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那些记忆中的忧伤 ...

  •   几十年了,哭也哭过,笑也笑过。也曾青春年少,偷鸡摸狗,激扬文字;也曾书生意气,奋笔疾书,酒后无德。荒唐的、可笑的都成了过去进行时。随着人的长大,成熟,乃至沧桑,一些该忘记的都忘记了,一些忘不掉的,却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在酒后,在梦里,深刻地进入人的记忆,让人落泪,让人清醒。
      记忆中最深刻的,好像就是贫穷。贫穷,这两个字不知沉沦了多少人,可是也不知造就了多少英雄。我不是英雄,只是侥幸没被它打败而已。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农村,你不知道有多穷。就像现在的农村,你不知道有多穷一样。

      那是在我五六岁时候的样子吧,好像是过六月六节。在农村,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吃炒面,可是我不知道,因为太小了。平时忙碌的母亲竟牵着我的手去串门,去隔壁的二奶奶家。啦完呱出来,二奶奶突然叫住母亲,一边向我手里塞一个面团,一边说:“给孩子吃,给孩子吃。”我接过面团就向嘴里塞,第一次吃这种东西,觉得特别的香。几年后,我们自己家里粮食多了,到六月六也能自己炒面了,我才知道,原来这一天要吃这个东西。二奶奶的炒面,于是就钻进了我的骨头里,再也忘不掉。

      一把炒面,让我记忆了许多年。同样忘不了的,还有哥哥的劈柴。

      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个,总是跟在奶奶身边。奶奶总是微笑着,不紧不慢的做饭,烧水,等我们放学回来,伺候我们吃饱又去上学,如此天天往复。直到我们姐弟三个姐姐辍学,哥哥上完初中,我考上中专。那时奶奶已经很老了,还在院子里不停地洗洗刷刷。那年冬天特别的冷,父母辛苦了一年,也没有攒下多少钱,于是买的煤就很少,不够烧的。有一天,奶奶突然告诉哥哥,院子里的木柴也可以在煤炉里烧。一整个上午,哥哥用农村刨地的大镢奋力地把每一根木柴劈开,劈了一堆,我则兴高采烈的守在煤炉边上,一边不停地向炉子里续柴,一边看奶奶做饭。那一天,外面北风呼呼的吹,我们的屋子里却是暖意融融。煤炉里烧木头,这算是奶奶的创意,也是哥哥一个上午的劳动成果。尽管,那点木头只烧了一天就没有了,第二天又继续挨冷。但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温暖,暖意融融。

      因为在奶奶家生活的时间长,关于奶奶的回忆就特别多。那时候最欢喜的就是姑姑们来看奶奶和爷爷。我有四个姑姑,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姑姑来,每当他们走了,奶奶就笑呵呵的把我们叫到她身边,有时是一块点心,有时是一个苹果,总有给我们的惊喜。

      那时候的农村,文化生活是如此的匮乏。就是现在,我也没看见繁荣了多少。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在奶奶家看电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陪伴我们走过了少年时代。最平常的场景是这样:姐姐坐一个小板凳占据最前面,哥哥坐在立起的饭桌上占据最高点,我则横着坐在爷爷的椅子上占据最舒服的位置,一共就三个台还要被我们抢来抢去。最后是父亲出来吆喝一声:“我看停了电,你们还争不争!”
      我第一个退出了争斗。因为我考上了中专,要去一百多里路外的城市上学。一个星期的军训过后,我赶忙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问候哥哥姐姐晚上还争电视吗?几个月后放寒假,回家后的某一天,母亲告诉我,哥哥姐姐看了我的信,全家人哭得稀里哗啦。短暂的分离,却更加深了我们姐弟的亲情。

      .

      转眼之间,最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相继没有了。父母的年纪也越来越大。我们姐弟三个也都成了家,生活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却总是能想起那些令人感伤的往事,回味之中,不禁涕泪涟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