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3、前尘往事成就的一段孽缘 ...

  •   “什么!天啊,老爷这是不给我们活路啊!这个天杀的!”赵嬷嬷一直对此事呈淡然态度的老脸也终于破功了,嘴里大骂起来。而她痛斥“不是人”、“不是东西”的对象,就是郭家现任家主,也就是李归宁的丈夫——郭金灿。融合了原身记忆的李归宁当然知道为什么赵嬷嬷会如此情绪大变。

      首先,古代嫡庶分明,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绝对不可动摇的。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妻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所谓的“长嫡承统,万世正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郭金灿的嫡妻是李归宁,她所出的儿子就是嫡子,以后能继承整个郭家的几乎所有的财产。而其他妾氏、外室、通房之流,即便生了一打儿子,以后也是要被分出去的,而且只能分到很少的家产。当然了,这是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面对继承家业这个问题时的普遍选择。那些脑袋抽风、进水,一心偏袒小妾和小妾生的儿子的少数派不是没有,只是很少罢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郭金灿想立一个平妻,虽然在法律上,也就是官府不承认这个平妻,如果有事闹到官府,官府是站在前面那个嫡妻那边的。可是,对于平妻,宗族里只要打点好了是认可的。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族社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族里,尤其是女人,打交道的都是族人、族亲,几乎没有和官府打交道的可能和必要。尤其是在宗族强势的偏远地区,宗族可以处决犯了族规的族人,官府几乎不管。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宗族更有决定性发言权,尤其是在家务事和族里内部的事物上。所以,一旦这个平妻成立了,在族里地位等同于妻子。

      此事一旦定下了,对李归宁是十分不利的。虽然按照进门先后顺序要尊重前面那个,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以后的事情谁说得准呢?最要命的,是那个已经生下了儿子,平妻确定后,宗族里就会认这个是嫡长子,即便李归宁以后再生儿子,也是嫡次子,根本无法和嫡长子抗衡。况且,谁又能保证李归宁一定能生儿子呢?如果生了还好一些,跟着亲儿总有盼头,如果一直生不出儿子,下半辈子岂不是要看别人脸色过活。因此,郭金灿不论最后是否真的立了平妻,有这种想法都是不把李归宁和她背后的李家放在眼里。

      其次,就是“李归宁”的这桩婚事的由来了。正所谓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李归宁”是定远人,李家在定远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李归宁的父亲读书不行,但是头脑灵活,从一个小货郎做起,白手起家,一点一点建立了定远最大的绣庄——李氏绣庄,最兴旺的时候有50多个绣娘,绣品层层上供给元大都皇室。所以,原身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有记忆起家里就是呼奴唤俾的。而原身的母亲虽然很早就过世了,只留下了李归宁和她的哥哥李开诚,但是因为她的外祖父把家传的绣法交给了李父手下签了卖身契的绣娘,才有了后来李氏绣庄的基础,李父是个十分感恩的人,便没有再娶,虽有几个小妾,但是也没有搞出庶子庶女。李家兄妹的地位还是稳稳的。

      话说李归宁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李母一天去上香,途中碰见了同样来上香的郭金灿母亲张氏,不过这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之间的友好会面,而是上演了一场很狗血的救人和报恩的戏码。

      张氏同样出身曹州大族,嫁给了郭家老太爷后,生了郭金灿7年都没有所出,听说定远附近赤霞山上的寺庙最灵的就是送子观音,于是带儿子前来上香求佛,结果被郭家的仇家盯上了。一群“山匪”就这么冲了出来,口中喊着打劫,但是杀人跟切瓜砍菜一般,目标很明显,就是郭家族老的嫡妻和嫡子。你们也许会问,张氏傻了吗,大户人家出远门不带几个护卫吗?事实情况是,张氏也知道在这个农民四处起义的年代,打劫杀人什么的简直不要太正常,荒山野地里杀人越货就是官府也无力去查。所以,求子心切的张氏带了近10个家丁,又雇了10个镖师才敢上路,结果经不住别人蓄意谋杀。

      后面的故事就跟戏文里写的一般,李母正好也带了一群护卫,救了就快被山匪杀到跟前的张氏和郭金灿,张氏是个感恩的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除了送了一大堆昂贵的礼物做谢礼之外,还诚恳的下聘了。考虑到郭家的财富地位,李家觉得也算门当户对,于是婚约就定下来了。两家约定,如果李母这胎生的是女孩儿,那么就嫁给郭金灿为嫡妻,如果生的是男孩儿,就选一个郭金灿的族妹定娃娃亲,总之,就是两家无论如何也要结百年之好。结果,李归宁就这么定给了郭金灿。古人重诺,即便是李母很早就去世,即便李家在5年前因李父病逝而落败了,也没有悔婚。

      所以,赵嬷嬷口里骂得虽狠了些,但的确是郭家做得不地道。人家救了你们娘俩的命,亲是你们非要结的,结了又不好好对人家,最基本的嫡长继承的保障都不留给人家闺女,也就是看见李家现在落败了,要是李父还在,要是李氏绣庄还是当年的风采,郭家怎么敢!

      不比赵嬷嬷的义愤填膺,李归宁毕竟不是原主,虽然也为她的遭遇愤慨,但她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件事情,头脑也更加冷静。

      “嬷嬷,我是这样想的,你听我说得对不对。”李归宁调整了一下靠枕的姿势,让自己更舒服一些,“如果老爷单纯是想为了宗族族长的位置而要一个嫡子,这很好办,直接把那个孩子认到我名下就可以了,这样做,无论从老夫人还是从我这边,都比较好说通。”

      看见赵嬷嬷点了点头,冷静了一些,李归宁又道:“可是,老爷为什么非得把那个外室立为平妻呢?男人爱美色很正常,可老爷那个人你也知道,私下如何且不说,在外也是个一心扑在生意上的人,除了银子,就是对族里的地位最为重视,不会看见区区一个绝色而做出昏了头脑的事,所以,这个外室一定有什么让老爷非立他为平妻的理由。”

      “夫人你说得对。”赵嬷嬷走到床脚,往炭盆里加了几块碳,“我这就让我家那口子去查查。”

      “嗯,要快,另外尽量隐蔽一点儿,认识薛叔的人太多了,换个人吧。”

      “要不让一贵去,那小子成天游手好闲,这来安城里的闲帮就没他不认识的,说不定能打听点儿消息。”

      “行,等会你从我账上支2两银子给他。”李归宁通过原主记忆得知,自己的嫁妆产业什么的平时都是赵嬷嬷一家打理,原身懦弱得跟个兔子一样,幸亏赵嬷嬷的性子立得住,否则在这大宅门里,更要吃暗亏了。

      “这怎么行,为主家做事本就是仆从的本分。”赵嬷嬷义正言辞的拒绝。也无怪她这份忠心,赵嬷嬷和薛大是李母的母亲从元人的奴隶市场买回来的,他们两人本是从南边北逃的汉人,后来被一个蒙古小贵族抓住成了奴隶,是元朝等级划分制度下的四等南人。

      当时薛大生了重病,那个蒙古贵族觉得治好他不划算,下令扔了完事。赵嬷嬷跪下苦苦哀求管事,希望能把他们一起卖了,看能否碰上心善的主家肯出钱给奴婢治病。幸好那个管事也是汉人,心中还有一丝怜悯,再加上如果有人买薛大,自己还能瞒着主家多挣一份钱,这才答应给他们一个机会,把两人绑一起放在发卖名单里。后来碰到李母的母亲,也就是李归宁的姥姥为女儿挑选陪嫁的奴婢,一时心善,也存着为女儿祈福的意思,就把他们两个人买了,还找大夫给开了一副药。薛大命不该绝,就靠这一副药,挺了过来。所以,他们二人对李母的忠心比对李家的忠心更甚。李母死了,这份忠心就转移到了李归宁身上。所以老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善因得善果,古人诚不欺我。

      “嬷嬷,一贵也是为我办事,我们现在急于弄清楚那个外室的底细,这种打听的事情,有时候用钱开路更快。”听李归宁这么说,赵嬷嬷才答应了,吩咐萱草好好伺候,才急匆匆的走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的朝代,但是蒙古人的奴隶制度决定了他们的统治是残酷的,占领北宋,后占领南宋,蒙古人把疆域内的所有人分成了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不要小看这个“自家骨肉”,和其他人比起来,蒙古人的法律自成体系,比如,如果蒙古人杀了汉人,只需要交价值一头毛驴的钱就可以了,反过来是要偿命的。
    第二等为色目人。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被划入色目人。这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仅仅比蒙古人次一等。
    第三等汉人(又称汉儿),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人,及最晚为蒙古征服的四川汉族。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
    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
    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原宋朝的汉族。
    所以有时我认为,投胎还是很重要的,你要是出生在元朝,要是不小心投胎在四等人身上,不亚于现在投胎在非洲的战乱国家,基本的生存都没有保障,随时随地都有什么危险,真的很惨。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谢祖国的强大,没有战争的年代就是最好的年代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