,在一对青梅竹马的婚礼上,这两个年轻人的录取通知书被送到村里来了!村里出了两个大学生!
二十岁的红和二十二岁的华离开山村,到大城市开启新的生活,也想着去接在外打工的红的父亲回来。只可惜,当他们到达那个代表着梦想的新城市时,红父亲的死讯传了来。红父亲辛苦工作了一辈子,每月寄些钱回去但过年也不一定能回家。就是这样一个中年人,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工地上。
03向荣
在华的安慰下,红收拾好心情,和华一起读大学。这所大学说起来普通,但却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山村里的人自幼见识少,自然没什么志向,不过是修身齐家,再谈不上什么高尚的“为社会做贡献”。可来到城里的毕竟是少年人,当他们真正走进社会,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时,震惊和随之而来的迷失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两人本来是文科生,他们在山村里约定以后一起著书立说,就像老课本上的那些不朽伟人一般。可是几年后,华却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他开始觉得当时的文字都是浮云,他说他要对社会做贡献,也要有足够的金钱来养活这一家人。
大学毕业后,华当了私家侦探。
红向来相信这个从小到大的伴侣,虽然心疼,但尊重他的梦想和选择。她在和华生活的四年里,也看出了华的忠诚和真心。红在家写作,华却常常在外工作。二人虽聚少离多,但华的确赚到了足够的钱,也让这个家慢慢走向了小康。
04如此哀伤
华二十七岁时,接手了一起跨国人口拐卖案。凶手竟拐卖高智商大学生至国外矿洞,直播他们的“真实密室逃脱”。看直播的变态以欣赏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自相残杀为乐。每个密室最终只有一个幸存者,那最后的幸存者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被给他下注最多的人杀死、折磨死。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红不知道。她只知道华为了救一群不认识的人进了密室。但她也知道华是真的想要铲除这光明社会中的“恶”而自愿冒险。华最后给她留下的只有一封遗书。红连他的尸首也没看见。
这个非法组织被端掉了,但红的家也碎了。红的眼光原来只局限在山村里的柴米油盐;当她进城后,她放眼整个国家;当华去世之后,她看到这个世界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恶。世界上的人太多了,人们怎么可能消灭一切的恶呢?
华的父亲得知儿子的死讯后,心脏病发,死了。好在华的母亲挺过去了,一个人在人世间撑着。
华的单位发来了钱,红用这笔钱买了套市中心的房,想要接华母到城里。可华母不愿意,留在县城里,用祖传的手艺接些针线活。红在大城市,当家教且兼职写作。
可她的创作生涯一直碰壁。不论是华死前红写他们的乡村生活,还是华死后红写她想象中华的经历。她写的是小说,她写的是真事、将真心融在故事里,但看真事的人少了。
05端倪
她笔下的爱情细腻但短暂,她笔下的争斗朦胧不鲜明——一个丫头,她只能感到丈夫去世时的疼,又怎能想象当时的凶险?她曾用华的视角写故事,追忆两人童年时的梦,可就是不能写出当年的感觉了。所以,进城对于她到底意味着什么?悲剧,亦或是对乡土的淡忘。
三十年匆匆而逝,五十五岁的红不算老。她终于将七十岁的华母接到城里。她发现,她和这个家的亲情淡了——华母自立久了,许多事情都不想让人帮忙,红每天能做的就只有烧饭、买菜。三十年了,红一点长进也没有,只是还完了房贷,买了一台电脑和一辆电动车。她在这三十年里,唯一顺利发表的竟只有两三篇回忆县城风光的散文罢了。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在人们追忆历史时,新时代悄然到来——大家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社区还有专业的医院可以免费体检。红在五十六岁那年带着华母做体检,老太太除了早年的关节炎和腰间盘突出没什么大毛病。但是红竟然确诊了阿尔兹海默症,医生说她还有六个月就要彻底迷糊了。红没有告诉老太太,只是辞掉了家教的工作,平时的话也多了,经常说一些家常事,提醒华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她终于开始用自己的视角写故事了。三个月后,她又一次回忆完了他和华的童年,将文章正式在网上连载、签约并发表成功。她的文字比之当年多了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犀利的自嘲、看淡一切的清醒和对新生活的几近童话的希望。老太太对于突然健谈的儿媳妇十分疑惑,也发现这个儿媳做菜时有时忘放盐,有时将盐放成糖。
又是三个月,红终于完成了她的自传小说,老太太也在那时发现了她的病。红写完书后出门透气,走到公园迷了路。她在公园从早上转到傍晚,老太太请民警去找红的时候,发现红站在萧瑟的秋风中发呆,身上连风衣外套都没穿。
06答案
“红,你在干啥呢?过来!别着凉啊!”老太太和警察们找到了红。红转过身来,却突然对着一个二十来岁的民警喊:“华!你这个傻瓜土狗!天天跑到国外送命,你心里根本没有这个家!”
……
警方查清之后,将红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双向情感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事情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往日的疑虑终于有了答案,作为红在世界上唯一的家人,老太太落了泪。她虽非红的生母,但这些年来红从来没有忘记过她们家。华死后红也再没找过其他人。老太太其实也一直惦念着这个孩子。
一日,红难得清醒,她请求华母带着他给公安局送一面锦旗。可是刚到警局,说完道谢的话,红就疯癫了。她对着一面年久失修的、有裂纹的墙歇斯底里地喊:“我恨!我恨!华!华!你为什么死了!死在异国他乡!连尸首都没给我送回来……”红被送回了家,喊了一会儿便昏了过去。
当红再醒来的时候,她本人在医院的床上,身边坐着憔悴的老太太。
“妈……是我对不起您。”红依偎在老太太怀里哭了。
07意义
之后的几年,竟是老太太一直照顾在红身边。红的精神越来越差,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还曾翻身掉下床去,摔成了骨折。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了,红用最原始的方式,小孩子一样用铅笔在草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梦。她回到了过去,从和华相认的那年。她和华一起参加了那次打黑行动,用自己的命换了华一家人的命。华没有得阿尔兹海默症,最后又找了一个温婉的丫头,幸福地过了一辈子。
城中的枫叶红了。阳光下,枫叶火一般映着整座城……
在红火化之前,只有老太太一身白衣,默默看着她在这个家唯一的亲人。老太太注视着衰老的红,感叹当年那个天真活泼的小丫头竟就这么走了!她最后自嘲地笑了,她这辈子成家、生子、看儿子结了婚——这是多么幸福的一辈子啊!可是她又是极不幸的——她没能等到一个孙辈的出生,丈夫、儿子、儿媳都先她一步走了。等再过些日子,他们这个家在世界上的所有踪影也将会消失。
红的生活很平静,不是悲剧也不会是喜剧。像这样一个上进的、忠厚的、平凡的、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的一生对他们自己而言有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意义呢?红死前,含糊地说,她这辈子……实也无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08痕迹
一个山村里的小女孩从捐献的物资中翻出一本书。她读到大山中,原来也有包容和幸福,原来只要敢想自己也能走出去。
又是一年枫叶红了,秋风将那本书的扉页翻开。那正是红的心血之作《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她在世上存在过得痕迹。
作者有话说:灵感来源:
期中考试前夕,我背单词到很晚。背了忘,忘了背,感觉自己大脑萎缩了。此时,我突然想到了“阿兹海默症”,之后便想创作一个关于这样病症的故事。
前段时间父亲生病,不和母亲宿在一处。母亲又抱怨父亲不给爷爷奶奶寄保健品。我便误以为父母之间恩爱不复,即将离婚。没想到昨日饭桌上父母就秀起恩爱来。母亲说别人家吵架为了“钱”或者“小三”,我们家吵架为的是柴米油盐(父亲经常抱怨母亲做抢着家务)、吵的是给对方父母多点关怀。失眠的我突然在这幸福中想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一种关系——“婆媳关系”。于是就想创作一篇关于婆媳关系的治愈短文。一家人因为缘分相聚,就应该团团圆圆、整整齐齐,而不是互相抱怨。
不过写着写着,故事便展开得大了,成了这么一个不讨喜的奇怪的故事。生老病死人生常见,只是在不同人眼中不一样罢了。【此句写于2022年12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