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看见 ...
看《失明症漫记》时朋友问我看过《看见》没有,我说没有,但隐约感觉这两本书可能有相似之处,于是在看《失明症漫记》的同时看了一点。
《看见》是柴静在央视十年的自传随笔,柴静近几年消失在公众视野,在这里不想过多评价她的为人和选择,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做不到全面去了解某个人时,能做到不跟风已算善良。
起码在《看见》这本书里,柴静是个好记者。
书不长,但每一个采访都很好看,非典,虐猫,支教十年的德国人卢安克,曾经污染严重的山西,都让人震撼。
全写讲不完,摘几章印象深刻的吧。
*
——沉默在尖叫
讲的是家暴。
接受采访的女性长期遭受丈夫的家暴,杀夫后,无一例外被判了重刑。
她们中有的被酒瓶扎伤眼睛,有的十五岁嫁给对方,被打了八年,有的因为生的是女儿,对方要她亲手杀了刚出生女儿,有的甚至姐妹都被侵犯过,她们隐忍着,隐忍着,没有一个求助的地方,好像嫁给了一个人,所有的不公平和罪恶都可以用“都是一家人”来粉饰。
家暴一直到现在都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关于家暴的新闻也时不时能看到,每次这种新闻下,都能看到类似“说不定女的也有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荒谬言论。
对对对,女性也有问题,女性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该嫁给某些看上去像人的畜生。
前阵子因为某个采访,把上野千鹤子又一次推入大众视野,其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所谓一般般的普通婚姻,往往是女性在忍气吞声。”
抖音,小红书,微博,都能看到女性诉说委屈的帖子,她们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在忍,评论区也有不少劝离的,但她们中大部分人不会离婚,她们还会接着忍,留看客在一旁跳脚。
很不理解吧。
其实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柴静在这章里描述过这些遭受家暴的女人,生于七十年代,没有文化,没受过教育,找不到工作,被固化在农村里,她们除了嫁人没有别的选择。
而那些在网上诉说委屈的女性,大部分也不外乎是普通人,她们可能也并未接受什么高等教育,即使真读了几年书,也不足以支撑她们带着孩子独自生活,我们这些看客别企图骂醒她们,她们发出这些帖子只是想要安慰和认同感,仅此而已。
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这么一想,也许就没这么气了。
她们也有不能开口的难处。
但如果是家暴,还是希望每个人都发声。
我第一次真实见过家暴是在高中,某次晚自习回家,放学路上远远听到一阵接一阵的凄惨声,等走近,是一家米粉店的老板,他用塑料椅不停打蜷缩在地上的人,店门口围了不少人,没一个人上前,我匆匆看了一眼,害怕得逃走了。
这么多年,女人蜷缩在地上抱头尖叫的样子我都没忘。
也许我能做点什么,可我什么都没做。
这章最后,柴静写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她说: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这章写的是很早之前一个轰动全国的案子,那时候我跟着爸爸在新闻联播上看过。
药家鑫杀人事件。
药家鑫开车撞伤了人,他没有送对方去医院,而是补了对方六刀,致使对方死亡。
当初律师主张药家鑫系“激情杀人”,请求法律重新量刑,他的同学也写了请愿书,请求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最终维持原判,2011年6月7号,药家鑫执行死刑。
柴静的采访是在药家鑫死后。
她分别采访了受害人家属和药家鑫家属。
受害人名叫张妙,26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张妙死后,一家人愁云惨淡,柴静去采访的时候,张妙妈妈坐在房里哭喊,他们沉默着,笼罩在这份悲伤里。
同样悲伤的,还有药家鑫的父母。
看完对药家鑫父母的采访,我偏颇认为,药家鑫的悲剧很大程度和原生家庭有关。
父母太严厉,动不动对他打击打骂,造成他性格缺陷,遇到什么事,不敢求助父母,只能自己承担解决。
小时候药家鑫被同学欺负,不敢说,长大一点,到了叛逆期,上网,逃学,打游戏,他父亲就把他关在没有窗的地下室整整一个月,吃住都在里面,经济原因,不想让孩子继续学音乐,又抹不开面子,背地里去找钢琴老师,要钢琴老师多打击自己儿子。
药家鑫不知道钢琴老师打击自己是父亲授意的,心里沮丧,可即使如此,他还是考了专业第一。
在采访中,药家鑫父亲多次强调自己没有错,说他是为了孩子好。
打击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吗?
我想起曾经和朋友聊天,说到过父母教育的问题,她跟我讲了一件关于自己的事。
我朋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拿第一是常事,有次第一被别人拿了,而那个拿第一的人我朋友考试的时候看到他和别人对答案了,她很慌,因为知道没拿第一会被父母骂,于是她回家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大意是说要不是这次考试考第一的同学使了小手段,以自己的实力肯定能拿第一。我朋友以为会得到理解,结果父母看了信反倒把她骂了一顿,说考不过别人就考不过,还在这说别人侥幸。
她说我当时觉得我受到了莫大侮辱。
我隔着屏幕看到这些文字都觉得很窒息。
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的初心是好的,只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为什么不尝试倾听孩子的心声?
药家鑫临死前想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说了好几次,遭到他父亲的极力反对,他父亲说:
“我对药家鑫说:‘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器官,再有什么事,我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我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好,我听你的。”
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听他爸的话。
如果药家鑫生在一个有爱有鼓励的家庭,他会有很长很好的一生吧。
他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这章不是采访,是柴静讲述她,老范,老郝三人的友情故事。
她们并肩作战这几年,吵过闹过和好过,笔触淡淡,说的也都是一些生活小事,可这样的小事非常打动人,我看到三分之一开始哭,一直哭到最后。
柴静给老范送了一对蓝宝石耳环,老范在地铁上被人扯了一下,耳垂被扯了个豁口,耳环也掉了,两天后柴静见到她,本想查看她伤情,却看到耳环已经在还没愈合的耳朵上挂着了。
老范会在两人吵架时,冒着大雨跑出去,被柴静一条短信哄回来后,抱着她大哭,红着眼对柴静说“因为我在意你。”
编片子到半夜,老赫给柴静送煮好的皮皮虾,两人没带手机在路上错过,就这么在路上一边茫然一边往回走,结果一抬头遇上,两人都笑了。
得知老郝谈恋爱的那天,柴静在车上哭,同事见她这样调侃道:“哟,柴记者,这些年还没见你哭过呢。”
“你管呢。”
柴静在书里写道:
六年里,我俩多少次走过破落的街道,在小店里试衣服,一起对着镜子发愁,挨个捏沿路小胖子们的脸,他们冲我们一笑,我们都快哭了。现在她终于要幸福了。
后来柴静离开新闻调查,不再和曾经的伙伴并肩。
这章最后,柴静想起六年前,他们有次出差,在出租车上柴静哼唱起郑智化的《蕾丝花边》,刚起头第一句,就有人接唱,连郑智化是谁都不知道的老范说:“你老唱,我们就去网上找来学啦。”
柴静不信,于是车里的人一起合唱起来,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我不再与世界争辩
如果离去的时刻钟声响起
让我回头看看你的笑脸”
他们唱完,傻乎乎笑了。
朋友真是个美好的存在。
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听他爸的话。——摘自原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看见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