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天涯共此时 ...

  •   因为宋榆的这番话,大夏朝第一份科考参考资料,便应运而生。此后数年,更是风靡整个江南之地乃至整个大夏朝,一度被大夏学子评为科考应试的必备教材。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因为柳县丞整理出来的这本科考资料,与柳廷同课室的学子们,在策论一途上的应对,可说是突飞猛进。
      细致的刘夫子,很快便知道了他们整理出来的这本策论宝典,并将之送到了西山学院的山长手中。
      山长看完之后,便做主给学院备考的学子每人发了一册,当作西山学院科考制胜的底牌。
      也因此,端午节那天,山长心情颇好的允许学子们休沐一日,让他们自去钱塘江边看百姓闹龙舟。
      端午闹龙舟,算是余杭的传统节目。
      端午这日,沿着钱塘江,鳞次栉比地搭起了许多彩棚。这些彩棚,都是余杭大户人家观看闹龙舟的歇息之所。
      身为余杭县丞,柳家不仅有自己的彩棚,而且彩棚所处的位置也颇为方便。
      从柳家的彩棚看向钱塘江,不仅视线毫无遮挡,而且因为与左右彩棚有一段距离,更是免去了人潮拥挤的麻烦。
      “快开始了,可要押注?”宋榆等与柳廷同一课室的学子,全都聚在柳家的彩棚里。柳廷使仆人外出打探了一番,便与众人说道。
      端午闹龙舟由余杭县衙牵头举办,参加之人不仅有余杭百姓自发组成的龙舟队,还有余杭大户人家自己培养的队伍。为了烘托气氛,也为了奖励获胜的队伍,押注便成了每年端午闹龙舟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白露,押二十两。”看了眼柳家仆人端来的牌子,宋榆对跟在身边的白露吩咐道,定了个中规中矩的押注之数。
      因为仆从三人之中,只有白露不曾习武,端午闹龙舟这等人挤人的场合,宋榆便将她带在身边,以免出现失散的意外。
      “是。”白露从荷包里取出两个银锭,兀自拿着托盘里的牌子挑拣了起来,很快便选了一枚刻了林字的木牌。
      这种押注相当于把押注之人和龙舟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若这枚木牌代表的龙舟队获胜,所得的银钱便会与押注之人对半分。同样,若是对应的龙舟队输了比赛,押注之人的银钱便全数赔了进去,龙舟队自然也不会有任何银钱收益。
      不过,对于一些大户人家,即便押注的队伍获胜,分得的银钱也大多当作彩头,直接打赏给对应的龙舟队。
      押注较多的年份,获胜的龙舟队甚至能有近千两的收益,即便平摊到每个参赛者的头上,都有近五十两的获利。
      而在余杭城,酒楼饭肆做工的普通伙计,一个月的工钱也不过一两银子。
      因此,余杭端午闹龙舟的激烈程度,甚至比得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热血澎湃可想而知。
      待彩棚里的众人选定押注的龙舟队,闹龙舟也开始了。
      只见钱塘江上,依次排开十余支队伍。色彩斑斓的龙舟,挤挤挨挨地在江面排开,将气氛渲染得热闹至极。
      时辰一到,官府的衙役便拿起大锤,对着铜锣一阵猛敲。狂风骤雨般的声音,便如同密密麻麻的雨滴,刺进在场之人的心底,龙舟比赛也便正式开始。
      整齐的号子声在江面上回荡,龙舟之上的人,手臂整齐划一。木桨拍打水面,激起一波波如同白练般的浪涛。龙舟飞快如利箭,将平静的钱塘江撕扯成破碎的长丝带。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参赛的龙舟队就渐渐拉开了距离。落后的队伍渐渐沉寂,头部的队伍却越发激烈。
      随着第一支队伍冲过横跨钱塘江的红色丝带,岸上的喝彩声便此起彼伏。
      “公子,是林家的龙舟队!”白露乐滋滋地高声尖叫。林家的龙舟队虽然没有夺得比赛魁首,却也进入了前三甲。
      “恭喜喻兄!”同彩棚的西山学子纷纷道贺,宋榆亦是拱手作揖。
      依照惯例将赢来的银钱打赏出去,听官府的衙役公布完参赛队伍的名次,龙舟比赛便散场了。
      钱塘江两岸的百姓如潮水般退去,毫不犹豫地往余杭城涌去。。
      与同窗道别之后,宋榆便带着白露去城西的集市与出云道长三人汇合。
      “公子,买些糯米回去,请黄大娘子包粽子吧?”闻着飘荡在街头的粽叶清香,谷雨吸了吸鼻子说道。
      “还要买些咸鸭蛋、五色线……”顺着谷雨的思路,白露一项一项数着要买的物件。
      一路看一路买,直到长青背后的背篓被装满,几人手上再也拿不了东西,这才意犹未尽的从市集出来。
      又去西山学院给夫子送了节礼,再把唐嵘和喻子谦接了出来,回到道观时已经申时初。
      饥肠辘辘的几人,就着黄婶温在灶台上的饭菜,草草用完午膳。
      “大哥平日都住在此处吗?看起来有些陈旧。”喻子谦在道观里逛了一圈,彻底明白宋榆所说的条件简陋是何意。他艰难的在心底斟酌许久,才放弃用破败二字来形容眼前的这处地方。
      “后殿西侧那堵墙都有些斜了,怎不请匠人来修葺一番?”唐嵘关切地问道,显然道观的一切有些超乎他的预料。
      宋榆无奈地摸了摸鼻子,不忍告诉他们,因为出云道长和白露出奇一致的坚持,那堵危墙便得以长久的保留了下来。
      她的这番无奈尴尬,在喻子谦和唐嵘看来,便是手头银钱吃紧。想到宋榆在扬州城动辄几百两、近千两银钱花用,俩人不由得沉默了。喻子谦表示回头就给喻老爷去信,让他给宋榆多送点银钱来余杭;唐嵘更是表示要去城内找个抄书的活计,争取早点将欠她的银钱还上。
      直到宋榆再三解释,又有谷雨和长青作证,俩人才知道闹了个大乌龙。
      “大伯,白露,你们为何不愿意将那堵墙修一修?”晚膳时,藏不住话的喻子谦便开口询问。
      “道观破一点才不遭贼惦记!”出云道长脱口而出。全然忘了他日常诊病舍去的银钱,使得整座余杭城,无一人会相信这样的理由。
      “又没倒,为甚要修?没得白费了银钱。”白露更是实在至极。
      俩人的回答,不论道理是否合理,那斩钉截铁的语气,理所当然的模样,都让人无力反驳。生生将喻子谦和唐嵘的劝说给堵在了嗓子眼里,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只将整张脸憋得通红。
      “咸蛋黄馅的粽子味道不错,你们尝尝?”宋榆见怪不怪地瞥了俩人一眼,从盘子里挑了两个用红色细绳捆扎的粽子,分别放在俩人面前的碗里。
      喻子谦和唐嵘俩人猛地咳了一阵,才依言将面前的粽子剥开,一言不发地吃了起来。
      软糯的米粒,配合着咸香的蛋黄,让俩人的眼睛愉快地眯了起来。一口接一口,将手里的粽子吃完之后,又另外拿起一个继续吃。
      当此之时,远在长安的范潜,在大理寺查了一天的卷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府。按惯例去给太夫人问安时,毫不意外地听见满屋的娇声细语。
      “潜儿回来了?”太夫人慈和地将他招呼到身前,一边叮嘱他切勿过于劳累,一边吩咐侍女去厨房传膳。
      “祖母,大伯母,娘,三婶……”范潜一一见礼完毕,便沉默地坐在一旁的杌凳上,听着一屋子女眷热切地说着脂粉首饰绫罗绸缎。
      “大哥,听说扬州的首饰匠人手艺精巧,做出来的首饰比长安精致许多,可是如此?”正听姐妹们说着步摇等物的范璃,突然转头看向他。
      “璃儿,表哥是去扬州查案的,怎知首饰是否精致?”不待他回答,表妹薛娇娇忍不住说道,语气中似乎在埋怨范璃的不知进退。
      “确实比长安的精致。”范潜浅淡一笑,恍然道。不由得想起被喻大公子邀去十二坊听曲时,月眉坊主头上那支名为凤凰于飞的发簪。通体以黄金雕镂,羽翼纤毫毕现,宛若鸾鸟展翅欲飞,再缀以红宝石为眼珠,鲜活得仿佛神凤从天而降。
      那般精美的发簪,几乎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然而,与那精美发簪一起想到的,还有喻大公子流连欢场的一掷千金。想到喻大公子左拥右抱的惬意,他就忍不住蹙起了眉峰。没有他在旁约束,想必那位大公子,又成了欢场乐姬梦里人了吧!
      “咱们潜儿居然晓得关心起女子首饰来了!母亲,看来咱们府上是喜事将近了。”见他面色似喜似忧,范府的大夫人谢氏笑着打趣道,使得在场之人突然间神色各异。
      自从五年前,范潜将要迎娶的那位小姐突然暴毙,又兼他查案之时不留情面,长安城便风传他是克妻之命。自那以后,他威严渐盛,性子越发清冷,范府众人便渐渐不敢提及为他娶亲之事。
      范大夫人的出言戏谑,除了太夫人和崔氏喜上眉梢,范璃满脸好奇,薛娇娇指甲抠进掌心,其他人的表情无不怪异,说不清是欢喜还是纠结。
      “潜儿可是在扬州遇到上心的人了?是哪家的小姐?家世人品如何?你若真心欢喜,祖母便遣人去提亲。”太夫人欢喜地问道,将对孙儿婚事的关心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脸上。
      “劳祖母费心了,孙儿只是想起一位不差钱的友人。”范潜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
      听他如此说,太夫人忍不住叹息一声,郁郁地吩咐侍女去将府里的老爷公子们请过来,合家吃端午饭。
      一直到端午饭散场,众人从太夫人的院子里出来,都没有人再旧话重提。
      范潜回到自己的居住的墨园,才刚落座,就见常乐走了过来。
      “大人,门房收到余杭的来信,是喻大公子写给您的。”常乐将信递给他。信封极薄,显然没写多少内容。
      范潜取来拆信刀将信拆开,只见薄薄的一张纸,展开后更是只有寥寥数言。
      “还算他有点良心!”将信看完重新叠好,范潜哼了一声,脸上渐渐有了笑意。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天涯共此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