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我没时间教你 ...
-
吃完宋家的宴席,都已经八月底了,正式的秋收就开始了。
金黄的水稻连片的飘在地里,微风阵阵,卷起层层波浪。周宁到田里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收水稻的时候,天气正好,阳光普照。周红前几天生下了一个小男孩,所以今年秋收的时候沈家就没有时间过来帮忙了。小妹自己在家看着多福和多玉两个孩子,多福从会走之后就非常淘气,小妹在家看着他们一天比去地里还要累。
剩下的人都去了地里忙活,大家一起先把水稻割倒放倒在地上,然后等到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在一起把水稻打捆,绑到车上,拉着回家。
一天能割3亩多,但要用三趟才能把当天割好的水稻运回家中。到家先放到仓库里,隔天早上起来,再放到院子里晒。
全家6个人5天把16亩稻田都收拾好了。脱壳也没用多长时间,大米就全都入了仓库。
黄豆还没有发黄结荚,起码还要一个半月才能收割。大米入库之后家里就等着起花生了。
第二天早上,大龙他们兄弟去了县城赶集,老周头去地里看黄豆了。
王氏带着两个儿媳妇去看周红和小孩子,拎着一小筐鸡蛋,多福看见自己的口粮被拿走了,坐在地上大哭,王氏调笑道:“我这小孙子也不知道是随谁,咋这么护食呢?”
周宁还是照常的的赶着鸭子出门。他对这些鸭子很用心的,就算是收水稻的时候,每天傍晚也会在地头旁边割一些嫩草回来喂鸭子,有时候还要抓一些虫子给它们改善伙食。鸭子差不多三个月大了,已经快重4斤了,现在周宁最期盼的就是鸭子能够快点下蛋。
他坐在小溪边上,平常坐的石头基本都已经被磨平了,现在这些鸭子都不需要看着,生物钟已经设定好了,到了时间他们就会自己回来。
身后的路上人来人往,有的扛着镰刀,有的挎着筐,他坐了一会儿,就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多子”
周宁回头看,原来是宋秀才,他有些讶异宋秀才居然还记得自己,印象里他俩只是在宴席上见过一面,她甜甜的笑道:“宋伯伯,你这是要去哪里呀?”
宋秀才三十多岁,身形修长,一袭灰白色长衫,头发随随便便的盘了个髻。他合上手中折扇,问道:“多子,你爹在家吗?”
“没有,我爹和二叔今天去赶集了,要晚上才能回来,我爷爷去地里面看黄豆了,家里没有人在家”
“是我来的不是时候,这段是大家都很忙。”
“宋三伯,你找我爹有什么事情吗?要不要我帮你转达一下,或者我爹回来俩人我告诉让他去找你。”周宁站起来道。
“不用,也不是什么大事,和你说也是一样的”他走到周宁身边坐了下来道:“你也坐下来吧,多子,你大名叫什么呀?”
“大名叫周宁。”周宁也跟着坐下来,有些拘谨。
“我听你爹说你想读书?”宋秀才又问道。
周宁有点激动,又有点紧张的道“是呀,我爹和你说了?”
“是的,我今天来就是想告诉周老弟,目前我没有准备收学生,也没有那个经历,我还得继续研读,明年这个时候有举人考试的。”
周宁顿时失望,但也没有表露出来,他挤出笑容道:“没有关系的,宋伯伯,你肯定很忙的,我爹也就是尝试的问问,没有比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在宋秀才这里是没有希望了,他试探性的问道:“那我能问你一些科举方面的问题吗?”
宋秀才想着反正也满足不了对方教书的要求,那可以给他讲讲一些相关的知识,也算一些补偿,他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有什么想问的?”
“宋伯伯,你能告诉我科举需要考几次试吗?都要怎么考?”周宁想要多了解一些信息,又不知道从哪方面开始问。
“那就要看你要考到什么程度了?最开始考的是县试,就在咱们柏宁县里考就,由县令出题主考;要是考过了,就要去云都城考府试,是知府主持的,县试府试都过了才是童生。考上童生,接着还有院试,也是在云都城,学政和知府共同出题的,如果考中了就是秀才,像我现在一样。如果我要再往上考的话,则需要参加乡试,乡试是京都往咱们云都城派遣考官,如果中了就叫举人。举人要是想再进一步,就去京都考会试,这科考中了,还要殿试,陛下亲自出题监考,考中才能称为进士。一共要进行6场考试才能进入官场。”
宋秀才耐心的给周宁讲一些浅显的知识,他接着补充道:“至于怎么考,就是自己在一个小屋子里,把卷子和草纸给你发下来,你作答好了就交卷子就可以了。有的要呆3天,有的要考9天。还有什么问题吗?”
“那要是想参加考试,要学习什么书籍?”
“我启蒙的时候,是用三字经,百家姓,三字文这些书。等决定要考科举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像县试,府试都是主要考这些书中的内容,等到院试和之后的考试,要读的书就很多了。”宋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大,他只能先把简单的跟周宁说一下。
他说这些还是觉得周宁理解不了就道:“这些书籍,现在告诉你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等你读书的时候,先生会教你的,你要做的就是先把字都认全了,书法也要练好,这才是最基本的。”
周宁认真得听他说完,又惋惜的道:“要这样啊,宋伯伯,你讲的好清楚,要是你能教我就好了。”
宋秀才瞬间识破他的伎俩,好笑的道:“我现在是真的分不出心来。我家你宋哲哥哥,他比你还要大一些,我都抽不出来时间给他启蒙。不过我要提醒你一下,读书考科举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考秀才是几千人参加科考,最后能考出来的,最多只有100人。等到举人,进士比考秀才还要困难。这可不是读一两本书,认识几个字就能成的。”
这方面周宁还是知道的,要论难度,现在的科举要比前世的高考艰难很多,遂点头道:“我明白的。”
“就是说你如果要选择读书,那可能未来几十年都要不停地学习,你得能坚持下来;就拿最基本的书法来说,你每天都要练习,如果有一天不练字,就会退步。还有每次的考试都能让人脱一层皮,有的人是走着进考场,被人抬着出来的。”宋秀才觉得周宁明显没有意识到科举的困难性,就展开的给他讲一讲。
周宁只能附和着,张大嘴惊讶的问道:“这么严重,还有人死在考场里?”
“是的,但是这是少数,不过考试的时候,得病的几率很大,像一些伤风,风寒都很常见。”
“那宋伯伯,你当时是在哪个书院里读书的,是县学吗?”周宁又问道。
“你还知道县学呢,我考中童生之前是在县里的董先生那里启蒙的,考中童生之后都是在家里自学的,如果遇到问题就去县里找一些同窗或者中了秀才的先生问。县学那是学识特别好的人才能进去,其实我能考中秀才都是运气,当时根本就考不进县学的。现在倒是可以进去请教。”
周宁大致的了解了一些想知道的,他现在对科举只是朦胧的认知,具体再想要问一些问题就问不出来了就道:“宋伯伯,我也不知道还要问什么了,以后我要是有不明白的,能去问你吗?”
宋秀才笑了笑道:“可以的,你随时来都行,我每个月就下旬需要到县学里听课,剩下的时间都会在家里看书,你要是有什么想问的,都可以直接来我家里。正好我家宋哲自己在家也没什么意思,你可以来找他玩。”
“好的,宋伯伯,我没事的时候就去找宋哥哥玩,也能先提前感受一下读书的氛围。”
“那行,我得先回去了,等你爹回来,你告诉他我今天来过,帮我转达一下我的歉意。”宋秀才起身,直了直腰道。
“嗯嗯,我一定转告我爹,我也不会让我爹再去打扰你了,宋伯伯。”周宁也跟着起身,认真的道。
“也没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只是没能帮上你们家里的忙,很抱歉,行了,你放鸭子吧,我回去了。”说着就转身走了。
周宁在后面道:“谢谢你给我讲了这么多,宋伯伯,也麻烦你亲自跑一趟。”
宋秀才头也没回,摆了摆手。
周宁重新坐了下来,消化着宋秀才给他带来的信息。现在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已经趋于完善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共6次,基础用书还是四书五经。和前世的一些记忆还是靠的上的。只是他觉得自己还是没有什么可用的优势,像四书五经他根本就没有看过,不要说四书五经了,就连千字文也都没有看过。也就百家姓和三字经还能勉强的背下来一部分。
上次去县城,城门上的字是楷书的繁体字,这应该算上比较好的消息了,但是他上辈子也没有练习过书法,作为穿越人士,周宁觉得自己也挺丢脸的,完全没有优势,要是想走这条路,只能靠单纯的努力了。
等晚上周大龙兄弟俩回来之后,周宁告诉他,宋秀才委婉的拒绝了他的请求,原因是宋秀才明年就还要参加考试,现在自己还要看书复习,分不出来精力教学生。
周大龙反过来安慰周宁道:“这是意料之中的,我当时也就是想试试,看看他有没有这个想法,人家还要自己考试呢,没时间很正常,读书的事有机会咱们在说。”
周宁眼角有一些湿润,他上前抱了抱他爹的脖子,在周大龙耳边轻声道:“爹,谢谢你了!”
周大龙拍了拍他后背,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