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第24章 ...
-
回到燕城的第三天,是周一,也是余姚要去GT投资报到的日子。
她早早起床,又检查了一遍公司人事要求的纸质材料,确认无误后坐上陈迦南的车去新公司上班。
入职手续很快办理完毕。人事小姑娘把公司门禁卡和IT调试好的电脑递给她。同时还有一张打印好的A4纸,纸上有她在GT公司的邮箱和内网系统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之后,人事同事带她到工位,并招呼她与黄莺团队成员认识。
然后同事们都非常忙,忙着准备下午的中期汇报会。
余姚上午在工位上把公司邮箱和系统的账户设置好,然后登陆内网了解公司基础制度,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审批流程。中午时候,她才在办公室遇到黄莺。
黄莺狼吞虎咽吃着三明治,简单交代余姚本周的安排,其实就是没安排。“这周是中期汇报会,太忙了。你先趁机熟悉公司制度和流程,下午是我们医药投资大团队的述职会,你一起旁听啊。明后天,我估计还是要一直开会,你可以进项目管理系统翻阅一下已投的项目。等我忙过这几天,我们详聊一下你的工作安排。”
“行,我先学习着。您有需要的话,随时交代我去做。”余姚离开黄莺办公室,还体贴地帮她关上门。
GT投资医药投资部门的中期述职会,每个项目经理汇报存续项目的运营现状,汇报时既提及运营亮点也没有回避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余姚在旁听席上听完全程。下班的时候,她的脑袋里被塞满了各种信息。一天的信息量快赶上她过去工作中一个月的信息量。
回到家后,她还没来得及和陈迦南分享第一日工作体验。陈迦南倒是先问她,“黄莺团队是不是投过一家BS生物的公司?”
余姚在脑袋里检索了一下,点了点头。
陈迦南接着说,“BS生物销往西部的一批疫苗今天下午被当地食药监总局检测出不合格。黄莺知道嘛?”
余姚赶紧说,“我不知道她知不知道。下午我们一直在会议室开项目中期汇报会,没见黄莺起身接打电话。”
陈迦南接着说,“也有可能是企业想先捂着消息。等捂不住或者解决不了了,再让投资方知道。你拨黄莺的电话,我来给她说。”
电话很快被接通。黄莺果然不知情,她听完后问陈迦南,“消息来源可靠嘛?”
陈迦南说,可靠。
黄莺在电话里表示了感谢。
挂断电话,余姚问陈迦南具体是怎么回事。
陈迦南说,“今儿金总去西部出差,傍晚在饭局上听当地一个食药监局官员说BS生物五月份生产的一批疫苗下午检测不合格。金总怕牵连到我们同类的生物制药客户,打电话给我和路遥,让我们跟进辅导的上市公司近期疫苗抽检结果。我听着BS生物有些熟悉,印象中GT投资投过。”
余姚问,“不知道这批不合格的疫苗接种情况怎么样?万一接种者后起了不良反应就是无妄之灾。”
陈迦南说,“生产批次是五月份的,刚过去一个多月,或许没有那么糟糕。疫苗不合格有很多情况,生产过程中被污染,冷链运输中被污染,让黄莺先搞清楚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吧。如果是企业内部流程不规范,投资方需要加强督导,必要时派驻专业人士帮企业改善。如果是管理层道德风险,麻烦会比较大。类似食品药品企业,涉及到安全,没有大小之分,都是关键问题。所以,类似的敏感性必须要有。”
余姚新工作的第一天除了接收到的信息量爆表外,对投资工作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优秀的投资人需要从纷杂的信息群里筛选出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时刻保持敏感,必要时候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第二天余姚上班,见到黄莺和BS生物的项目团队成员一直在小会议室开会。隔着会议室的透明玻璃,她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停地接打电话,时不时大家会讨论几句。
余姚吃过午饭回办公室,发现会议室已经没人。她询问身边的同事才知道黄莺和团队去BS生物查看企业有效期内所有疫苗的检测记录,必要时需要对其仓库内留存的疫苗进行重新抗原检测。
直到周五,黄莺才再次出现在办公室。余姚第二次坐在黄莺办公室的沙发上,这次身份是团队成员之一。
黄莺先向她更新了BS生物的最新情况。“五月生产的两个批次疫苗有问题,销往西部的那批尚未使用,销往邻省的那批使用了部分针剂。未使用的疫苗本周都召回,已使用的让公司配合当地药监局和医院监控其安全风险系数。我周一晚上接到你电话,生怕是企业道德风险。医药企业的流程不规范,我们可以协助它们规范。如果是道德风险,谁也救不了。这次能在一周内把事情查明并采取行动,所有利益方的损失都降到最小。如果张总和我不知道,企业八成是要瞒着,他们在内部慢慢解决。别的不多说,真的谢谢陈迦南。张总说,这次必须要请陈迦南吃饭。”
张总是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也是黄莺遇到的那位贵人。
寒暄之后,黄莺和余姚在办公室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关于她未来的工作计划。谈话结束,俩人一起走到团队办公区域。
黄莺看了眼手表,对还在工位的同事们说,“下班点到啦。赶紧下班,去玩耍,去健身,去约会,去看电影,去过周末。另外,下周一晚上team聚餐,欢迎余姚加入咱们医药组。”
“哇!太好了。”
“拜拜,Amy,余姚,周末愉快!”
“……”
余姚只见大家叮叮咣咣一顿收拾,很快纷纷提着包往外跑。
黄莺笑了笑解释说,“之前有项目紧急上会,这周又有中期汇报,会后还要落实张总的各项要求,大家忙了整整两周。今儿看我发话,不得赶紧回家。他们这是怕我后悔呐。你开车了吗?还是陈迦南来接你?”
余姚脱掉在空调屋里穿的西服外套,提着自己的电脑包。“我打车走。陈迦南晚上有事。”
黄莺说,“别叫车了。坐我车,刚好顺路。”
就这样,余姚坐上了黄莺的车。不幸的是,她们赶上了周五下班高峰,车子刚一出办公楼的地库就堵上了。
黄莺也不着急。
余姚好奇地提问,“Amy,我有个感受,不知道对不对啊?”
GT公司内同级别或者稍高几级的同事都直呼其名,但是部门负责人和合伙人级别的都称呼X总。黄莺不喜欢别人叫她黄总,公司内部就慢慢称呼她的英文名字。
“什么感受,说来听听。”
“感觉您工作上的应酬和饭局不多。”
黄莺笑了,“的确不多,你很敏锐。我不喝酒,刚进公司的时候,随着张总参加过几次饭局,场场都要喝酒。我每次都要面对劝酒和坚决不喝的拉扯,很尴尬。后来我便不怎么参加了。需要谈事,我一般会约在咱们公司或者对方公司。实在需要应酬的话,会把大家凑在茶馆。”
余姚说,“陈迦南这几年也不喝酒。不过,他的饭局很少能躲掉的。”
黄莺还在笑,“不一样。我刚进公司时候的话语权比陈迦南刚进他们公司时候的话语权重。我一开始定了基调,大家也都习惯了。实在躲不开的应酬,我还是会参加的。咱们团队没有劝酒的习惯,大家能喝的话喝几口,不能喝不想喝的话也不勉强。”
余姚说,真有挺好的。
这一堵车就是近一个小时,余姚对办公室之外的黄莺也多了些了解。
黄莺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离婚后养了一只猫。后来她带着她的猫回国,加入GT投资。她和投资圈很多热衷塑造人设的大佬不一样。她不爱运动,不跑步尤其不跑马拉松,没工作的时候,会宅在家里做美食,看美剧,顺便撸撸猫。因为宅的太厉害,她妈妈去年来燕城小住,每到周末就把她赶出家门,让她去相亲。每次,她都会下楼去咖啡馆待着,一待一整天。
临下车的时候,余姚向黄莺推荐了一个小书《万物》系列的小说,英文是All creatures,《万物既伟大又渺小》、《万物有灵且美》、《万物既聪慧又奇妙》……直觉告诉她,黄莺和这个系列小书会非常合拍。
余姚回到家把包丢在玄关,衣服也没换,直接瘫到沙发上。
回想这一周,她和同事们一方面不太熟,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很忙,说话跟打机关枪似的,搞得她在工位上正襟危坐,丝毫不敢放松。虽说她是在熟悉制度、流程以及项目这些,终究是没有明确主线任务,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看,心很累。
倒是昨天下午,余姚从茶水间打水出来,遇到了熟人吴珺。吴珺一手拿着手机接电话,一手提着咖啡店纸袋子。他把纸袋子往她前面一递,做出了“请你喝咖啡”的口型。余姚接了过来,道了声谢。袋子里有一片蛋糕,两杯咖啡。余姚留下蛋糕,咖啡送给旁边工位两位因为赶工而暴躁不已的同事。
她之前上班不用见客户,没有着装要求,一向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如今,她还在试用期,着装方面丝毫不敢放松。她穿着职业套裙,踩着高跟鞋一整天,身体也累。
余姚在沙发上一瘫就是一个小时,实在饿得慌,才起身去厨房做了简餐。陈迦南回来的时候,她正在可怜巴巴地啃三明治。
陈迦南上前揉了揉她的头发,“可怜的,别吃面包片了。我带烧烤回来。”
她有气无力地说,“好呀。你帮我拿出来吧。”
陈迦南走近厨房,洗过手后把烧烤放盘子里,端到余姚面前。他也在餐桌旁坐下,“这么累?工作量很大?”
余姚咬着一串羊肉串,“不是量大的问题。是平时只走两百米的我,突然需要狂跑两千米。节奏还需要适应。”
陈迦南接过她手里的红柳条,“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们公司氛围自由,不出一个月肯定能适应。”
余姚继续啃羊肉串,“我对自己是有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