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农村 ...
-
这一天是1973年8月5日,玉清和玉姗姗兄妹俩背着自己的木箱子坐着公共汽车到宏启中学校的操场集合,然后再一起由学校安排卡车送到火车站。
这三天他们已经提前把绝大部分的柜子和门窗都钉好了,今天早上起床后又把剩下的钉完,把大门口钉上了好几份木条,这才算把北京这个家封好了。
陈家母女今天早上也过来帮忙搭把手,全部订好后陈晓楠姐姐又回家拿来六个煮好的鸡蛋,说是让玉清和玉姗姗一会在路上吃。
玉清和玉姗姗感谢后把鸡蛋收下了,陈晓楠说到:“玉清,玉姗,等你们到了江西记得来信告诉我你们的地址,等我爸回来了家里条件就能更好些,我也马上要去工厂做工人了,到时候我给你们寄好吃的。”
陈晓楠又向玉清说到:“到时候如果我看到好的书,也给你寄过去,玉清,你的学习那么好,听说下乡的知青也有机会被推荐去做工农兵大学生,可以去大学读书,你可千万别放弃。”
玉清点点头,说:“晓楠,谢谢你们。”
陈家母女一路送他们到火车站,等了一会下一班公共汽车正好来了,玉清和玉姗姗坐上了公共汽车,挥手向她们告别。
宏启中学校的操场建的比其他学校面积要更大一些,也因此今天周边好几所学校的要下乡的知青都是安排到宏启中学校的操场来集合。
到了学校操场以后,有人高举着写着各省省名的红色横幅,还有讲台上喇叭不停的播放着要去到每个省市的知青聚集在哪一块地方。
玉清大哥个子高,一下子就看到江西的方阵,带着玉姗姗走过去那边和负责人核对了名字报道集合,领取了自己一会要做的车号还有火车车厢号。
今天这个片区出发的知青是由地方政府集体安排卡车,刚来的路上一眼看过去大概有几十辆绿色的解放牌的卡车,停靠在学校外的路边,看着长长的一条车排看不到尾巴。
这会操场人头攒动,有马上要下乡的知青还有来送行的父母亲友,还有来维持秩序的部队军人,场面十分的吵闹和混乱,还好广播的音量够大,还能听清楚播报员的方位指引。
每次位置指引播报之间,循环播放着国家现在的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等。
渐渐的玉清玉姗姗所在的这个江西片区点人越来越多,玉姗姗和玉清站在一起,这时候太吵了说话估计也听不见,于是两个人便安静的站在一起等着接下来的安排。
大概等了半个小时全场负责人把今天要走的人数清点完毕,于是开始广播让靠近学校门口的方阵先出学校坐卡车,他们对应的号码是38号,也就是说今天来宏启中学校送行的卡车一共是38辆。
然后依次按照这样的顺序,大家走出校门去坐自己的车,玉清和玉姗姗被分到的车号是23号,这辆墨绿色的大卡车待会就会载着玉姗姗和玉清到火车站。
先把木箱放上去车上,然后再翻上去卡车,一会人陆陆续续都来了,有负责人过来数了数人头,人齐了。
这时候送行的锣鼓声停下来,大广播一吼:“知青队,出发!”,所有的卡车便发动起来。
等到了火车站,一辆运送知青的专列早已在那里等着,同之前玉爸爸玉妈妈还有与玉水玉律那趟车一样,先要把行李放到一个集中的车厢,自己只拿些随身的东西再去到自己要坐火车的车厢。
好不容易坐上位置,玉姗姗觉得自己都要散架了,装家当的行李箱也太重了,还好自己以前做记者记录扶贫工作的时候也是下到农村一线,经常跟着当地的村民一起爬坡上坎,走远路,不然别说去到江西以后真做上农活什么情形,现在这行李能不能背的动都是个问题。
火车鸣笛了开始出发了,玉姗姗和玉清都往窗外看去,别了北京,别了首都。
现在北京和江西之间还没有直达的火车,所以玉姗姗他们去江西做知青的先到上海火车站下车换乘了一辆火车,然后再坐着从上海的出发的火车到江西。
前后两趟火车各花了一天多的时间,等到他们终于到了江西,已经是三四天后了。
在一个早晨他们终于到了江西,知青们又被分配到各个地方,南昌、赣州、井冈山、景德镇、九江等地。
玉清和玉姗姗这次分配的是九江下辖的丹桂公社兴坪溪大队,于是玉姗姗和玉清又换上了去往九江丹桂公社的卡车。
等到了丹桂公社,各生产队的负责人都已经在公社门口等着人领分配的知青回生产队去。
兴坪溪生产队这次来接知青的负责人年龄大概四十多岁,他自我介绍说叫做江叶茂,是兴坪溪大队的生产队大队长。
跟他同来的一个女同志是大队会计,大概三十岁的年龄,名字叫做李常梅。
还有一个男同志是大队的卡车手,拖拉机手,看起来大概二十多,名字叫做谢石,负责开今天的卡车。
在丹桂公社的十几个生产大队里面,兴坪溪生产大队是最大的一个生产大队,面积最广,人口也最多,因此负责的知青也多,跟着玉清玉姗姗一起去的知青大概有十几个人。
大家一起把行李搬上小卡车,然后再坐上去,据说兴坪溪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卡车,这辆卡车还是跟公社为了接送他们这批知青专门借用的。
据江队长说,兴坪溪生产大队离公社不算太远,不过路有点绕,也不敢开快了,开车过去大概半个小时时间。
江队长告诉大家可以在车上休息一会,生产大队里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欢迎晚饭,一会到了就可以吃饭了。
车子慢慢的开出了公社,渐渐进入到农村田地区域,丹桂公社所在的这个片区地形复杂,既有较为广阔的平坦田地,也有起伏的丘陵。
现在是夏秋季节变换,坐在车上风吹着有一点微微的冷。
玉清大哥和玉姗姗挨着坐着,玉姗姗的另一边坐了一位女知青,大概十七八的样子。
车开出公社后没多久,她就开始低声哭起来。
再过去那位女知青的旁边坐了一位男知青,自己不知从哪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在那里涂涂画画。
玉姗姗看那女知青好像没带手绢,便找到身上带着的还没有用过的手绢,递给她,她拿过去后又哭了一会,就擦干眼泪和玉姗姗道谢聊起来。
她的名字叫做路霞音,是上海姑娘,她父母都是学医的,本来她也准备高中结束后就考个医学院继承父母的专业,但是现在大学也读不了了,也没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只能下乡来做知青务农了。
玉姗姗也给她介绍了自己和玉清大哥,告诉她自己和大哥都是北京人,父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现在一家人除了自己和大哥来做知青外,父母和弟弟妹妹都去五七干校锻炼了。
路霞音说自己今年18了,问玉姗姗的年龄,玉姗姗告诉她自己马上就要17岁了,玉清今年18岁年底要19岁了。
下乡的知青年龄都有几岁的差距,以后大家还要一起生活,所以就决定都互相叫名字,就不按照年龄来喊人了。
玉姗姗和路霞音路上又继续聊着天,知道路霞音虽然还没有去大学学医,但是从小跟在父母身边接受指导,实际上已经能看一些简单的病症。
这时候路霞音旁边坐的的那位男知青停止了涂写,把那张纸递到玉姗姗和路霞音的前面说到:“两位美女同志,请你们一起欣赏我刚刚创作的《知青初进江西图》。”
这个话在现在这个时代说起来是有些轻佻的,不过好在这个男青年看起来有点文弱的样子却倒是不猥琐,玉姗姗和路霞音也就没批评他,拿起来那张纸看起来。
这随手的涂画一入眼还有些惊艳,其实一路上卡车还是比较颠簸的,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画笔还比较稳,硬是画出了一路上的江西景貌。
还有那马路上的卡车,以及车上的人虽然笔画不多却很传神,卡车上坐着的一群人呢明显能看出两个挨着坐着在交谈的女青年,就是玉姗姗和路霞音。
那个男知青自我介绍说,自己的名字叫做沈画,就是本省江西南昌人。
原本他的名字是叫做沈桦,但是从小自己就爱涂涂画画,还给自己改名为沈画。
父母见他实在喜欢画画,便帮他找到了一位画画的大家,那位名家见他的确有天份便收他为徒。
本来还打算大学时候考去他师傅所在的美术学院,结果遇上这时代只能下乡来了。
玉姗姗看着路霞音还有沈画想着,这十年真的是耽误的十年,无数有前途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被放到农村,消耗了他们的青春。
还好现在已经73年了,等到了兴坪溪大队以后,自己要提醒他们不要放弃,以后年轻人就会有机会回到城里,回到大学的。
今天这一天折腾,等到了以后天色也比较晚了,江队长告诉大家现在集中安置知青的知青点还没有建好,所以暂时是安排知青到各家去住。
玉姗姗和玉清,刚好还有路霞音、沈画,以及另外两个知青一共六个人就到大队长家去住。
大队长家给他们收拾出来两间空屋子,一间住男同志,一间住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