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特评《共和之路》 ...
-
特评《共和之路》
出评人:客栈掌灯离
本文无论是整体的框架构思,主角的性格特征,还是行文之中的描述手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只是可惜作者文笔上尚有欠缺,情节展开的漏洞断层严重,加之叙述上的重心不对,使得全文有骨无肉。通读之余平淡无奇、人物情节崩坏,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本就题材过冷的低起点下,变成了彻底的冷文。
一个新颖的故事框架和那一腔共和热血,最终却破碎成一堆碎骨和狗血,硬生生的将豪情壮志扭转成儿戏一般的过家家。对历史以及背景资料的考究不全,以及情节逻辑上的纰漏让笔者不禁怀疑,这一切仅是南柯一梦,那些不和逻辑的一切都是梦中才有的奇遇,因此自然作者也不需加以解释,于是失望之余免不得叹息。
在与作者做过适当的沟通之后,笔者将从以下方面仔细说说行文中的缺点。
情节安排上:骷髅横行,遍地雷区
故事从两个个性少女的穿越自述开始,灵魂穿越进宫伴君的叶菱,以及全身穿越获得未来武器试图改变历史的宇文,沿两条主线相互映衬共同展现出故事主题。整体框架上以宇文的共和变革为主线,辅以叶菱感情线相互贯通连接。从一开始的文人请愿、农民起义这种直接的暴力革命,到英国式委婉的君主立宪的尝试,以叶菱做引,将情节从乡野之间转入宫廷之中,完成整个故事的主线剧情。整体构架上的新颖之处,也是吸引客栈众人最初决定出评时的重要亮点,但是品读下来却发现只有一个空架子,只剩下残缺的脊梁,忽略了血肉的塑造,空洞无物。
先说主题构思,在康熙时代实现共和,如同作者所说,无论何种方式在当时的背景局限条件下都是不可行的,所以在各种尝试之后,宇文失败了。共和的尝试、过程甚至结局笔者皆是认同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一切假想都是可行的。而重点在于,如何让它变成可行而不会崩坏的故事,让读者认为,在主角死后穿回现代后多出的这份记忆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南柯一梦,这就要从情节的拓展上来分析了。
举例说明,五阿哥这个形象从一开始与叶菱的“手帕相遇”到后面的举荐宇文找叶菱商量,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个高高在上的王孙贵族如何能坦然接受小小宫女的顶撞?甚至之后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并且将重要的理应是“男人之间的事情”告知叶菱并且询问意见?在当时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人物所处的背景条件下,这些都不是能简单成立的,即使是一个“爱”字也不可能简单解释齐全(更何况这爱还是来得奇怪,分外狗血)。可以接受顶撞不予惩罚拂袖而去,但是作者描写成听完解释后便以手帕相送就显得过于圣母了;也可以在行文中说五阿哥自认初次相遇时的误会是他不对而表现出歉意,但是对于一个女子,特别是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女子道歉就言之过重;至于询问叶菱意见这点,作者解释为“我猜到胤祺是愿意和我讨论一下这些事情的,他认为我和其他宫女不同。”如果在行文中详细写出叶菱的独特之处也许还有可能,但是只是偶尔的坦然几句“为何女子不如男”就能让一个天子骄子折服并且爱恋么?笔者在那些冲口而出的“女子如何”中只看见了一个崩坏了的人物,在宫中步步小心谨慎的叶菱怎么会如此地冲动数次?
另,引用原文,在出征决定成立特战学堂之时,“从这一点看来,他终究没有将特战学堂当作一个完全的军事单位,才会将物资调度这样重要的事情交给我这样一个宫女。”一个已经受到皇帝宠幸的女子,即使没有封予任何称号,作为负责“传旨代奏”和“物资调度”的宫女自由进出宫内外,与其他男子接触,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君王的眼里,都是不可能的。同时,在最后斩首白桐连诛的时候,作为作为白桐的妹妹却仍然放任自由,甚至在斩首宇文后封为“常在”,即使是认为只是一个弱女子不构成威胁,可是哪个帝王不是斩草要除根的?我理解为,作者为了遵从历史史诗,康熙的妃子情况都是有详细记载的,所以才不予册封。可是,考虑到一却没有顾虑到二,以至于这些细节上的崩坏一点点的串接起来,导致了开始所言的全文漏洞断层严重。
综上所言,笔者认为作者情节安排上的不足是最大的败笔,这些理应支撑全文构架的血肉刻画上的不足以及偏差,导致全文遍地惊雷,彻底冷冻。
行文掌握上:四肢畸形,头重脚轻
如果说作者情节安排上的纰漏是血瘤,那么作者行文掌握上的不足之处无疑是一把尖刀,横扫之处所向披靡,将本就恶化的病情整成华佗在世也无力回天的绝症。该放血治疗的地方血管堵塞,而理应保护的良性系统中却被划分得四分五裂,叙述重心的偏差与必要情节的详略不当导致全文有用信息大减,而理应拓展的情节却几笔带过,对全文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里笔者就从几个配角人物着手简单分析一下。
一说农民起义时对宇文产生爱慕之情的小翠。农民起义的部分是宇文对于共和的第一次尝试,历史的局限性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这理当是全文第一个小高潮的部分却仅是由回忆的方式简单的提及出来,相比于之前如何在穿越后稳定下来以及入宫前的波折这些前期铺垫而言,几乎可以直接忽略不计。而这些有限的文笔之中,又重点塑造了一个千方百计想攀上所谓“高枝”宇文,不惜自破手臂伪造落红的村姑小翠,后文中又突然提及,成为了白桐的妻妾,最终在白桐革命失败后的执刑之时捧旗而至以死殉葬。如果说在本就笔墨不多农民起义部分强化小翠的出场是为了后文的重要情节的话,那么后续中似乎又略显描述过少,突然而至的性情转变让读者不能接受。试问,这样一个“一心想要荣华富贵,或者得道升仙的乌合之众”中的代表人物又如何转变成为夫君的共和事业献出生命的女子?在白桐革命失败后为何没有受到连诛还能将叛军的旗帜带至刑场?如何用适当的施展笔墨在适宜的地方展开故事情节,使得剧情详略得当、顺其自然,不至于产生逻辑混乱或者人物走形这点,也需要作者多加留意。
二说叶菱在白家的各位亲戚婢女。作者在文章开头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叶菱穿越后的家庭,却实在均为废棋。叶菱入宫是以他人名义卖入做宫女而不是八旗子弟选秀入宫,家族人物描绘众多后文出现的也仅兄长白桐一人,宇文的得力助手以及暗恋者秋棠则是前后不搭、蛇头蛇尾虎身。为何描写了那么多家庭优势却最终一招也没有用上?为何描写如此多的家庭争执最后却没有交代仅说了一句顶替入宫?为何倍受宠爱的嫡系小姐失踪后就不再追查?为何为了保护小姐不惜一切手段的婢女秋棠最后只是变成了一个暗恋宇文的员工?前文花费了大笔墨来铺垫,后文却走了别路,于是这之前的铺垫就成了碍眼的累赘,喧宾夺主了。
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角色,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小剧情,具体想要体现什么主题,如何将人物性格刻画准确,情节的发展如何自然贯通,思想的变化如何展现等等。配角并非只是一时冲动就随手写了出来,而所叙述的故事分支前言需搭后意,这也是故事情节是否有血有肉的评判标准。同时,在逻辑顺畅的前提下,每一个人物和情节必须服务于一个中心,将笔墨着重于需要重点展现的地方,而不是配角甲乙丙丁呼啸而过,似乎重之又重,其实删去或者以他人替代依旧不影响行文。
纵观全文,笔者难免会产生头重脚轻之感,开篇大量的白家情景其实和主题、后文都一点关联也没有,直至后文的共和相关重点类容却往往一笔带过,即使是展开情节的重点部分也常常出现着力点不对的情况,让本来期待此类题材的读者最终还是遗憾而出了。这些混乱的表述和逻辑,使得全文通读下来除却总体大纲走势之外,仅剩一堆断线缠绕在一起,将读者的欣赏重心搅成一团,文不达意。
主角塑造上:平淡无奇,似是而非
除去以上情节问题,作者人物个性的不饱满也是全文的一大硬伤。如何评定一个人物的成功首要的一点是,是否能让读者印象鲜明,而纵观全文对于人物笔者只能回想起一句话,宇文是个胸怀大志力图以个人之力尝试改造国家体制的热血青年。除此之外的人物个性,无。特别是叶菱更是被宇文抢去了风头,完全失去了主角的气场,沦为一个专做润滑油或者联系纽带之类的附属物。
作者以第一人称日记体行文,大量的心理描写贯穿全文,理应让人物个性饱满起来。可是行文中却几乎都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说,虽然对主角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但是回想起来却毫无特色和亮点。除了“我想”这种模式之外,表情、动作、五感之类的描述也是为人物增色的重要手段。
再说感情,两位主角都经历了不同的感情之路,叶菱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与牺牲,而宇文则是百合向的烂桃花,撇开人见人爱这种狗血剧情(幸好只有2个阿哥偷偷爱恋了皇上的枕边人叶菱),却都没有发展出最后的结局,贯穿全文却浅尝辄止的爱情在为主题做出微小的服务之后,却更多的扰乱了读者的注意重心,分散了读者对于主旨的注意力,最终让全文看起来分不清方向。
总体说来,本文除了框架新颖之外,无论是人物的塑造、细节的把握、情节的进展,还是行文张力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资料准备上的不充分,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不真实。如果作者想要更好的修改此文,将有一段漫长的路需要走。笔者建议作者在更加细致的查阅各种史实资料之后,重新整理大纲,不妨推翻重写。期待有更大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针对全文把握上的一些见解,另外细节部分将由客栈其他人员针对性的出评,不足之处欢迎作者指出,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