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第 53 章 ...
-
“这——”赵祺只觉得匪夷所思,同时也为这个早就应该被遗忘的名字如此频繁地被提起而感到不解,他总感觉到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有人在布置这什么,自己每走一步都被人算计着,却又不得不走,愈走愈疑。
赵祺眯着眼睛“哼”了一声:“朕还道是谁。此人是个罪臣,虽没有革爵,却是被先帝圈在玉津园的——难道梁王都忘了么?”
“梁王自是不会忘的,臣以为这个人选原本也不算离谱,只是……只是梁王之用心陛下还需参详呀。”
“此话怎讲?”
“恩自上出,陛下不可不查。”
赵祺一怔,旋即明白潘可久所指。
“自古善则称君,哪有做臣子的抢着市恩与人呢?”潘可久理了理衣袖,慢条斯理地说道。
“爱卿不必多言,朕自然是不会准的。”
“陛下若是不准,那又打算派谁去呢?”
赵祺叹了口气,“那李元凤精明过人,在蜀中日子也久,派谁去能不被他掣肘呢?朕捉摸着怕是只能给他挪挪位置……便召他回来做个枢密副使吧。”
“陛下不可!”潘可久闻言大惊,“只因李元凤治蜀日久,民心尚附,盗寇尚不敢妄犯成都,陛下若将其召回,则成都危矣!”还有一层潘可久不敢说——倘若李元凤拒不奉诏,到时又该如何收场?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饶是赵祺性子好此时也有些不豫:“既然不成,那爱卿倒是说个章程呀。”
潘可久微微一笑,道:“臣以为,蜀王便不错——不过此话不当由梁王来讲。”
“不由梁王讲,难道由朕讲?——朕不能不顾清议。”赵祺暗道,言官们没事还要找事,若自己真敢把赵芾放出来,那还不得被这帮人给生吞了。
“微臣明白陛下的顾虑。只是如果梁王上疏请求令蜀王前去招安,陛下准是不准?不准还罢,若是准了,蜀王承的是梁王的情,言官们若要说三道四,说的仍然是陛下。何况若是不准,陛下哪里去找更合适的人呢?”
“这——”赵祺语塞,可心里仍是不愿用赵芾,遂道:““可蜀王之罪,毕竟是先帝手里定下的,骤然启用,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有梁一朝不以言罪人,言官们更可风闻奏事,赵祺又向来优容,以至于一众御史个个胆大包天,无不以犯言直谏为荣,潘可久自是不愿去捅这个马蜂窝的,心下早有主张,便道:“陛下想用蜀王,却又不便公开地用,既如此,何不密赦蜀王,令其间行西川?”
赵祺想了一回,仍觉不妥:“瞒得过一时,难道还能瞒上一世?若西川事了,蜀王自是首功,将功折罪,少不得要明赦其罪,放还蜀地,那时御史们不也一样有话说?”
“若是——若是能一直瞒住呢?”潘可久小心试探道。
“只怕蜀王不肯。若要令他去招安,他又岂能不挟功邀赏?”
“微臣以为,蜀王若能招安刘俊,其功虽然不小,可先前谋反之罪更大,陛下削其爵,令其回蜀,便已是格外开恩了。”
“不妥,”赵祺仍是摇头,“论辈分,蜀王尚是朕的叔辈,连先帝都不曾动他的爵位,朕这做侄子的又怎可如此寡恩。”
“可总不能就这么赦了他呀,别说御史台,便是中书那关也过不了的。”
“唉……”赵祺长叹一声,“朕知道,总有人说朕对于宗室过于放纵,他们不明白,朕常以乾贞二十四年的事为鉴——手足相残,何其悲苦……朕是不愿再做伤及我赵氏血脉的事的。”
话已至此,潘可久心知不可再劝,赵芾开的条件一是放其回蜀,二是令其弟袭爵,对于后者他并不愿答应,却又不能当面回绝,原想借着赵祺之手把蜀王一支的封号废掉,可赵祺态度如此坚决他也无法改变,暗想此番只能便宜赵芾了,遂道:“陛下,臣还有一法,或许既能不伤陛下仁爱之名,又不至于在朝廷上惹来非议。”
“哦?你说。”
“臣记得蜀王尚有一弟。”
赵祺并不笨,被潘可久一提点顿时明白了过来:“不错,朕若是没记错,当是封作奉国军节度使的。——爱卿的意思是,令其弟袭爵?”
“正是。先代蜀王乃是宣宗皇帝亲弟,于我大梁也是有功之臣,因其子一人之过而废其封号确有些不近情理,不如贬赵芾为庶人,令其弟袭爵,岂不两全齐美?”
“这倒也是个法子,”赵祺抚着额头,“只是……朕担心蜀王不情愿,毕竟若要他前去招安,还得他尽心才好。”
潘可久心道此人可是情愿得很呢,脸上却也显出一丝犯难的表情,斟酌再三方道:“陛下若是恩准,臣愿前往玉津园说服蜀王,晓之以大义,动之以人情,总要说得他情愿才好。”
赵祺沉吟移时,方点头道:“此事便托付与爱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