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7、抗倭第一人 ...

  •   虽然苏定方无缘参加大唐与高句丽的最终决战,但是他已经为阿治完成了改变赛制的先决条件——
      攻克百济。

      只要拿下这个位于半岛左下角的国家,那么远征东北的唐军要是到了深秋还打不下高句丽,他们就可以退回紧挨高句丽的、气候更加温暖的百济国驻扎修整。
      这样百济便成为高速路休息服务区一样的中转站,让唐军不用再沿着“高句丽—辽宁—河北—河南”这条超长战线来回折腾,省钱又省粮。

      所以当百济被苏定方拿下后,阿治便在当地设置州府,留下将军安抚经营。结果苏定方回来后不过数月,半岛便传来消息:
      有百济将军(福信)联合僧人(道琛)占据百济北部城池(周留城)企图复国,正在带兵包围唐朝守将。

      眼看又要派人东出平叛,阿治再次在心里开始点名,沉吟片刻后交代道:

      “叫刘仁轨过去吧。”

      =====

      刘仁轨,河南开封人。

      与苏定方一样,刘仁轨同样是一位在唐朝开国之初就加入的老员工。
      早在武德初年,他便因文采受到高层(管国公任瓌)赏识,自此开启在唐朝的职业生涯。

      他以九品的基层公务员(息州参军)为起点,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爬至六品的一县长官(新安令)。

      在基层工作的日子里,他借着贞观时期的广阔言路,常向李二上书谏言,因言之有物而被调入中央,当起了皇帝身边的陪侍近臣(给事中)。

      从地方提拔到中央犹如鲤鱼跃龙门,刘仁轨的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就在他继续埋头苦熬资历的时候,时间进入治守朝,他也遇到了人生路上的天魔星,李义府。

      性格刚正的刘仁轨遇上为非作歹的李义府,二人的矛盾可想而知。
      于是在李宰相的排挤之下,刘仁轨最终被赶去渤海边当地方市长(青州刺史)。

      离开中央意味着他这辈子的仕途大概率是到顶了。毕竟有那么多人时刻围在皇帝身边巴结讨好,以后升迁哪里还轮得着他这个离得老远的犟老头呢。

      可是在毁掉同事的上升空间后,李义府仍不满意。
      于是在不适宜海运的时节,李义府强令刘仁轨运粮出海,果然导致船翻人死。因为此次工作失误,刘仁轨被撤职除名,只能以平民身份随军效力。

      然而在一脚踹翻同事的饭碗后,李义府依旧不满意。
      于是李义府又找上一位同为公司高层的将军(刘仁愿,与刘仁轨没有血缘关系),要求其找机会杀了刘仁轨。还好那位将军于心不忍,刘仁轨这才活了下来。

      常言道“人生莫受老来贫”,可刘仁轨却在晚年沉入谷底,四十年的辛苦耕耘顷刻间化为泡影。

      想当初他对李二这个神武皇帝都能直谏利弊,怎料如今却被李义府这种靠着抱老板娘大腿上位的废物一撸到底。

      多么荒唐的世道啊。
      这句感叹时刻萦绕在刘仁轨的心头。他自此一蹶不振,最后在风烛残年中郁郁而终……

      ……才怪呢。

      刘仁轨根本就没把领导的职场霸凌当回事。

      虽然被李义府那个衰人陷害得连个基层公务员的编制都没了,但是在军队免费干活的日子里,刘仁轨该吃吃、该喝喝,遇事不往心里搁。

      于是当负责传送皇帝起复任命的使者到达军营时,见到的是一个因为军旅生活而练就强健体魄的壮老头儿。

      听完使者宣布自己将接管百济故土的任命,刘仁轨当场便声若洪钟地磕头谢恩,起身后对着身边的人爽朗大笑道:
      “哈哈哈!老子又要发达啦!”

      于是百济的这场复国运动,让刘仁轨N字型的人生走向,终于在60岁的春末顺利滑过最后一个弯。

      带着从谷底翻身起飞的激昂亢奋,刘仁轨火速带兵进入百济,顺利为受困的唐军解除包围。
      在打通驻扎地与新罗的粮道之后,刘仁轨便马不停蹄地率领水军和粮船往百济复国军的大本营(周留城)开赴。

      当时正是秋高气爽的九月之初,刘仁轨登上船头,悠然欣赏着丘陵密布的半岛风光。

      只见两岸连绵不绝的矮山起伏不定,而他带领的船队犹如闪转腾挪的灵蛇,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中全速前行。
      随着前方水面颜色渐深,一个转弯之后,视线豁然开朗。船队终于驶出内陆、来到白江的入海口,开阔宏伟的黄海猝然横陈眼前。

      和煦的海风微微撩拨着刘仁轨的鬓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海浪声舒缓着听者的心弦。向远处无限延伸的海平面一眼看不到尽头,让先前在山丘夹缝间行进的逼仄感瞬间烟消云散。

      唯一让人感到不快的,只剩下前方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日本战船,阻挡去路。

      “你给我等等……日本战船?
      我们不是在打百济吗,哪来的日本人?”

      由于日本与百济的关系很好,因此他们这次是来出兵阻截唐军、援助百济复国的。
      而日本之所以会跟百济搞好关系,是因为他们真的很想登上大陆。

      当人们提起日本时,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是仅以1亿人口便能向世界GDP第一之宝座发起挑战的发达国家,还是高端制造和文化输出的超级强者,亦或是曾经能买下整个美国的东京地价?

      日本近代的成就固然耀眼非常,但那都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了。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回古代,汉唐时期的日本在中国史官朴素的语言描述之下,是这样一个国家:

      那是一座石头会喷火的岛屿。(活火山)
      岛上山地多、平地少;林木多、农田少;河海多、陆地少。

      因为没有牛马,所以岛上的人耕地靠手、移动靠走,而且还是光脚走。
      平民百姓不仅大多没有鞋穿,甚至连缝纫技术都约等于无,身上的衣服就是在一片方布中间挖个洞套头。

      由此可见,日本当时的文明程度别说要跟中原比了,甚至落后于朝鲜半岛。
      所以日本需要派人来中原朝贡,然后趁机求取书籍、采买物品。

      可是在航海技术有限的汉唐时期,直接走海路过来是相当危险的。
      于是他们需要先登上距离近、风浪小的朝鲜半岛,然后借道北上,再西渡辽河,如此方能进入中原。

      鉴于这条路线太过漫长,并且很容易被途径国家拦截,所以日本常年跟百济联络紧密,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在半岛占据一席之地。

      正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当百济王室被苏定方全部打包去长安之后,两位百济旧臣便登上日本岛,请求迎回他们早年到岛上当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夺回家园。

      眼看大唐即将对高句丽发起总攻,新罗站队大唐,百济准备复国,简直就是半岛大乱、形势大好,日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乱中取利的机会。

      所以对于百济旧臣的请求,日本不仅爽快答应,还另有大礼相赠。
      当时的日本天皇,宝皇女,当即表示自己将御驾亲征、带兵支援百济复国。

      “你再等等……宝皇女?你别告诉我这个天皇也是个女的啊?”

      没错,这个天皇确实也是女人。

      说来也巧,在公元7世纪这百年时间里,东亚三国先后进入女皇(王)时代。

      在世纪之初,因为前任新罗王没有儿子,于是王女金善德接手国家。
      她于强敌环绕中继承王位,经历了国家被两个邻居联手进攻的危急战火,随后又借李二神威背刺高句丽,最后在半岛依旧紧张的氛围中猝然离世。

      由于善德女王没有后代,于是她的堂妹,金真德被推举为新王。
      真德女王延续了前任女王跪舔唐朝的国策,不过在位仅5年便英年早逝。由于她同样没有后代,新罗国的王位方由王族男子继承。

      虽然新罗国的女王时代在此中断,但是日本的女天皇时代却在金真德死后的第3年重启。

      之所以称为“重启”,是因为这位准备亲征的女士并非日本首位女天皇,甚至这都不是她本人第一次当天皇。

      宝皇女本是皇后,但是在丈夫去世后,强势的地方世族(苏我氏)为了更好地控制国家,于是便将女人推上皇位。
      后来这个推她上位的世族又被皇子灭门,所以宝皇女便提出退休,让位给了自己的同母弟弟。

      如果你奇怪天皇之位为何能传给外戚,那是因为她弟不是外戚。

      宝皇女父亲的爷爷是天皇(敏达),母亲的爷爷也是天皇(钦明)。
      而宝皇女之前的那任天皇除了是她的丈夫之外,同时还是她的亲叔叔。(是的你没看错。日本皇室老传统了,还有天皇娶自己同父异母亲妹妹的。)

      所以宝皇女和她弟弟都是皇族。只是这个弟弟上岗11年后病逝,宝皇女只能返聘上岗,以61岁的高龄重新接管国家。

      就在宝皇女的第二任期上,百济上门求救,她决定御驾亲征。
      她在正月从首都出发,先后停宿于5座行宫,跟观光旅游似的走了7个月都没出岛,然后突然病逝。

      在宝皇女去世后,时间又过去29年,中原的女帝终于踩着世纪末的尾巴,横空出世。
      不过那都是后面的故事了,让我们先说回日本。

      决定北征的宝皇女死后,她的儿子天智即位。天智上台所以要处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
      这仗还打不打。

      自己那么大一个天皇老妈早不走、晚不走,偏偏在亲征的路上去世。
      别说是历来信奉鬼神之说的日本人了,就是相对理性的中原人,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掂量掂量,想想这是不是不宜出兵的征兆。

      所以为了探寻上天的旨意,天智找上神棍(释道显)占卜。谁知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卦象结果显示:

      【北国之人将附南国。
      等到高句丽被攻破,辽东就是日本的了。】

      这个结果如同一记重击砸身,让他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

      要说继续出兵吧,可招惹中原实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高句丽长达几十年的被锤遭遇就是个血淋淋的教训。
      他们当年不过是抢了些大隋在东北的地盘,就被隋炀帝连续亲征三次。还好根据仙师的占卜,我们日本想来应是有所不同。

      但是吧,如今中原都改朝换代了,可那李家人非但不感谢高句丽为拖垮大隋做出的巨大贡献,反而更像是继承了前者的遗志,记仇得难以理喻。不过我国这次出征乃大吉之卦。

      可按说李二那样武功盖世的皇帝心中不服也就算了,结果唐朝现在上来个病秧子,还是要跟高句丽死磕,简直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架势。但是……“盖高句丽破,而属日本乎”……

      高句丽……辽东……
      广袤平坦的辽东……水土丰沃的辽东……临接中原的辽东……

      那仅有两个字的地名不断在天智的脑中分裂繁殖,逐渐填满了他的思绪。
      他的注意力不可控制地从利弊分析上偏离,转而开始在脑中丈量那片让人魂牵梦萦的大陆。

      我是把首都建在鸭绿江边好呢,还是干脆一次到位,直接设在辽水东岸?
      等我在辽东站稳脚跟后,就可以向西发展了。
      长江以北……要是能占领长江以北,那我就是立刻去死也再无遗憾了啊!
      ……不对,怎能这般没志气呢?在我有生之年,大日本一定能做征服中原大陆!

      天智的目光陷入空洞的虚幻,他在庭院中枯坐至日头落下、烛光燃起。
      似乎眼前那鹅黄明月上的阴影都变成了中原的形状,天智猛地一拍大腿,当即做出了与其名号气质相符的明智选择:

      塔他开,直接□□!卦象说了我这次能赢!

      带着暴增的信心,天智再次增派兵力,令6名将军率领2万7千人奔赴半岛战场。

      带着天皇的荣耀和必胜的信心,日本万军齐发、百道俱前,声势如云会雷动、风暴过境!
      遮天蔽日的战船向西驶出朝鲜海峡,然后一路北上,正撞上从白江驶出的170艘大唐战舰!
      看着数量远少于己方的唐军,日本海军群情激昂,如巨浪拍岸般向白江口发起冲锋!

      然后400艘日本战船当场葬身火海。

      日本水军根本就碰不到机动性惊人的唐舰。
      他们就像是被鲨鱼圈环绕包围的落海者,别说反击了,他们连撤退的能力都没有。*

      在遭受几波火箭洗礼之后,大量日本士兵带着灼烧的痛苦跳船入海,然后在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的炼狱景象中迎接死亡。

      这场海战的过程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叫作“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唐舰只有170艘,结果日本却被打沉400艘战船,对方就算光用撞的也不能是这个结果啊?史官是不是为了夸耀唐朝威武,所以数据作假了啊?”

      会有这种疑惑的朋友,想来是不太了解日本当时具体落后到何种程度。

      你可能想象不到,就在李二亲征高句丽的那年,日本还是个奴隶制国家。
      也就是说,在打这场海战的时候,日本开启封建制改革刚满18个年头。

      两国的科技树和生产力都不在一个档次,怎么打?

      日本在开打之前可能想象不到,自己这个正在进行汉化(大化改新)、刚刚迈入封建体制门槛的国家,在对上封建成熟体的大唐时,实力竟会悬殊至毫无还手之力。

      这就像当时的唐人可能也想象不到,在一千两百多年之后,梦想着脱亚入欧、已经完成资本主义改革(明治维新)的日本,在对上封建究极体的大清时,竟能把对方曾获评“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干到全军覆没一样。

      但不管后来如何,总之在唐初,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海上交锋最终以日本惨败而告终。
      日方幸存的几位将军当即带着残军火速返航,接着便是日本原已启动的全面汉化正式进入加速期。

      现在人们说起唐时的日本,总是大谈他们的遣唐使人数如何众多、渡海入唐如何艰难、求教之心如何谦卑。
      却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在这些低伏作小开始之前,日本也曾出兵大陆、向他们未来的跪舔对象发起挑战。

      所以没有碰过就直接认怂这种事,在日本人身上是不存在的。
      古有白江口之战,今有珍珠港偷袭。时间已经过去千年,但是他们其实一直没有变过。

      不过就像日本如今对美国的全面臣服一样,唐初的日本在认清自己与中原的巨大差距之后,终于在岛上消停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

      【日本】:Good Game.
      玩家【日本】离开东亚战场。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7章 抗倭第一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