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前言 ...
-
第一次读红楼,不知是小学几年级,我姐送了我一本儿童读物版的《红楼梦》。我姐也没看过,只知道是四大名著之一,便四本一起买来给我。现在想来那个年纪读红楼会不会有些太早。
我那个时候其实还不太懂红楼的含义,只知道这是四大名著,只知道里面有贾宝玉林黛玉,好像是一对恋人,我比较早熟,已经从台湾偶像剧中对爱情有了零星的启蒙。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武侠片,古装剧,家中无人便自己披着床单装扮成古代人。现在想来,这都是因为我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那本儿童读物的红楼,薄薄的一小本,只是用现代语言翻译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章节,如:黛玉入贾府,贾妃省亲等,看完也就记得了几个人物,但这也算是我对红楼的初始了。
真正地触及红楼世界,还是到了初中,我爸送了我两套书,两套原著足本,青少年珍藏版的古代小说。一套是《红楼梦》,一套是《三国演义》。那套三国演义,至今我都没有看完。
这一次,翻开那套原著足本的《红楼梦》,才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打开了红楼这个世界的大门。也是那次过后,让我找到了我最爱的读物,让我此后多年对红楼都魂牵梦萦,念念不忘。“最”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的找到却很难,我很庆幸我在年少时就已经寻到了。
那个年纪感觉自己能够读到《红楼梦》,并且能坚持读完(还远远谈不上读懂),就好像是一件很值得自傲的事情了。还很傻很幼稚地在班级中,给各个同学推荐宣传红楼的好,大谈《红楼梦》是如何如何得好看,如何如何得精彩,现在看来真的是……也不知在得意个什么鬼,自不量力地想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是用得着我去宣传推销的吗?
最搞笑的是,那时自己也并没有通读过红楼梦,对一些晦涩语言呢,其实都不太了解。只粗粗的看了一遍,对其中的情节都记得大概,但是其中深意,却说不上懂得。
那时每天抱着红楼梦,粗看情节,其实对于初中的我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当时身边普遍流行的,迷恋的都是言情小说之类,比如郭敬明的最小说呀,言情杂志《花火》之类的,我好像也买的挺多的……但就是在这些众多言情小说的包围之下,我还是爱上了《红楼梦》。
我干过一件傻事,现在想来真的悔得捶胸顿足,羞得无地自容!
有天课后拿着一本红楼梦向语文老师请教。
“老师,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啊?”
如今我想起问的是什么词时,“扒灰”,我真的是……放现在应该算的上是社会性死亡了吧。
到后面,了解到“扒灰”,指的是通奸时,我才意识到这本小说并不是我以为的,简简单单的古代爱情小说。它所包含所表达的内容,是我那个年纪,不只是,便是我如今的年纪,也不敢放大话说真正懂得的。
那时读红楼,读的只是一个热闹,喜欢的大多也是其中热闹场景和片段,比如:林黛玉入贾府、宝钗入贾府、宝玉黛玉梨香院探宝钗,再有元妃省亲、刘姥姥入大观园,包括后面的宝琴岫烟来贾府探亲、宝玉生日等等,都是我印象中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对红楼中最怀念的地方。
到了后面年纪大些,才知晓红楼里不仅仅是热闹,也有寂寥。不仅仅有繁花似锦,更有着颓垣败壁。
最爱黛玉,喜欢她的小性子。正如叛逆期的我,带着小作,十三四岁如黛玉一个年纪。她说话、为人处事远没有那么周到,不如宝钗圆滑,所以才会略显刻薄。但我觉得,那才是那个年纪的女孩子,独有的一些小脾气。那是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中,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只能用语言和别扭的小性子保护好自己的方式。
在大观园里,也多的是满怀愁绪。其实我小时并不喜欢葬花吟的那一段。觉得太过悲凉,那个时候的我,还不懂黛玉的委屈,那段愁绪无法感同身受。
有一种孤独,是别人的热闹你无法融入。林黛玉远离人群葬花,享受独处,倾诉自己内心的感情,才是一种真实的宣泄吧。
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觉得人总有分离的时候,还不如不聚。宝玉却是那最喜聚不喜散的,做事只想着欢喜那一刻。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儿,却也是前生就在三生石旁注定了的。
高一有一堂语文课,课文内容正是红楼中林黛玉入贾府那段,“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那时班上唯一一个通篇看过红楼梦的人,可能也就只有我了。
当时的那种心情,最爱的小说在课堂当作课本讲出来,我已经记不大起来了,或许是带着兴奋上完的那堂课吧。
曹公的文学造诣之高,就不得不佩服了。从前觉得,每个诗词大家都是有着他独有风格,凡写出来的诗词都是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
但是曹公在红楼里,为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宝玉,每个人所做的词都是符合他们的人物性格,我一直难以置信。
或许真如曹公所言:“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或许这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他之上的女儿家,让他念念不忘方才写下一本《石头记》,敷演出这样一段故事来,使其闺阁昭传,世人皆知。
近日,我想着重读一遍红楼梦。希望能把它通读下来,把往日里我没有注意到的,那些我曾经只觉晦涩难懂地方,都细细读下,了解其中真意,想来也许会是一种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