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旧恩怨 ...

  •   三司使李咨,孙山只有一面之缘,就是在琼林宴上。那时孙山与刘筠辩论,李咨就坐在一旁,甚至都没怎么说话。
      而眼下李咨身着常服,独自前来,应该不是为了公事。

      幸好之前有陈保相助,陈府内里已经焕然一新,待客的厅堂布置妥当,且一如当今样式,并无改动创新。
      孙山可以放心地把李咨迎入堂中,主客落座,蝶儿上了茶就悄然退去……倒真有几分大宅门的味道了。

      “李司使光临敝宅不知有何贵干啊?”
      孙山实在做不来那些弯弯绕绕,就用最客气的官话,问了最直白的问题。

      而李咨的回答却也没有太过出人意料。
      “既然怀仁不绕圈子,那我也就直说了。李咨此来是为了案戏大文豪中使用的诗词。”
      果然如此。

      仅仅昨天半天,孙山已经接待了好几拨这样的客人了。
      不过他们都是今科同年,像李咨这样地位不低,又毫无交情的朝官,居然也能因此找上门来,也算是一件奇事了。

      然而孙山的回答却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李司使恕罪,孙山曾对天起誓,绝不透露这些隐士的姓名行踪,即便到了官家面前也是如此。人生在世岂能无信无义?孙山誓守承诺,只能让李司使失望了。”

      李咨一摆手,根本不在意孙山所言,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
      “我看那些诗词文风迥异,各有其妙,定是出自数人,甚至十数人之手。我也不问其他人,那林逋林君复,你是如何认识的?”

      “啊?”
      孙山没想到李咨会直接说出师父的名字,一下子给惊呆了。
      “莫要装作不知。那首《山园小梅》,正是林君复的佳作!”

      是的,林逋的《山园小梅》也被收录在了大文豪之中。
      这是陈庭柳的主意,说那么多不存在的隐士里,能有一个真的也好啊!而且林逋的这首咏梅诗的确流传千年,被后世称为千古咏梅绝唱!绝对是有资格进大文豪的!
      孙山最终被说服了,大文豪里有师父一首诗,他这个做弟子的也与有荣焉。

      因为师父的这首诗只有几位笔友知晓,孙山料想即便被人发现也不会太快。结果没想到,就一天工夫,大宋的三司使直接堵上门来,一语道破!
      难道李咨就是师父的笔友之一?

      孙山观察着李咨的神情,又回想他提及师父的口气,决定赌上一把。
      “林先生正是家师。不知李司使又是如何认识先生的?”
      “哦?君复先生说他有一徒儿入仕科举,没想到竟是怀仁你啊!”
      李咨笑了笑,然后简要地说起了他和林逋的关系。

      那是在景德二年,李咨考中进士第三名。但其为人低调,名声不显,即便高中探花,也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
      他回返家乡新喻,正好遇见了游历四方的林逋,二人萍水相逢,以文会友。林逋对李咨的评价很高,甚至曾对人说他有公辅之器。这一番认可对当时的李咨十分重要,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方向。

      此后李咨回京授官,林逋也继续游历,两人自此之后没再见过面,但彼此间的书信往来一直没有中断。
      那首《山园小梅》,也是李咨在林逋写来的信中读到的。

      “没有君复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李咨。如今我执掌三司,忝为朝廷计相,算是没有辜负君复先生之言啊!”
      这段往事,李咨算是说得很详细了,显得诚意十足。
      否则以他的年龄地位,只对孙山说一句“我是林逋故友,常有书信往来”已经足够,根本不必再解释什么。

      孙山也是感慨万千。他只知道师父得罪了京中权贵,却不知这京中权贵之中,亦有师父的故交好友。
      “原来李司使竟与家师有旧,孙山先前不知,未曾向李司使问候请安,实在是失礼得很!”

      “无妨无妨。”李咨摇摇头毫不介意,但语气却有些急迫,“我今日来此也不是兴师问罪的。只是有一件事情得让怀仁知道,好有个准备。”
      “敢问是何事?”
      “昨日我听闻大文豪之事,也看到了流传出来的诗词,并认出其中《山园小梅》一篇。我已经连夜写了奏章,将其作者为君复先生一事上报了官家。如果没什么意外,这封奏章现在或许已经到了天子……不,应该是太后的案头了。”

      “这……”
      孙山有些糊涂了。
      他刚才没听错吧?李咨和师父是有旧,还是有仇来着?
      就这么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也太过危险了吧!

      李咨看着孙山的表情,脸上也显露出一些疑惑。
      “怀仁,君复先生在京中的旧事我是知晓的。他做了什么,得罪了谁,我虽未亲眼所见,但经过多方打探后也已经了然于心。眼下的局面其实是个绝好机会,可以让往日的龃龉一笔勾销。君复先生把这些诗词交给你来如此运作,不也正是此意吗?”

      这误会可就大了!
      孙山连忙澄清道:
      “李司使误会了!那些诗词之中,只有一首《山园小梅》出自师父之手,其它的作品,师父他老人家也未曾听闻。这案戏也是我心血来潮的作品,并非出自师父授意。”
      “这样啊。并非有意设计,而是巧合吗……”
      李咨捋着长髯,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而孙山则意识到,自己有必要给师父写封信了,一是报喜,二是把案戏的事情跟师父解释一二。可是那些诗词的来历要怎么说呢?还用山中隐士的说辞?
      唉,千算万算,结果把师父他老人家给算漏了。真是个不肖徒儿!

      “也无妨!”
      李咨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来,把孙山吓了一跳。
      “即便是巧合也无妨。反正我这个急性子已经把奏章递上去了,覆水难收,也没有收回的必要。怀仁你既是君复先生的弟子,就该主动为师尊分忧才是。官家召你入宫,不在今日,便是明日。到时候,你就大大方方地将君复先生的名号报上去,讨一份封赏下来。有那三十多篇佳作在身后坐镇,献上的是本朝最大的文治之功,当年的一点小怨,官家也可以一笑而过了。”

      “且慢,听李司使之意,师父当年入京得罪上的……竟然是当今官家?这怎么可能!”
      孙山是真的难以置信。他一直以为师父的对头会是王钦若,丁谓那些位极人臣的奸恶之徒。可是官家?
      ……等等,官家今年才十四岁啊!师父是哪一年入京来着?

      “大中祥符三年!”
      李咨想来是看穿了孙山心中所想,直接从年份开始,讲起了林逋入京的那一段故事。

      大中祥符三年,正是赵祯降生的那一年。
      真宗皇帝喜得龙子,心花怒放,当即准备了金珠馒头,也就是包子,来赏赐重臣。当时入宫受赏的,除了侍制以上的高官,还有一位布衣百姓,就是进京面圣的林逋。

      在那个时候,林逋已经是朝野公认的贤士了。真宗皇帝有意召他入朝为官,只是苦于林逋行踪不定,圣旨无法传达。却没想到,四处寻访不到的隐士贤才,竟然主动进京求见!
      而林逋进宫的日子,正好又有龙子降生。真宗皇帝一高兴,这赏赐就多了林逋一份。

      可是真宗并不知道,林逋进宫,不是来求官,而是来死谏的!
      从大中祥符元年开始,真宗受王钦若的蛊惑,以梦授天书为由,封禅泰山,兴建玉清昭应宫,耗费了无数民脂民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此之后,各地不断扩建道观,不停涌现祥瑞,地方官员和乡绅为了讨天子欢心,变着法地折腾百姓,空耗钱粮。

      林逋带着必死之心进宫,在他拿到包子,看到了内藏的金珠之后,心中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他当场痛斥真宗赵恒败坏社稷江山,不顾百姓死活,只知道奢靡享乐。而北面还有辽人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侵劫掠。再这样下去,等到今日出生的小皇子即位,说不定就要做一个亡国之君了!

      林逋一通慷慨陈词之后,甚至打算以死明志。他试图将包子里的金珠吞下肚子——吞金而亡。只是那金珠的个头有点大,想吞下去不太容易,又有旁人出手阻拦,林逋的自残行为很快被制止了。
      不过好好的一桩喜事,被林逋这么一闹,气氛全无。

      真宗皇帝盛怒之下,险些要将林逋投入天牢,被一众大臣劝住,说皇子降生吉日,不宜降罪。为刚出世的儿子着想,赵恒只将林逋逐出京城了事。
      而因为有了这一桩败兴之事,受赏的官员们都非常自觉地闭起了嘴巴,别说林逋了,连金珠馒头的赏赐,包子的吉祥寓意都不与旁人分说。

      所以包子一词没有第一时间传扬开来,竟是因为自己的师父?
      听了李咨的故事,孙山才觉得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而且毫无疑问,师父的确是得罪了官家。因为他在人家天子降世的第一天,就把个欢庆的活动给搅和得不欢而散,更说出了亡国之君这种不吉利的谶言。
      莫说是皇家了,就是普通人家也容不下这等“恶客”啊!

      这个仇……真的像李咨所说,是可以一笑而过的小怨吗?哪怕官家对此事没有切身感受,仁厚不予计较,可是太后呢?
      对一个痛骂了她丈夫,诅咒了她儿子的人,大宋太后到底能不能予之宽宥?

      孙山觉得,真的很有必要再跟陈庭柳商量一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