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第一章
      三叔听到儿子胡红卫要和李宁瑶离婚,并且要和李宁瑶的妹妹李宁琪结婚时,就知道这是李宁琪一手策划的。
      二十四年前的那个错误,报应终于要来了。
      三叔除了惊恐,剩下的只有无奈。
      他惊恐的是,早年他和李宁琪有些纠葛,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还印象很深,他不知道李宁琪进了家门之后会发生什么。
      他无奈的是,已经事业辉煌的胡红卫根本不听他的劝说,还以断绝父子关系为要挟,非要娶李宁琪为妻。
      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名门之后的三叔,传统而老派。他虽然排行老三,前面两个哥哥却幼年夭折,实际上,他们家族已经是三代单传了。他不能也绝不允许儿子跟他脱离关系。
      他能做的只能是祈祷。祈祷这只是事业成功的男人,一次普普通通的离婚再婚的事件。
      已经2000年了,新世纪来了。
      有钱人在忙着挣钱的同时,也在忙着离婚再婚。没有离婚的也忙着小三小四。
      但三叔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再婚的对象偏偏是李宁琪呢?

      三叔叫胡鑫德,出身岛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曾是北方地区的印染大王。
      经过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和以后的动乱,他被迫离开父亲的祖屋,带着寡居的母亲和妻儿,住进了岛城最北面的职工宿舍区。
      这个职工宿舍区依山而建,绵延两三公里。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个宿舍区应该叫棚户区。
      宿舍区全部是平房,一排接一排,一户挨着一户。每家有一个自建小院,从院门就可以看出贫富差距。街道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每四排平房的尽头是公共厕所,厕所里屎尿遍地,苍蝇飞舞。厕所后边是粪池,散发着恶心的臭气。
      宿舍区里边的居民大都是市属运输公司的搬运工、建筑公司的壮工和环卫公司的掏粪工。
      宿舍区居住的食堂炊事员、货车司机和百货大楼售货员等非苦力劳动者,是这个群居人群的贵族。
      三叔是食堂管理员,李宁琪的父亲李大奎是货车司机,两家住在隔壁。
      和那些搬运工和掏粪工一家一间平房不一样的是,这两家每家两间平房。
      因为是隔壁,因为同为“贵族”,两家人关系非常好。
      三叔只有一个儿子胡红卫。
      李大奎家有俩女孩。老大李宁瑶,老二李宁琪。
      1976年,中国开始历史性的大转折。
      那年,李宁琪17岁,在读初中三年级。胡红卫和李宁瑶18岁,在读高中一年级。
      这一年,李宁琪和三叔发生了一件事情:李宁琪情不自禁的拥抱了三叔一下,这一下持续时间不到10秒钟。
      已经39岁,结了婚,有了孩子的三叔,亲吻了一下李宁琪的额头,这一下不到1秒!
      这件事情在现在看来很正常,完全可以理解成是晚辈对长辈的依赖,和长辈对晚辈的溺爱。
      而在那个年代却是惊心动魄的,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被改变命运的是李宁琪。

      与三叔家不同的是,李宁琪家里可以说家徒四壁,满屋充斥着旧家具、旧衣料散发的酸腐味。而三叔家里到处是书,散发是旧铅字、旧纸张的沉香。
      李宁琪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能说几句之乎者也,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三叔是燕京大学毕业,不仅满腹经纶,还会把长笛吹得悠悠扬扬。
      在那个职工宿舍里,在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的搬运工、壮工和掏粪工里面,三叔和李大奎算是文化人,两人有惺惺相惜感觉。
      李宁琪一家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微薄的工资很难养活一家四口,家里经常入不敷出。
      三叔家是三叔三婶俩人工作,原来就家底殷实,生活自然比隔壁富裕的多。加上三叔是食堂管理员,“油水”比货车司机多的多。
      三叔经常接济隔壁李宁琪一家。
      作为回报,居家没工作的李宁琪母亲经常去隔壁照顾三叔的母亲。
      李宁琪姐妹最期盼的,莫过于胡红卫悄悄的来到家门口,然后朝她俩招手,做一个往嘴里填东西的动作。
      姐妹俩就赶紧跟着胡红卫到隔壁去。
      这时候的三叔就会笑眯眯的拿出一个铝质的饭盒,里边或者是炸肉、或者是炸鱼,有时候会是炸油条、炸豆腐。
      那个年代,李家只有家里人过生日的时候,妈妈才会买上一斤油条,让一家人吃上一顿。炸肉、炸鱼和炸豆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见到。
      那个年代,在这个职工家属区,能隔三差五的吃上炸货打牙祭的家庭真的是少之又少。
      三叔与众不同的,还有他不是像其他人骑自行车上下班,而是骑着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
      骑摩托的三叔,戴着风镜、扎着围巾,登着翻皮电工靴,又帅又飒。
      乘坐三叔的三轮摩托无疑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事情。
      小的时候,三个孩子放学也不回家,而是在宿舍区外面的大路上等候三叔下班,为的是能让三叔载着他们回家。当三叔驾着摩托载着他们,风驰电掣的爬上宿舍区的高坡,三个孩子看着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时,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三叔无疑是三个孩子崇拜的偶像。
      三叔的家也是三个孩子的中心。
      小学的时候,三叔会给孩子们演奏长笛,讲历史故事,教孩子们背唐诗宋词。上初中后,他拿出自己收藏的《古文观止》、《鲁迅全集》和《中国历史》等书籍,引导他们背经典文章,阅读重要章节。
      虽然有时候似懂非懂,但孩子们很快就能背诵《岳阳楼记》、《归去来兮辞》、《纪念刘和珍君》等名篇,还知道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中的“浩浩荡荡”应读为“浩浩shangshang”。还知道了岳飞《满江红》里的”凭栏处“是地名而不是”依着栏杆”的意思。
      成人后的李宁琪想到这里会发笑,读作浩浩荡荡又怎样?当做“依着栏杆”又怎样?没人关心,没人深究。反复强调不要误读的三叔,倒是显得过于迂腐了。
      李宁琪在三个孩子中最小,也是最受宠的一个。父母会时常偷偷的塞给她一包山楂片,三叔也会时常偷偷塞给她一颗大白兔。
      她受宠不仅仅是最小,而是她一直是父母和三叔的骄傲。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是班干部、年级干部。年级集合时,她在最前排喊口令。运动会上,她是100米、200米和4乘100接力的冠军。她还是学校合唱队领唱,在市、区合唱比赛中出尽风头。
      上初中后的李宁琪更加出众。
      她不仅个高、漂亮、文静,而且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很快成为女孩子羡慕、男孩子倾慕的对象。
      三叔的儿子胡红卫虽然和三叔一样高大健壮,但却老实腼腆。他永远像大哥哥那样对李宁琪照顾有加。有好吃好玩的先紧着李宁琪挑,做什么事之前先征求李宁琪的意见,上学放学时常帮李宁琪背书包。
      而这时的李宁瑶会用埋怨的神色盯着胡红卫,用嫉妒甚至敌视的眼光斜视着李宁琪。
      青春期的李宁瑶喜欢胡红卫喜欢的不行。
      李宁瑶虽然比李宁琪大一岁,但个子比李宁琪矮半个头,也不如妹妹漂亮。在班上在年级也是默默无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妹妹的妒忌比其他别人家的女生强烈的多。
      她嫉妒甚至开始仇视妹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知道胡红卫不喜欢她,而是喜欢妹妹。
      嫉妒心驱使李宁瑶经常做一些小动作打压自己的妹妹。
      她会趁妹妹不在的时候,偷偷的跟父母讲:“我看见体育老师搂着李宁琪的肩膀走进体育教研室。那个体育老师名声可不好了。”
      她会当着胡红卫的面故意问妹妹:“高二三班的高玉成是不是送你一本好看的笔记本?你可要小心,别看他帅,他可没按好心。”
      看着父亲狐疑的眼神和胡红卫生气的脸色,她会暗自得意。
      但最终大家忽视了她的说法,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妹妹的溺爱。
      后来她明白了,他们不是忽视她的话,而是直接忽视她这个人。
      这些忽视促使李宁瑶对妹妹的妒忌愈加变本加厉。
      说到底,李宁琪后来的命运多舜,起源于自己亲姐姐的妒忌。

      十七岁的李宁琪不再满足于读史书,不再喜欢《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有一天,她问三叔:“我听说和鲁迅同代和后来的作家很多啊,怎么现在新华书店里只有鲁迅的作品呢?”
      三叔神秘的笑着;“当然有啊。不过现在这些都是禁书啊。”
      李宁琪看他神秘的笑,就知道三叔这里肯定有。
      她拉着三叔的胳膊撒娇的说:“三叔,好三叔,我知道你有,你给我看呗,我保证不跟别人说。”
      看着她期许甚至渴望的眼神,三叔疼爱的摸摸她的头,更加神秘而得意的笑着说:“等着啊。”
      他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大皮箱,用抹布掸了掸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打开。
      李宁琪一看,满满一大箱子书。
      她马上扑了过去,随手翻了翻一看,全是中国和世界名著。国内的有巴金的《家》《春》《秋》,矛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国外的有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夏洛蒂的《简爱》、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
      从那时起,李宁琪开始如饥似渴的读这些名著。
      睿智的三叔,每给她一本的时候,就会用废报纸给书包上一个书皮,书皮上会写上《中国通史》或《鲁迅全集》等。
      李宁琪完全迷在其中。
      每读完一本,她都会跟三叔讨论,而且讨论的很热烈。
      三叔毕竟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他引经据典,举一反三,向李宁琪灌输了许多关于历史、关于命运、关于爱情的文化知识。
      那个年代,在这个棚户区生长的青少年,对命运前途毫无概念。父辈的活法就是他们的榜样。长大、结婚、生子、变老,就是一生。如果有所追求,那就是不再做搬运工、壮工和掏粪工,像某某某的爹一样做个司机、做个炊事员、或者做个售货员等等,只要不再出苦力就是烧高香了。
      而此时的李宁琪,已经感受到了另一个世界。她对命运有了自己的认知。豪情万丈的她,下决心要走出这个肮脏、低贱的棚户区,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
      与同龄人不同的是,她脑子里有了“事业”和“爱情”的概念。
      李宁琪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不断挣脱世俗的牵绊,对改变命运的渴望,铸就了她一生苦难的心理基础、
      多年以后,当李宁琪从全市最高建筑纵身一跃的时候,她清晰的喊了一声:“三叔!”
      此时此刻,她怨恨三叔,怨恨那些书。

      一直盯着自己妹妹的李宁瑶发现了李宁琪的秘密。
      她发现妹妹躲躲闪闪看的书籍竟然都是禁书,她听到妹妹和三叔讨论的问题竟然是禁忌话题。
      虽然她犹豫过,虽然她明确的知道,她要做的可能会改变妹妹和三叔原来的生活轨道。但嫉妒的心理,还是促使她做了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
      李宁瑶向街道革委会匿名举报了三叔家里藏有禁书,还说三叔用这些禁书毒害女学生李宁琪。
      很快,几个戴红袖标的男女冲进三叔的家,准确的从床底下找到了那些禁书。
      这几个男女还找李宁琪问话,极尽威逼利诱,询问三叔和她是什么关系,有没有引诱她做男女之事。
      令这些人出乎意料的是,李宁琪没有初中女生应有的惊慌失措,却显得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镇定。
      她只承认读过那些书,而且她觉得那些书没有什么不可读的。
      1976年的□□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好事之人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
      除了没收书籍之外,此事不了了之。
      当天黄昏,李宁琪从街道革委会出来后没有回家,直接去了三叔家。
      此时的三叔家也是家徒四壁了。所有的书都被收走了,连同那个银光闪闪的长笛。
      只有三叔站在窗前默默的抽烟。
      李宁琪感觉三叔一下子老了许多。
      她情不自禁的过去抱住他。她原本想道歉来着,但又觉得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
      她想起了《简爱》,只有给罗彻斯特一个拥抱,才会安抚他寂寥的心。
      当她泪眼朦胧的抬起头来望着三叔时,三叔情不自禁的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只是轻轻的一下,还不到一秒钟。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一声尖叫,是一直跟踪妹妹的李宁瑶。
      李宁琪赶紧出门追赶姐姐。她陡然明白,这些变故完全出自这个亲姐姐之手。
      当姐妹俩先后回到家的时候,父亲正在满脸怒气的等李宁琪回家。
      李宁瑶喘着粗气指着后面进来的妹妹对父亲大喊:“她刚才和三叔亲嘴了!他们抱着亲嘴了。”
      本来气恼的父亲已经暴跳如雷了,他使劲的抽了李宁瑶一个耳光。
      李宁琪刚要矢口否认,父亲反手也给她一个耳光。
      从此,两家断绝了任何来往。
      没几天,三叔家搬走了。

      后来想想,从那开始直到初中毕业,是李宁琪人生最难熬的日子。
      很快,李宁琪和三叔的事情被添油加醋的传遍了整个宿舍区,传遍了整个学校。
      她成了孤家寡人。
      她上学放学都是独自一人。路上经常有些坏孩子和混混朝她吹口哨、说脏话。
      她在学校也威信扫地,学生干部很快被撤换。女生们眼里是鄙夷,男生眼里是嘲笑。
      走在宿舍区泥泞的路上,平时见她都是笑容可掬的大妈大婶们在身后戳戳点点。
      有一次她竟然听见一个大婶龌龊的语言:“你们看看,这哪像个女孩的身架,完全是妇女的样子。”
      当时说妇女,是指已婚有孩子的女人。
      李宁琪觉得自己无地自容。

      在煎熬中迎来了初中毕业。
      本来已经决定让李宁琪继续上高中的父亲,突然改变了主意。他亲自把毕业志愿填报了下乡。
      正要逃离的李宁琪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1976年9月,李宁琪到离岛城300多公里的沂蒙山区插队劳动,那是岛城运输公司的知青点。
      她是中国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的知情之一。也成了那个年代改变了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命运政策的最后殉道者。
      当李宁琪背着一个铺盖卷,手提一个帆布袋子,独自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她朝隔壁已经长满杂草的小院望去,满腹委屈涌上心头。几个月来一直忍着从不掉泪的她泪如雨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