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9、传言(二) ...
虽然新罗翻脸不认人,但唐朝的首要目标,即解决高句丽已被达成,百济的战略意义也随之减弱。
但是常年跪舔的小弟突然造反绝非阿治所能忍受,他马上派出大队人马再次东渡。
新罗30代王(金法敏)在领略到阿治的铁拳之后,急派使者入唐请罪。漫长的贡品车队涌入长安,可是对于百济故地新罗却始终不肯归还。
由于当时唐朝正在别处用兵,于是新罗正式掌控朝鲜半岛中南部,与大唐成为邻居。
辽东的纳入只是治守时期开疆扩土的一小部分。
靠着老爸留下的明星武将,和提拔蛰伏于前朝的中层老将,阿治三面用兵,捷报频传入京。
到了治守后期,北入西伯利亚、南至中南半岛、西越中亚大陆、东临日本海域,说着不同语言、容纳不同民族的广大区域都对李唐俯首称臣。
但是这位将大唐版图扩展到极致的皇帝,在很多后人心中却是个弓腰缩背、病弱窝囊的怂包形象。
在大量涉及治守时期的电视剧中,阿治就像是现代婚姻中的妻管严一般,那真是老婆瞪眼他低头、老婆骂人他赔笑。
这哪里是娶了个妻子回家,分明是接了个亲妈来供养,总之算是把男人的尊严糟蹋完了。
久而久之,一个对阿治皇帝生涯的总评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李治是一个被老婆架空的可怜皇帝。
这种观点同样不是空穴来风的,甚至都不是后人观察某个历史事件背后的隐藏逻辑从而做出的猜想推论。
阿治被自己老婆欺负,那是在正史中明明白白写出来的。
根据《新唐书》的说法,在废王立武之后,阿武便聚集了李义府、许敬宗等大臣形成自己的力量。
随着势力愈发壮大,阿武在朝堂上那是想干啥干啥、想杀谁杀谁,肆无忌惮地大包大揽,就连阿治这个皇帝也只能恭敬地在边上应声附和。
(武后……济其奸,诛弃骨鲠大臣,故后得肆志攘取威柄,天子敛衽矣。)
而在《资治通鉴》里,当时间来到治守16年时,阿武更是达到了“天下大权,昔归中宫”的高度,仿佛女帝在当时已经君临天下。
并且除了皇后揽权之外,书里还添加了阿治因为被老婆各种压制,对此感到忿忿不平的心理活动描写。
(武后……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正是因为这些阿武横行朝堂、霸气外露的精彩描述,一个常年生病、不得不委托妻子代管工作,没想到最后竟被妻子架空的憋屈形象,自此便深深印刻在了许多人的心里。
虽然这些文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请注意,上述证明皇后夺权的史料都有同一个特点:
这些文字不是史官对具体事件或人物互动的记录和描述,而是史官对一段时期作出的评价与总结。
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身份的人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经常会做出不同的评价。
所以人们在阅读史书的时候,往往更关心的是客观事实,而史官对时局、人物的主观评价通常只是大家用来理解史料的辅助工具。
如果你翻开《旧唐书》细细查阅,就会发现你其实很难找到阿武欺负老公的具体事迹。
阿武明确反对丈夫国事主张的记录,只有一次。
那就是在治守12年,她屡次上书、坚决反对阿治亲征高句丽。
作为一个从没上过战场、发起病来连路都看不清楚的选手,阿治能产生御驾亲征这种天才想法,可能是想展示自己消除边患的决心,可能是为提振士气的作秀,也可能是真的感觉自己就是个隐藏的军事奇才,都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阿武的强烈反对显然不是出于与夫夺权的隐秘心理,而是真的担心自己这个病秧子老公要是上了战场,小命难保。
除了这次明确的反对表态之外,可以从侧面体现二人在工作上存在矛盾拉扯的记录,我依旧只找到一个。
那是在治守朝的最后两年,阿治想重新启用一名能力出众、但因家人犯罪而受牵连开除的前员工(韦机)。
由于这人之前得罪过阿武,很受阿武排挤,所以纵然阿治很欣赏他,但是对他的起复任命最终未能作出。
不仅阿武与老公作对的内容十分难找,而是在整个治守时期与国事相关的记录中,阿武大多数时间都是无声的。
当阿治在工作中遇到难以理解的事情时,转头便跟老婆倾诉感叹。
当阿治往返于洛阳和长安之间,亦或临幸大臣家宅时,阿武总是陪伴身侧。
当知道丈夫想完成先帝未尽的封禅事业时,阿武方才带头上书、请求出行。
所以在史书中,治守时期的阿武待在丈夫身边时,绝大部分时间更像是一个安静隐于珠帘之后的陪伴者、倾听者。
似乎她的声音大多发生于私密的夫妻夜话之间,外人无从得知。
如果仅仅是缺乏具体案例来佐证皇后蛮横夺权,人们还可以推测这是史官为了给皇帝留面子,刻意将阿治被老婆欺负的事迹隐去。
但是问题在于,史书中还大量收录了阿治掌权的事件,形成反证。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为非作歹长达8年,任谁都告不倒,结果就因为跟阿治顶了句嘴,一个月后就被闪电流放的李义府吗?
当时已经是《资治通鉴》所言“天下大权,昔归中宫”之后的治守17年了,可作为阿武党羽的头部人物,李义府不也是说下去就下去了?
而且他滚蛋的过程流畅迅速,完全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甚至连阿武出面为其求情的记录都没有,何来“天子敛衽”、“动为后所制”一说?
如果说当时只是治守中期,皇后一党尚未壮大,那我们大可以将目光移向阿治生命的最后十年。
那是皇帝在朝堂上依旧活跃的十年。
阿武跟他对线的记录没有找到,他跟大臣对线的记录倒有不少。一位家喻户晓的神探大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小跑登上历史舞台。
狄仁杰之于阿治,颇有种魏征之于李二的既视感。
在阿治想干掉误砍亲亲老爸陵寝柏树的将军(权善才)时,法律专业的狄仁杰无视皇帝的怒火和旁人的眼色,直言此人按律只应免职。
后来阿治派员工扩建自己的陵寝,完工后狄仁杰立马参奏扩建工程过于奢华,工头对此应受问责。
而当阿治要去行宫游玩时,因出行路线途径妬女寺,传言华服经过此处之人必生灾祸,于是手下准备另修道路用于皇帝通行。
结果狄仁杰知道后当即下令停工,表示天子出行神仙只有开道的份,不准花修路的冤枉钱。
面对这位似乎是在专门给自己找不痛快的员工,阿治却总是对其叹服妥协。
而这个狄仁杰是忠诚的李唐卫士,所以不存在这是阿武派亲信官员来跟老公找不痛快的隐藏逻辑。
除狄仁杰外,史书中还大量收录了阿治与其他手下的工作交流。
治守29年,阿治能读到员工预备役(太学生魏元忠)密封呈上的边防策略,并且还亲自召见、予以提拔任用。
治守30年,他在外地驻守的十四叔(李元轨)工作表现日益突出,于是阿治开始与其频繁通信,常向其咨询国家大事。
治守31年,在外地打仗的宰相(中书令李敬玄)声称自己生病,一再上书请求回朝。回来后被发现这人根本没病,气的阿治直接将其贬出京城。
由于皇帝在治守后期处理政事的记录实在太多,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无论是国家治理、对外策略、人员升降,都在阿治的掌控之中。
也正是在这最后十年里,还发生了一件能够侧面体现阿治对妻子观感的事件。
治守27年,阿治的风眩病情加重,于是便招来宰相(中书令郝处俊),告知自己打算退位,想让阿武主持国事。
这项创意爆棚的制度设计自然遭到了宰相的强烈反对。
眼看手下哔哔叨叨停不下来,阿治只能表示好好好你们说的有道理,我会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拜托别再念了我头晕。*
这种宁愿让老婆代替自己主政、却绝口不提传位给儿子的操作,绝不是一个常年遭受皇后欺压、心里憋着闷气的皇帝能作出的。
显然是阿武多年来的辅政表现让他感到满意,并且进一步扩大皇后的权力不会让他丧失安全感。
综上所述,阿治给老婆的待遇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阿武也对得起丈夫给自己的尊重,始终在他需要的时候尽心帮着维护家国天下。
所以在存在诸多反证的情况下,仅因为史官笼统的评价,便说阿治后来被老婆架空,我觉得这个结论的事实依据似乎不够坚实。
如果你带着“李治无权”或者“皇帝深受皇后辖制”这类观点去翻看史书,便会发现有大量史料是解释不通、无法理解的。
既然这种评价难以成立,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
史官为什么要在书中歪曲事实呢?难道就因为阿武是女子,所以他们就要尽其所能地去抹黑造谣?
我想这并不仅仅因为阿武是女人。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作为依附男性的次等群体,她们不该是被攻击的对象,而应是被无视的对象。
这就像一个人若是在地上看到一只虫子,他可能会沉默离开,可能会无言踏去,唯独不会上前蹲下、对其辱骂不休。
但现实却是,原本应被当成透明人的后宫却被史官持之以恒地攻讦声讨,只要女人走到前台便要从商末妲己开始往后点名。
他们虽然生活于不同朝代,可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同一个思想内涵: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
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
更不用说全国人民都知道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大臣这种不断拉女人出来背锅的原因,根源其实出在皇帝身上。
由于国家事务实在太多,且绝大多数皇帝又没有为国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需要找人帮着管事。
但是千百年来皇帝在员工手上遇害的情况就没停过,所以大臣群体在皇帝心中的信任常年处于冰点。
为了寻找与自己联系更加紧密、造反可能性更低的帮手,皇帝的目光自然而然地移向身后。
于是有了皇帝的授权,原本属于后勤工种的后宫业务急速扩张,竟然开始跟大臣们抢工作、管起国家大事来了。
这不单单是大臣看不惯女人作主的问题,因为不是女性的太监群体也在史书中享受了类似的特殊关照。
而是“大臣”和“后宫”这两个产生方式完全相斥、身份无法相互转换的群体发生了利益冲突。
他们都是围绕在皇帝身边角逐权力的近水楼台者,同行才是刻骨的深仇。
鉴于史书是皇帝学习前辈经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宋时终于迎来强势期的文官集团,必然要通过这个解释权只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渠道,试图让后世皇帝在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观念印痕:
陛下应该把权力分给大臣,由我们来管理国家,这样您才能坐稳皇位。
并且这个分权的对象只能是我们,你老婆不行,你妈也不行,宦官更不行。他们都是坏人,会害死您的!
这就是为什么《旧唐书》和《新唐书》撰写的主要依据明明是同一份史料,且成书在人物传记部分几乎是复制黏贴的程度,却偏偏会在有关阿武的记录中数出现次基本事实矛盾的原因。
这些宋臣或许是觉得阿武原有的“篡位窃国”、“血洗宗室”和“屠杀大臣”都是男性统治者玩剩下的老把戏,仍不够耸人听闻。
于是还需加些“闷死幼女”、“人彘情敌”和“毒杀亲子”的佐料增色添彩,方能全方位无死角地塑造出阿武“祸国妖女”之形象。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列女传》在两唐书中出现了较大变动。
《旧唐书》收录的贞烈女子31人,在《新唐书》中猛增至50人。
并且该传的顺序也由旧书的人物传记倒数第二,在新书中被调至外戚、宦官、酷吏、奸臣、叛臣列传之前。
这个《列女传》里面的内容,大多是些女子为给父母护陵、丈夫守节、儿子尽责,自行出家、断发、割耳、截鼻、剜目、割乳、绝食、自尽的恐怖故事。
然后中间再加些“丈夫是妻子的天”这类金句烘托气氛,为的就是与阿武这类“坏女人”形成鲜明对比,让后面的皇帝睁大眼睛看清楚,什么样的女人才是“好女人”。
其实从后面的历史来看,很多皇帝对这种思想引导显然是不太买帐的。
因为宋朝皇帝常请太后垂帘,而明朝皇帝则大多宠幸太监。毕竟史官的评价是主观的,而《皇帝击杀排行榜》的数字是冰冷的。
但是他们这番原意于引导皇帝的操作,却成功在后世百姓的心中,以502胶水般的超强粘性,为女人统一贴上“祸水”标签,仿佛国家危亡的祸根总是出在某位女士的身上,也不知这个结果是否能让史官大人们感到满足。
可惜的是,在为阿武编排了不少戏剧性拉满的神奇故事之后,宋臣依旧面临一个难题。
那就是阿武后来确实是夺了李家的江山,但问题是她夺的是自己儿子的江山,这在封建社会浓烈的孝道语境下存在一定行为合理性的解释空间。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史官方才必须将她的皇帝丈夫也打成备受欺压的受害者形象。
如此严重违反伦理纲常之“夫为妻纲”,他们方有底气振聋发聩地喊出“看吧看吧,这就是找女人帮忙的下场!”之警世名言。
于是阿治这个无论是面对世族、贵戚、大臣、还是敌国,只要谁敢给他找不自在,他必要还之以颜色的狠人,却在后世人心中变成了被老婆肆意欺负拿捏的窝囊废。
虽然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感叹,不过阿治若是泉下有知,想来也只会一笑置之。
因为他虽然以饱受病痛折磨的身躯坐着意外获得的皇位,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没受过什么气。最终还以远超父祖的工作时长,在皇帝岗位上自然病逝。
虽说他各方面能力都与李二尚存差距,但是他在位的34年里,国家不仅没有出现大的差错,甚至还顶着超级密集的天灾,以及多场对外战事,实现了国内人口的大幅增长。
更不用说他凭借着弱于前朝的武将人才储备,最终造就李唐的最大版图。
若说这些成果全靠老天保佑+队友带躺,恐怕也不太合适。
毕竟第一责任人这个位子是最容易因为神奇微操而将大局全盘带崩的存在。(剧透预警)
总而言之,无论史官如何评说,在这具日渐衰弱的躯体当中,始终住着一个强健的灵魂。
*出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意在反讽。
*《旧唐书》:
(上元)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
处俊对曰:……(很长,内容就是表达强烈反对。)
帝曰:“是。”遂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9章 传言(二)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