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9章 ...
-
到达川城的那周,由于王庆师兄家里有事,李豫自行安排行程。这次她没有租车,而是乘坐公共交通走遍市里的城区和周边近郊区县。
俞城和川城这是两个同处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它们所处的区域发展,不像东部地区是共同富裕,而是扶贫与治贫。这个大区域内以两个城市为中心分别组成的小区域,缺乏东部地区的人才基础、经济基础、产业链、交通网络等一系列先发优势。那么挖掘两个小区域的后发优势成了她在走访时最大的乐趣。
李豫到这个城市的第三天上午,傅从玉微信联系她,问她明后天还在川城吗?在的话,可以一起吃晚饭。他明早过来出差。
她回信说这周都会在,下周才会往更西部去。
当天中午也就是波士顿的午夜,唐宋就从傅从玉那儿得到她的行程。
“唐宋,你这追人的进度条不行啊。这么多天,小豫都不搭理你。没戏的。”
傅从玉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没资格嘲笑他,唐宋心想。
“这不是既有时差又有距离吗?再说我每天十六七个小时泡在实验室,哪有时间追人。先把实验搞定,才能安心回江城。”
她与傅从玉的约饭最终没有成行。他和团队来这边出差谈IP合作事宜,第一天谈完被对方强留下应酬。
俩人改约第二天的午饭,不成想傅从玉在江城的工作出意外,需要提前回去灭火。
李豫去最近的咖啡店打包了三明治和咖啡,递给要上出租车的傅从玉。
“带着路上用,别忙起来忘记吃饭。”
“放了你两次鸽子,小豫,对不起啊。”
“没事,快走吧。”
送走傅从玉后,她走到附近一家面馆,点一份招牌肠旺面,在嘎吱嘎吱的风扇下吃得满头大汗。
周日下午,李豫来到王庆师兄的办公室,这次听到的是与孙敏不太一样的观点。
王师兄给她展示西部的省级和国家级路网图,图中包含已建成的,在建中的和未来五年规划中的道路。
他指着规划中的那些,说,“这些道路未来二十年都没有必要。另外,建设中的道路有一半是可以优化的。”
“师妹,我认同你的观点,西部区域发展是脱贫,需要治贫。脱贫的思路从食不果腹到三餐不愁。在这个过程中,吃饱饭的效用是最高的。吃饱后再喂饼,边际效用会骤降。
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来引领区域发展,思路在过去三十年是没有问题的。“看得见的手”在从零到一时的效能最大。
如果超过这个度,追求三餐都有海参鲍鱼,那不叫脱贫,那是浪费。
“看得见的手”发挥过它的功效后,这时候应该退居二线。
区域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产业来主导。
如今再继续依赖基建和公共服务来引导就是豪赌,更是懒政。”
李豫意识到自己曾身陷trick,这里面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在于“看得见的手”太显著,导致她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它吸引走,反而忽视了“看不见手的功效”。
她想起本科时一位老师的话,尊重市场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职责。
是的,发展的逻辑是治贫,脱贫是从零到一,需要开药方,需要政策支持,需要规划引导。“看得见的手”把生产要素培育到位后,应该退居二线,由生产要素开始发挥作用,只有“看不见的手”发挥功效,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想通这些后,她笑着对师兄说,“我想到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凯恩斯主义是政府最欢迎的。”
她心里犹豫过后还是把自己这些天的疑惑问出来,“师兄,我在来的飞机上读过您作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您在文章中的观点不及今天犀利呀,那篇文章的论证也有些粗糙。”
王庆听完哈哈大笑,“师妹批评得太含蓄了。你知道的,有些观点尤其是批评政策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发表的。东方讲究以和为贵,有时候不得不参与和稀泥。”
她问道,“师兄平时工作很为难吗?”
王庆笑容不减,“不为难,生活总是要妥协的。”
李豫决定劝说他,“师兄,我们都不否认目前国内存在的弊端,过度依靠土地财政,城镇化发展过于激进,地方债高启,这些都给经济未来走向增加险象丛生的可能。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更何况,我们也是希望更加了解这片土地的经济运行机制,能够让它迈向更好,不是么?
经济学家的坚持还是要有。汪教授不是说过吗,要捍卫市场的尊严就是捍卫经济学家的尊严。”
王庆笑着说,“你还记得老师这句话呀。”
她回答道,“当然记得。那时候您是他的助教,教授那个大嗓门不用扩音器就能传遍整个阶梯教室。可惜,我没赶回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
王庆敛起笑容,“老师走得急,没有遭大罪。”
俩人一起缅怀过失的老教授,王庆聊起他的家庭,聊到他一岁大的儿子。
“不瞒师妹,去年老师走的时候,我情绪低落过好一阵。后来在产房里看到儿子后,就觉得又获得了新的力量。现在常常夜里起床给臭小子喂奶,换尿不湿,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他每天的变化就觉得生活有点意思。”
李豫要离开时,王庆叫住她,“师妹,后天没别的安排的话,随我一起去趟西边,带你看看大地震后重建的情况。”
她原本就有此计划,如今有师兄同行,自然爽快答应。
实验的最后阶段,唐宋在实验室连续呆了近三十个小时。万幸的是,跑出来的数据很理想,最近一个月的努力没白费。一起做实验的学生已经回去休息,他拿起办公桌上的手机,看到好多未接来电和未读消息。他顾不上疲劳,慌忙点开消息,大多是傅从玉发的。
傅从玉在三个人的群里先转发川西发生6.8级地震的新闻,然后艾特李豫问她手机怎么一直没接通,是不是通讯信号断了,如果恢复信号要第一时间报平安。微信群里傅从玉每隔一阵艾特一次李豫,李豫依然没有回音。
唐宋的心悬起来,这些都是在过去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他一无所知。
他突然觉得,实验不重要,数据也不重要。
唐宋退出微信,开始拨打李豫电话。他不记得重复点击了多少次呼叫,直到电话那端传来声音,“喂~唐宋。”
他的嗓子被涌上的泪水堵住,他强迫自己咬着手背,眼泪被憋回去。
听筒里传来李豫中气十足的声音,“喂,唐宋,我这边没事。”
唐宋听到自己发出颤巍巍的低语,“李豫…平安就好。”
“没事,我们离震中有段距离。周围人都平安,只是这边信号中断过几个小时,现在修好啦。刚有信号就接到你的电话。不与你多聊啦,我还没给老李报平安呢。挂啦。”
他看着暗下来的屏幕,手机屏幕上有他刚掉下的一滴眼泪。
李豫他们一行西去先来带大地震后重建的新城,在那里三人参加当地财政局组的专家座谈会。然后一路继续去附近几个县市做调研。
地震那天,他们刚从一个现代化养殖场的二楼往下走,感受到有震动,王庆拉着她冲出大厅跑到院子里。
在空旷的停车场,王庆问她,“第一次遇到地震吗?”
李豫心有余悸地说,“第一次遇到震感这么强烈的震动。”
王庆有些感叹道,“大地震之后这几年余震不断,我们都已经训练出条件反射。”
在等待信号恢复时,他们所停留的小镇和养殖场已恢复正常秩序。
随着信号中断时间加长,李豫还是有点着急。她想地震的消息肯定已传遍全网,老李知道她在这边,心里肯定特别担心。
她拿着电话不停走动着,直到手机在手里震动起来,是唐宋的来电。
“喂,唐宋。”
她听到电话对面有微弱的声音,以为是信号不好,提高声音说,“唐宋,我这边没事。”
这下她才听清楚电话里的声音,“平安就好。”
她怕信号再次中断,没有给对方说话的机会,电话里又报了一遍平安。
电话挂断后,她给老李拨过去。傅从玉得知老李担心她,一看到新闻后就赶去她家里。
这次比刚刚那通电话信号好很多,电话那端的声音清晰可见,“小豫,可算通信号。刚开始我还真有点慌。后来从玉过来,他给我分析了震中位置,又让我看过你们今天所在的城市。我稍微安心一些。你什么时候回江城呢?”
李豫在电话里和傅从玉聊了几句,“从玉哥,谢谢你呀。”
“应该做的,以后不用总和我说谢谢。小豫,你给唐宋报个平安吧,我把地震的消息发群里,他看到后也很着急。”
“刚恢复信号时,我们通过电话。那会儿信号断断续续,不过已经报过平安。”
挂断电话后,她才看到群里的消息,傅从玉才不像电话里老李说得那么淡定,他还是很担心自己的。她翻看完群里消息后,用文字又报平安。
尽管唐宋订了次日回江城的机票,不过他没能去成机场。他原本需要在波士顿工作到八月二十号,现在还有一周的工作未完成。最后,七天的工作被他压缩在三天内做完。三天后,他提起行李箱赶往机场。
十三个小时的飞行,落地江城时已经晚上八点钟。
走出江城机场的唐宋很想见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