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黄鹂一中 ...

  •   第二章黄鹂一中
      一
      黄鹂县一中高二(六)班,杨芸被众星捧月般地拥进教室,她在“物质文化建设动员大会”的T台走秀上获一等奖,奖金五百元,一众女生把讲台当成了T台,一群男生在台下吆喝,一个响亮的口哨响起。教室门带着怒气被冲开,差点碰到讲台上站在末位的女生的头,张老师站在门口。女生们个个悄无声息地回到座位上。
      张老师一脸严肃“堂堂国中,学风不正,成何体统?谁吹的口哨,站起来。”
      陈亚民站了起来。
      张老师从不罚女生,揪住男生不放,“为什么吹口哨。”
      两个男人的战争开始了,一个死活不说吹口哨是因为啥,张老师也绝口不提女生们把讲台当T台的事儿。
      张老师对男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曾经你一句我一句地跟外班一个男生吵架,直到把那个男生吵哭,跟男生对垒是张老师的强项,他从来不输,只要你有错,他会一直揪着你的尾巴,直到你认错,并且是真心认错为止。
      张老师开始训话,“国中,(可能是他那个时代的特有名词,他从来都是把国办的正规的学校叫做国中),是让你们打着学习的晃子随意糟践的地方吗?”张震声音哄亮得最后一排都震耳欲聋,他平时说话的时候嘴角左侧的股肉会不住的痉挛,稍有点激动,便抽得更厉害。从风气到学习态度,从考学到前途,张老师的训话从来都是长篇大论,马上要升高三了,这段时间训话少了很多,今天又赶上碴儿了。
      肖晓坐第一排,明显感觉到唾沫星子在脸上一凉一凉的,她有点懊恼,回身看杨芸,意思是,要不是你,怎么可能半节课不往黑板上写字,一直冲着第一排喷星子,杨芸正跟同桌刘冰互递纸条,不知道交流的啥,肖晓也写了一个纸条,悄悄递给身后,上面写着,“你发的奖金跟大家共享,特别是第一排的,我们都是满脸都星星点点的。”
      纸条一排一排的在张老师眼皮底下“斗转星移”,肖晓传给了身后的黄爱玲,黄爱玲本来要往后传,同桌申红娟好奇,拿了去看了个究竟才把纸条传给身后,可能是同样的原因,纸条竟然传了大半个教室才到杨芸手上。这些小动作站在讲台是一清二楚的,别以为老师的眼睛看着后黑板,余光从来都是意识的主导,纸条只在杨芸手上停留了一秒,杨芸还没有看,张老师走下讲台,适时地把纸条没收了。
      “别以为我没有看见,我就是想看看这张纸条是怎样个传法。”张老师恶狠狠地说,对女生他最多的只能如此了。
      “这节课注定上自习了,有些同学就是不把自己的前程当回事,也不把别人的前程当回事,耽误大家时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张老师拂袖而去。班里一个说话的声音都没有,大家安静地保持了下半节课,算是对张老师的一个交待。
      课下,陈亚民不肯去认错,杨芸一个人到张老师办公室,张老师丝毫没有批评的意思,看着杨芸的手,说:“十指尖尖,灵巧之人也。”杨芸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小姨付可贺也是我学生,不管怎么说,她成绩好呀,成绩就像是主食,有主食,其他水果啦,甜点啦搭配起来,才显得丰盛,如果没有主食,光吃水果、蔬菜,会面黄肌瘦的。”张老师实在不会训诫女生,他怜爱地看着杨芸,能说的,最深的话也就只有这些了。

      黄鹂一中一共两个食堂,一个主食堂,一个副食堂,主食堂饭菜比较便宜,但花样少,一般只有萝卜白菜,偶尔会有菜花、西葫芦之类的,馒头也是决没有任何添加剂那种,麦麸面黑得像高梁馍,不过发甜头,挺好吃的,女生很少能买到主食堂的饭菜,副食堂是个人承包的,在一中已经很多年了,菜“丰盛”,但一直用的是荤油,只要菜凉了便下不去口,副食堂馒头雪白雪白的。
      刘冰和杨芸在副食堂窗口排队,好容易排到了,舀菜的那个老女人不怀好意地看着杨芸,还回头指指点点给同伴说:“跟那个付可贺长得可真像。”
      杨芸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冯科拿着手中的筷子朝着食堂那个女的扔过去。
      “闭上你的臭嘴。”
      食堂那个女的立刻怒目相回,情急之下,拿起雪白的馒头朝冯科扔去,冯科几个哥们儿也来参战,不一会儿,馒头便地,小伙房关门。
      馒头事件在黄鹂一中发酵,冯科被记过处分。
      下午第三节下课,杨芸被同学通知,说家长来了,在操场等,杨芸跑出,看见付可亲和三姨付可喜在操场站着,一脸严肃。
      “你们怎么进来的?”
      门岗很严,一般家长来校是不能直接进来的,可三姨付可喜是付家庄小学的老师,平时上蹿下跳的,人际极广,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她进出黄鹂一中,可能暗地里使过什么“法术”,然后表面上一幅不费吹灰之力的样子。
      “你姥爷是在《黄鹂日报》上看到的,他很生气,他中午都没有吃饭。”
      杨芸第一感觉是黄爱玲,肯定是她有意无意留着那些定时炸弹,然后“无心”引爆的样子。可恶,杨芸满脑子黄爱玲小鼻小眼儿奸诈的模样。

      回到家,杨芸看见付方舟坐在炕边,眼角上挑,小眼儿瞪起来也没那么大,满脸的褶皱朝一个方向涡着,每一条涡纹都藏着一种怒气,让整张脸由慈祥变成了狰狞。舅妈云兰识趣地躲到另一间屋里去了,小表妹付艺慧偷偷地冲杨芸做鬼脸,“一边去。”杨芸没好气地跟她说。
      屋门被关上,付可喜把付可亲拉了出去,屋内只剩下杜兰秀和付方舟,除了姥爷急促的呼吸声,一切都显得过于安静,杨芸等待着狂风鄹雨,噼里啪啦地淋湿,才有可能慢慢凉干啊,可是暴风雨前的阴云密布是极其恐怖的,因为你还没有淋湿,本能的想找地方躲,或者找把雨伞挡。
      杨芸看看杜兰秀,杜兰秀不吭声,以往在家“闯了祸”,杜兰秀会把杨芸抱怀里,任受害者怎么发脾气,姥姥就是不撒手,姥姥的怀里那么安全,那么温暖,今天,姥姥没有一丝要保护杨芸的样子,看来事态挺严重。
      “芸芸,”付方舟终于说话了。“你小秦姥姥,就是爱玲她叔伯奶奶,是个唱戏的,日本人占领黄鹂县时,逼着她脱光衣服唱戏给日本人听,后来解放了,她自由了,却疯了。她本什么都没有做错,大家也都知道她没有错,但是,无论是同情的、冷漠的、关怀的,都像是一把刀,刀刀扎心。
      我从小教育你,不冒尖,不出头,是因为,众目睽睽之下,你的一举一动会被无限放大,稍有一点不妥,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你现在体会不到失去社会关系意味着什么,如果跟周围的人不在同一条线上,或者上游,或者下游,都不好过,我们可能都不会体会父母的感受,但会非常在意孩子的处境,如果,你的孩子无条件地被人歧视,那种痛,真的难以表达,付方舟眼前浮现出六岁的付可亲一个人跟一邦子小朋友战斗的情形,付方舟老泪纵横。
      “我一辈子不求德高望重,只求,邻里和谐,和平共处。不求让人仰视,只求别让人俯视,只求,后代子孙跑到街上,没有短处让人揭,跟小朋友打闹,有分对错的权利……
      杨芸本来等待着一场狂风暴雨,没想到会是一通语重心长,姥爷的话并没有完全打动杨芸,但不知为什么,这样庄重的气氛着实吓到了杨芸,她哭得稀里哗啦。
      “我以后,不参加那些活动。”杨芸低低的声音说。
      “记住,以后到了社会上,不靠脸蛋吃饭,不靠青春吃饭,要踏踏实实地,靠技术,靠本事吃饭。”
      回校的路上,杨芸满脑子都是姥爷的神态,从小到大,姥爷在杨芸在心目中是伟岸的,他低调、温情、侠义、智慧,今天姥爷的眼神充满沧桑,杨芸似乎一下子能够感应到姥爷所受的苦,所经的痛,姥爷说:“没有人在意父母的感受,那是因为,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永远是强大的,而保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姥爷说:“初生牛犊都不怕虎,不怕虎不算本事,有本事的,把自己活圆满,把祖宗三代活圆满,把子孙后代考虑圆满,那才叫本事。”
      杨芸也隐隐听说过小姨付可贺的事,当年小姨被人借腹生子,又遭人陷害,横死街头,小姨本来是付家的骄傲,一下子成了付家难以启齿的伤痛,可能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姥爷过年的时候经常说,不指望孩子们能大富大贵,只希望这一生都能平平安安的。

      黄爱玲在操场上背英文,被冯科跟陈亚民“包抄”,陈亚民递给黄爱玲一颗口香糖。
      “这是干嘛呀?”黄爱玲警惕地问。
      “贿赂贿赂你,都是好同学,回到家好话多说,赖话别提。”陈亚民说。
      黄爱玲愣在那里,冯科和陈亚民转身走了,冯科回头和善地微笑,“改天请你吃饭啊。”县城的土豪学生请吃饭是家常,他们出不去校门,也能点餐让饭馆隔送到学校来。
      黄爱玲仔细回想陈亚民的话,“回到家好话多说……,应该跟杨芸有关?旗袍走秀的事杨芸好像是在家里挨吵了,小时候老打她小报告,这些年,这时候,哪有那个心情,无聊。”黄爱玲嘟囔了一句,她突然想起上次回家时候带回去一张《黄鹂日报》,难道是爹爹拿到中药铺了?黄爱玲懊恼地拍拍自己的脑袋,“反正又不是故意地。”她心里想,低下头继续背单词。

      二
      进入高三,(六)班换了语文老师,这下子可把杨芸高兴坏了,先前的语文老师总是说杨芸思想复杂,写出来的作文总是跟年龄不符。新来的语文老师姓冀,第一次上课,就把杨芸的作文当成习作例文在课堂上读,还拿到另一个班内读。
      那是一篇材料作文,主要论述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与精读、细读。杨芸立场是“不求甚解”她说:“读书的时候,力求一目十行,只有博览,才能更好的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只要有印象,在适当的年龄,适当的时候,拿出来消化理解,如果根本就没有读过,没有见识过,怎么可能有机会运用?而且,一个人的年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同一首诗词,同一篇文章,十几岁的时候,跟二十几岁的时候,理解的能力和境界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妨先读,先了解大概,先‘不求甚解’……”冀老师读得津津有味,本来文章可能没那么好,但是被标榜、被修改之后,被有份量的人读出来之后,真的就闪闪发光了。
      杨芸更加肆无忌惮地看起了武侠小说,本来进入高三以后,学习气氛紧张,看小说不敢光明正大,但被标榜之后,似乎,所有的文学天赋跟读课外书息息相关,有同学也模仿。于是,武侠小说《青云剑》在班上被传阅。
      只有从农村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埋头苦学,没有一刻放松。
      黄鹂一中的学生分三类,一类是县城内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吃的穿的都讲究,他们父母有本事,有的把工作都已经安排好了,来学校只是拿一个毕业证,所以,课也不咋听,怎么高兴怎么来;
      第二类,就是离县城近的城中村的学生,像杨芸,黄爱玲、刘冰、肖晓等,他们比县城里的学生,条件稍差,比农村来的学生条件稍好,吃的用的,也属于中层,学习态度在中游,有拼命上进的像黄爱玲,刘冰,有时进时退的,像杨芸,肖晓,有一段飞速前进,有一段就落后。
      第三类,就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他们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大部分都是家长省听懂俭用供上来的,学费都成问题,吃的穿的只是温和饱,像何韦清,黄春娥。他们还是从自家带干粮来学校,一兜子馒头冬天能撑一个星期,起先是软呼的,到最后两天,馒头硬得掰都掰不动,他们只好泡到稀饭里吃。
      学校虽然说是个单纯的环境,但已经是社会的折射,养尊处优跟努力拼搏之间明显的彰显了人性的本能,“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变得这么优秀?”
      自习课上,突然有同学说:“何韦清,你裤子掉地上了。”
      “在哪儿,在哪儿。”何韦清竟然满地找起来,班里哄笑,黄春娥大声地说:“开什么无聊的玩笑。”
      大家都知道黄春娥跟何韦清关系好,也许两个人家庭条件都不好,同病相怜吧,但是,黄春娥成绩一般,走路稍跛,说是小时候小儿麻痹后遗症,何韦清眉清目秀的,大高个儿,成绩又好,只是营养不良,让他面黄肌瘦的,一年四季穿一个大蓝袿子,毫无青春气息。
      冯科最近跟肖晓打得火热,肖晓家里送来好吃的,两个人在教室分享美食。刘冰拉着杨芸去伙房买饭,大米,土豆,杨芸也无心吃,见何韦清端着一个空盆去接开水配馒头吃,杨芸把土豆菜全给了何韦清。
      “我突然胃口特别不好,你替我吃了吧。”越是饥饿自尊心越强,不找个合适理由,何韦清是绝不会接受别人施舍的。不过,杨芸满脸的真诚,没有一点可怜他的意思,何韦清脸还是红了,杨芸转身走了。
      好几天杨芸对冯科爱搭不理的,冯科感到莫名其妙,女孩儿的心思真是难猜,“到底是因为什么,你告我说,我改啊。”冯科追问杨芸。
      “没有什么呀,你改啥呀,高考在即,大家都很忙,不像以前那样有时间说话,我冷落你了?”杨芸反讥。
      冯科无语,越发跟肖晓走得近。杨芸干脆真的不再理冯科了。
      让杨芸更苦恼的是,《青云剑》被传阅来传阅去,不见了踪影,托人在书店里重新买一本,说根本就买不到,只要新书上架,片刻就会被抢购一空。
      “你已经看过了,还买什么?”刘冰说。
      “那书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是值得收收藏的。”
      杨芸正苦恼,冯科悄悄递给她一本包了皮的书,杨芸打开,是《青云剑》。
      “这是谁的?”
      “送给你的。”冯科笑笑说。
      “多少钱,我给你钱,谢谢你啊。”杨芸回冯科一笑。
      “毕业留念吧。”冯科说。
      两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

      真的要毕业了,除了应战高考,大家都还忙着相互留下点什么,多少年之后,杨芸感慨,临毕业时的状况折射着每个人的人生,忙于高考,忘乎所以的,都是人才,却寥寥;性格潇洒,不不屑俗套的,几乎没有。首先发起留言狂潮的,都是人际关系比较好的,到了社会大都能够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积极参与并且尽量让那些琐碎占用自己的精力降低到最小的,都是高手;一面抱怨,一面又不能免俗的,大都是比较迷茫,不懂人情世故的。
      黄爱玲很主动地给同学留言,尽量做到每位同学的措辞不一样,她还把自己的留言本很精致地装扮了一下,表明很注重这件事,然后,最先,最完整的做完了留言这门功课。
      刘冰,起先一直反感留言这件事,觉得庸俗,伤神,但看大多数人都在进行,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在“留言风”的中后期也买了一个留言本。
      肖晓男生缘比较好,同班的外班的都有,留言本很厚,上面还有贴照片的,弄得挺正规,成了榜样。
      杨芸没有买留言本,但她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免俗,有同学的留言本传到她这儿,她也挥笔泼墨,绞尽脑汁,给刘冰的留言是“初来校时,只与你匆匆的脚步相识,一晃三年,与你”心心相印”,感恩遇见,感恩相伴,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终生难忘,祝前程似锦!落款:青云使者。
      给肖晓的留言是:有你真好,一朝相识,往后余生,天涯海角灵魂相依,永不分离。落款:青云使者。
      女生跟女生之间,多暧昧都不为过,这是性别的优势,那些肉麻的,敏感的,煽情的,十几年寒窗积攒的词汇,都有了用武之地。
      冯科没有留言,也没有给谁写留言,停洒脱的。他不属于忙于高考忘乎所以,大降大任那一类里面的,纯属个性一类,这点让杨芸特别佩服。

      七月七号,付家庄的寺院里,文殊菩萨像前,烧香磕头的层出不穷,家有考生的讨个吉利是当地很重要的一项。
      付可亲掺着杜兰秀也来了,杜兰秀脚小,腿又有风寒,多少年没有出门了,没有血色的肤色,显得格外孱弱,她眉宇间透着的那股灵秀,让人一眼就感觉她的与众不同,她的神态、举止,都不像是十几年不出门的人,她跟周围的人互相寒暄,看上去游刃有余。
      寺院内管事的正在高声读着一个考生家长的心愿,“考生某某某,考场号多少多少,保佑他头脑清醒,身体健康,全场无病无痛,超常发挥,考取第一名……”
      “请人许愿得二十块钱。”付可亲悄悄跟杜兰秀说。
      “不用请,我们自己许愿。不是花钱多少的事儿。”杜兰秀说。
      跪在神像前,杜兰秀默默祈祷,“愿我的芸儿,能考出自信,健康愉快地完成高考。”杜兰秀拜了三拜。十年前她来过这儿,那是给她的小女儿付可贺祈福,她也是用这样的词,十年了,寺院翻新了,变大了,文殊菩萨像更新了,一切都在变,变得更好,变圆满,更完美,她的小女儿,也一定在变,变得圆润,变得更美好,她一定在某个维度正修练自己,母女间的感应还在,一切希望都还在,只要她好,在不在身边,看不看得见她,都好!杜兰秀再拜!
      付可亲跪下,学着刚才管事的用词,“我孩子叫杨芸,让她考第一名,考第一名,超常发挥……”
      黄爱玲妈妈也来了,她带着供品,脸上挂着永久不退的微笑。
      “大娘,您老出来了呀。”门口处,黄妈妈跟杜兰秀母女打招呼。
      杜兰秀点点头,示意她进去,黄妈妈恭顺地弯着腰走进庙内。她默默许愿:“愿我玲儿,高考顺利,学有所成,学有所得,正常发挥。

      考场内大部分考生挥汗如雨,橡皮的香味怱地一下飘进杨芸鼻孔,这阵清香让杨芸精神了不少,她仔细地答卷,眼前的字符在跳动,不会的多,会的少。
      冯科大眼儿瞪小眼儿看着试卷发呆。
      黄爱玲疾书奋笔,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