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开始 ...

  •   跟依坤相依为命的有两个人。

      奶奶,李木子,很显然依坤奶奶这个名字的取法,在时尚与特殊的前沿上已经遥遥领先了八十个年头。
      具体体现在今时今日上,和十七八的小姑娘在音儿上还是能一较高下的。
      当然于那个时代十有八九是图个省事。
      八十岁的奶奶除了耳聋,眼花,发呆,满嘴豁牙,好像也没什么其他显著的特征了。

      对了,还有一个,特讲究。
      初一不扫地,初二不梳头,初三、十三、二十三,生米不能下锅嘞,等等一系列远古习俗,在奶奶这一块儿拿的是死死的。
      家里小辈们都是在这样机关重重的老祖制里深一脚浅一脚闯出来的。常常委屈到哭鼻子,然后一块糖就给打发了。

      奶奶有一个头衔——故事大王。
      从伪军狐假虎威,抗战砥砺前行,到新中国成立,吃大锅饭,包产到户笑开颜,再到改革开放,二十一世纪才使用上小灵通,真的是一部史诗巨作。
      依坤从小就是听奶奶的故事长大的,从懵懵懂懂的家长里短,到现在懂的那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第二个相依为伴的人。
      父亲,依为民,名字极具年代特色,听奶奶说,爷爷在世的时候是村支部会计,那个时候人们热忱爱国的心不光体现在行动上,子女的名字也是表达的一种,总结下来就是赶上了投身建设祖国的热潮,虽身不能至,心向往矣。

      依为民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一手好算盘,一来贪玩不爱学,二来全国下乡,这个十足的铁饭碗也就变成了土陶碗,一文不值了,再学没多大用了。
      除非你是算盘爱好者敲敲打打用来活动脑子,或者是装装学富五车的样子。
      显然这样的人不多,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古今中外世界级难题——失业,所以那个时候当下最尖锐的问题就是温饱问题。
      谁还会想着跨越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去满足那屁都不值的精神享受。
      依为民从此变成了一位实实在在的农民,显然与他那饱含寄望的名字背道而驰,变成了被照扶对象。

      依为民的父亲,依坤的爷爷当年在村里是体面人,依为民的生活不能说是锦衣玉食,绝对是不愁吃喝,但又跟有钱人搭不上边。毕竟是半个干部二代,到底和村里人家有点区别。
      依为民不思进取,学业不成,放牲口倒是一把好手。
      这个时候从中午带的粮食上就能分出家境的优越性了,别人三个黑窝窝,依为民三个两参馒头,还有一片儿肉。
      这就足以让同放牲口的朋友们垂涎三尺,两眼欲穿了。
      每次依为民在茅坑里蹲半个钟头都不见人影时,奶奶就猜到,准是又跟人换了干粮。

      爷爷在时依为民过的放荡不羁,爱自由,爷爷不在了,依为民自由不起来了,被迫扛起了整个家。
      同样是奶奶讲的故事,依坤同样在听,只是三十年后的河西怎么能眺望三十年前的河东,依坤只有全身心的听。

      有时候依为民也会同依坤讲自己小时候,爷爷频频串场,来去自如。
      依坤不禁想,谈论起爷爷,为何父亲总是说的那么的释然,恍若爷爷还在一般。
      未见不知亲,爷爷是个空位的远古的亲人,说实话依坤没多大感受。

      家里有一张黑白照片,七八个人定格在安门前,第一眼没一个认识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范围——爷爷就在里面。
      打算盘的人一般文文弱弱,有父亲的眉眼,瘦瘦的,爱背手,当这些先知条件都吻合在一个人身上时,相认已是只有一方的悸动了。
      他仍笑的谦和,无动于衷。

      这张照片的背后也是有故事的,依为民年轻的时候特别淘气,上树揭瓦那都是菜的,不值一提,要玩就得玩大的,趴着运货火车无证件入京,然后被拘扣,开局就玩完,随后家里接到一通首都派出所的电话,让来领人,爷爷当时带了一堆说情的人去。
      ……
      怎么这么想笑呢。
      依坤给依为民竖大拇指。
      很多年以后依坤带着父亲去了首都安门,找到爷爷站的那个地方,拍了一张标准站姿本本分分的照片,圆了那个被抓回来没尽兴玩的梦。

      下户以后,奶奶家的境况每况愈下,连依为民的媳妇都怕是难物色到,以往相处好的姑娘小子们,都是“敬而远之”了。
      寒心,不甘心,依为民打了包裹,告别母亲,二日清早背着行李去岩沟搭坐班车,后不知所踪。

      两年后的年三十夜里,依为民带回来一个襁褓男婴。
      新年钟声敲响时,同天一片声声雀跃,只这一家闹中取静,没有旺火,没有鞭炮,只是亮灯了一宿。

      第二日,奶奶拌了红糖水,拿筷子沾着,喂给那小男孩,小男孩允着筷子尖儿上的甜水,笑了,抿着粉嘟嘟的嘴巴,还要。

      “给取个什么名字”,奶奶用手指刨刨男婴那Q弹的小脸蛋。
      依为民显然是早就想好了,不加思索:“依坤,大地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依靠”。
      “好名字”,奶奶有感而发,又沾了点糖水,喂给孩子:“小依坤快快长大哦”。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流言蜚语开始不胫而走。墙外探头探脑的人不在少数,奶奶该干嘛还是干嘛,不撵不骂,因为疲了,乏了,至于外面的人,则是脸皮更厚了。
      没过百日,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要来串门了。

      “要点脸成不,你们还是黄花闺女了不成,这点忌讳事儿不知,窝窝里滚出个崽崽有什么可瞧奇的,啊,你没下过?还是你没下过”,奶奶实在看不顺眼了,叉腰指着外面的人。
      “他姨子,怎么说话呢”,墙外的人扭捏着,一半是被道破的羞耻,一半是给自己说话呢,说这么难听,怎么能受得了。
      “你们是配让我说好话的人吗,墙头我都量了,足足磨去三公分,信不信我去告你们,别以为我老太婆什么都不懂,小心让你们赔”。
      “他姨子这是何必呢,我们这就走,啊,走走走”。
      自那倒是暂时消停了段时日。

      依为民踏踏实实的在村子里待下了。刚开春,依为民天天往地里跑,家里的几亩地荒废了两年,地里的野草肆疯的铺盖了满满地,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奶奶独自生活的那两年,只一个人清心寡欲的种了三亩地够吃饱就行了,任由地荒废她也没办法。大儿子抽空给种了几亩,打下的粮奶奶没要,人家也是拖家带口的,做上两份工,不容易。
      春天近了,可是这里的乡下基本上还是数九寒天颇多,前两春,天气有好转时依为民就去地里除草,打算今年种些地。

      现在不同以往了,依为民对母亲有愧疚,出门在外两年没有给家里捎过信,一来母亲不认识字,寄了也是费糟些钱,二来没打闹出什么名堂,不好意思寄。
      以后家里的地在依为民的手里一茬一茬的转好,就像依坤也在一茬一茬的长大。
      奶奶格外的亲这个孙子,真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从开裆裤虎头鞋到尼龙定制装,耗费的是一个花甲老人混浊的眼睛和期盼长大的心。

      后来学校里有了校服,依坤便不让奶奶给做衣服了,奶奶哪里肯听,非要把孙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到处丑显摆——孙子长的白净水灵,人见人爱。
      比起依坤的身世村里人还是都挺夸好这个娃娃的。
      日子也就这么在揭短依坤身世和夸娃娃好看的常态中过下去了。
      对于人们闲的嘴疼的综合征的表现依坤往往是一笑了之,依坤现在是读书人,不会跟他们一般计较。有时候还会开导他们得空就多去澡堂几回,泡澡能让人身心愉悦,延年益寿,比坐干马扎好。

      依坤一家三口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守在凸屏十二寸黑白飘雪花遥感天线拍一下开机拍两下出图像的电视机旁。
      “三农”政策在几年间里从银幕搬到了现实里。
      依为民似乎嗅到了什么风向,在镇子信用社里抵押了些土地贷了一批款。然后就风风火火的干起了承包。
      头年,庄稼丰产,销路恒通,皆大欢喜。

      除了还贷款外,家里没少着落下,奶奶食指沾着唾沫点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满是一副惨不忍睹的见钱眼开劲儿。
      之后家里年年入账,偶有相持也不打紧依为民能周转的开,越干越起劲儿,越来越有了经验,还被村里当做“优等生”给送出去重点培养过。
      依坤的日子就是上学,从村里到镇子,从小学生到小少年。
      他的梦想很简单让父亲奶奶过上好日子,他要出息,虽然父亲也在为此努力,但是他也有他的心。

      依坤成绩优异仿佛是天生拥有的技能,可别人不知道,他在局限的环境里是如何努力的。
      书本能“啃”成碎末。
      最后经过多方担保,大队的图书馆向依坤免费开放。
      依坤从小喜欢算盘,可能是家里环境的熏陶——算盘到处都是。家里的大木珠子算盘在依坤过百天后就能上手敲打了,非常的像模像样。
      这爱好一直伴随着他,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被老师推荐去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珠算组,得名次第三。

      哎呀呀,老依家是组上冒青烟了。
      这一点是依坤所有幸运的开始。
      故事总有开始,就从这吧…
      之前的岁月,没有青梅竹马,没有大喜大悲,不能同忆,未曾哭笑,有的只是时间赶着的长大,人生将过四分之一的快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