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7、撰述 ...

  •   尚书台负责审理国务。

      再怎么勤勉治国,皇帝也是人,很难做到亲审所有公文。所以呈上来的公文先分发各部,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尚书台。等我们审阅完,批过的公文才会放在皇帝的案前。

      年前仍有积攒。大齐土地辽阔,事情数不胜数。无论大小事,都会按规定日期上报给茂兴,经过记录确认无误。

      因为是按照各部职责分发公文,故而到我手上的数量没有起先看来那么恐怖。但委实不算少,看起来颇为费眼,还头疼。

      年初多是关于上贡和去年整的账单。也有统计去年的伤亡,对于死者家属的抚恤金,和退伍军人的退休金以及安排他们去处的问题。

      于去年而言,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将士们。大齐和褚地皆是死伤惨重,算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账。而那些平安归家的大齐士兵,各方给出的预留官职没有料想的富裕,俸禄也值得考虑。终究要给他们一个值得付出的回报。

      由于人祸来得突然。天灾容易被人忽视。大齐去年曾有水患,水患不好治理,不可能立时见效,总要等些时日才能看出结果。而其后的损失,同样需要我们过目。更要上报给万俟义,与大司农商讨救济金的细节。

      比起我这边,最忙的应该是秘书监。

      秘书监负责管理艺文图集。

      当初赫连成急于逃跑,顺带着毁了茂兴不少东西,其中受损较严重的就有藏书。有些藏书老旧,字迹本就不好辨认,经此劫难更是难以辨别。据说有些书都散开了,被扯碎了。万俟义只好让秘书监重新统计丛书。

      同时他学聪明了。万俟义说让秘书监把古籍誊写好,就刻在石碑上。说是在茂兴专门找一座院落放置那些石碑。

      石头千年不朽,不易损坏。他这么想也正常,就是秘书监的诸位同僚多有劳累。

      适逢大多人官复原职。实在不巧,青理和杜康原本都是秘书丞。

      天甫一破晓,我就匆匆赶来尚书台。到了办公室,就看见垒在桌旁的公文。比不远处正徐徐燃起的暖炉更显眼。

      今天处理的公文里有年前积压的公文。有一卷是要给度□□边的账本。还有关于治理竹川水患的费用,以及赈灾银的建议数额,需要那边结一下。

      讲道理,竹川水患这件事论下来应该归在我,王辰和万俟义头上。无端让竹川城民受了那些苦,又是要在这时候费心费钱治理,我难免会在这件事上多有关注。

      就当是寻个心理慰藉。

      这时候最忙。连在尚书台帮忙的杂役同是难见踪影,要往各处跑,又要从各处回来。

      不过听到茶壶响了声,我本想唤来杂役帮忙斟茶,谁料没有人应。抬头一看,四下无人,只能我亲自去晾上茶汤。

      按照规程折腾茶汤,我仍想着正读的公文。

      公文上说是郦地有事瞒报,我自然不信。只是这份公文难查源头。

      这件事毕竟牵扯到了哥哥,不由得我上心。比起瞒报的事情,我实在忧心其后会牵扯出的一系列麻烦。

      正因为足够了解哥哥,所以我不得不担心。

      沉迷思考事情,哗然有人推开门。我被惊得手一抖,差点把茶汤尽数倒在自己手臂上。

      杂役被我吓得不轻,慌慌张张地过来问我有没有伤着。

      “没事,”我扶着他的手臂,“是怎么了?”

      杂役哦了一声,告诉我是有秘书监的人过来要见我。

      我想了想,问他是谁。

      “是青秘书丞,”杂役还是少年人,声音脆生生的,“还有杜大人。”

      一时间,我有些没反应过来,直到杂役从我手里夺走了茶壶。这才顿然,扶着膝盖站起身。

      “他们在哪里?”我多少猜出他们的来意。

      杂役说:“在候客厅。”

      我说:“好,我这就去。你且先去忙吧。”

      杂役摇了摇头:“我先帮您温好茶。之后就走。”

      这也不错。我颔首,转身就走向候客厅。

      我相信尚书台的人,所以从不在处理公务时遮掩。

      因为尚书台的人全有脑子。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

      青理和杜康一人坐一边。我抵达,推开门就见他们品茶。

      青理看到我的同一时间,目光转到了杜康身上。他们就同时起身。

      他们能在工作时间跑来找我,应该是秘书监出了一些麻烦。我点了点头,省去了寒暄,直接问起他们的来意。

      “来找我是为了什么?”我问。

      “你这里应该有一卷古书的原本,”青理说,“送到秘书监的古籍被毁坏了。所以需要原本来对照着整理。”

      我想了想,才问:“哪本?”

      “《周礼》。”

      “不止吧。”

      青理迟疑片刻:“还有《夏书》。”

      我立刻说:“不在我这里。”

      青理正要说:“是有一位……”

      “不管是谁说的,”我坚持自己的说法,“不在我这里。”

      杜康看向我:“你想怎么办。”

      闻言扬眉,我看了眼杜康。杜康也在看我,眼神很干净。我从中依稀能看出当年见杜老爷子,看到杜老爷子的目光。

      不愧是熟悉我的人。

      “倒有撰述,”我扫了眼地面,“当年机缘巧合,曾读过原书。父亲曾誊写过,不过誊写的那本书已经没有了。”

      杜康眯起眼睛,像是笑了:“所以?”

      “只有我写的撰述,”我想了想,“彼时年少,多有意气用事的词。”

      紧接着我问:“那些书损坏多少?”

      青理和杜康对视一眼。杜康摇了摇头:“有些只有残页,更有字都认不清的了。”

      “翰林院的书应该都送去秘书监了吧。”

      “对。尽管依稀能记得。不过太散了,难免会有认错。”

      青理接过话:“而且编纂后还要刻石碑。”

      我能理解:“可我这里只有我撰述的书籍。”

      青理和杜康齐齐起身。杜康告诉我情况特殊,需要先回去复命。

      而我非常能理解。青理与我作别。我目送他们走出尚书台,便转身回去继续完成公务。

      不过多时就该用午膳。由于我有一次忙过了劲儿,作息颠倒,撑不住就吐了。杂役慌张找来洛歌,洛歌先把我批了一顿。继而就给我三服药,又让我按时吃饭,不得拖延。

      当时不只是莫辞在场。周昀也在场,杂役更在场。

      为了营造更专注的环境,我特意换了一个地方用午膳,就在办公桌不远处的案。

      杂役把饭盒送给我,又盯着我打开,我只好在案上排开餐食。他才故作老成地点点头,转身去忙别的事情。

      今日吃的是白菜豆腐,鱼酱,粟饭。其实如果没有盛大节日需要庆祝,尚书台通常皆为这般简单。

      近些时候频繁吃白菜豆腐。应该是白菜和豆子储存多了,再不吃就要变质。而且这两样制作起来简单。尚书台的人全不挑食。

      匆促吃完饭。我赶忙去解决今日公务。约莫快到点灯,我甫一抬头,从窗瞧见了满天星斗与月争辉。房檐下的灯被撑了下来,点上烛灯,再架回去。

      杂役敲了敲门扉,提灯站在外面:“林大人,我来点灯,也来送饭。”

      我应了声,撂笔于笔架:“进来吧。”

      晚饭是一碗粟粥,还有一碟腌萝卜条。我简单吃过萝卜条,就端着碗跑到办公桌前看公文。看到一半发现问题,我打算提笔作注,险些忘了手里的小半碗粥。

      差点没了半刻的劳动成果。我叹了口气,放下笔,先囫囵喝完粥。把餐具在食盒码放好了,放在门外,我折回去完成剩下的公务。

      门外有影,俯身提起食盒,再匆促跑开。脚声踩乱了夜里的岑寂。

      晚上是莫辞来接我回林府。

      为了缓和紧张的神经,万俟义放松了宵禁。到我回府时,长街仍有两三店铺点着灯,门厅亮堂,等着过往来客。

      第二天的时候青理没有来,是杜康过来了。他过来就是为了告诉我此事可行。

      我说你们真相信我。

      杜康说我相信你的才学。

      我道你可别。

      看来确实很急。杜康说完话就等在尚书台。实属无奈,我只好在赶工前跑回林府给他拿撰述。

      其实写撰述的年岁并不小,不过前些年。只是突然想清楚了,知道自己要活不久,心有不服天命,更是满怀沧桑。

      父亲不知晓这些,仅认为我情绪不对,让我看书练字。我看不下去,就在誊书的缝隙开始作注。

      这就是那些书的由来。我把撰述交给杜康时,他看起来颇为讶异。先是看看手里的书卷,又看看我,最终什么都没说出来。

      我说:“如果是要夸我的话,就不用说了。我天天听。”

      杜康说:“谁跟你说?”

      我不免骄傲,又要故作谦虚:“不多不少。又不是多重要的事情,你不用问那么清楚。”

      随后我催促他:“你也该回去复命了。秘书监有事,尚书台的事情也不少。”

      杜康认同地点了点头,把书卷包裹好了才走。我这次没有送他,而是回去继续解决仅剩的堆积公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文明发言,友善交流,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正向支持交流,也希望大家可以喜欢作者与这些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