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分)身 ...

  •   夜深了,若荷一时睡不着,盯着墙壁发愣。

      屋内只开着一盏台灯,灯光透过,在墙上可以看到那只小老鼠。

      她觉得似乎所有的解释都合理,但是,还有遗留的问题吗?

      她记得脂评提到作者用了画家的三层染法,难道就是跟老妈这个缂丝产品一样,还有第三层意思?

      她看着桌面画满信息的纸上,董小宛=董鄂妃那个等号那里曾经划了叉叉,写着14,28,现在叉叉上又划了叉叉。

      纸上还画有一些未解的问题:

      巧姐旁边有个大大的问号,也写了好多数字。譬如生日是七夕7/7,在第21回染了痘疹,第42回撞了花神。

      然鹅,若荷突然发现这些数字怎么都跟7相关。怎么加减乘除都是7,这不是太巧了吗?

      1)巧姐的曲子里就提到了加减乘除,当初看到,完全不明所以。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上有苍穹”,现在看这“苍穹”两字,上面是草字头和宝盖头,这不是董小宛的董和宛的上面部首吗?

      不仅仅这些,宛字下面就是一个夕和一个像七的笔画。

      难道巧姐也和董小宛有关?

      巧姐的《判词》 画着:

      后面又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荒村野店和纺绩,若荷一下联想到宝玉随凤姐等给秦可卿送殡时在那个野外村庄碰到的二丫头,作者不会无故写宝玉惦记这么一个乡村纺织女孩,一定有某种关联。

      巧姐在书中被暗示会嫁给板儿。板儿是狗儿的儿子,难道是暗示的顺治?是狗儿的儿子?顺治五年时,多尔衮被顺治称为皇父摄政王。

      若荷心里因为对刘姥姥存了偏见,所以觉得巧儿要嫁给板儿就有些不情愿。但按小说人物发展,如果她是被刘姥姥所救,那么一切也能有解。

      冒襄在那篇重要的证据《影梅庵忆语》中详细地写了七夕。

      戊子七夕,看天上流霞,忽欲以黄跳脱摹之,命余书“乞巧”二字,无以属对,姬云:“曩于黄山巨室,见覆祥云真宣炉,款式佳绝,请以‘覆祥’对‘乞巧’。”镌摹颇妙。越一岁,训忽中断,复为之,恰七月也,余易书“比翼”、“连理”。

      七夕那天,小宛让冒襄写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样,镌摹在金钏上。不料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冒襄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

      这些描述和宝钗的金项圈上刻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以及宝玉的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样的希冀吗?当时宝玉看宝钗的金项圈看了曾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2)凑巧的是,《红楼梦》书中还有《乞巧》这一出戏,脂评提示:伏元妃之死。

      而《乞巧》是《长生殿》里面的一出戏,又指向了杨贵妃。

      书中元春省亲时,乘坐的是“金顶金黄绣凤版舆”,《清稗类钞》上写明的“舟车类”说明只有皇后的车乘上才能绘凤而妃子们的车上只能绘上野鸡的图案。

      《清稗类钞》是后世才编的书,但这个乘车制度是不是一贯的呢?

      还有前面一家人已经讨论过元春的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中榴花的典故带出了杨贵妃。难道元春会是贵妃?

      元春的判词画中有个香橼,香橼在探春的房中也出现了,是被巧姐和板儿拿着玩。而《影梅庵忆语》也提到了佛手、香橼。

      书中还写到:

      元春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大观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众姐妹中元春只提到了宝钗,没有提自己的三个同门妹妹?是在暗示她和宝钗的关联?

      还有一条理由,若荷不知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第七十八回的“未正二刻”。宝玉未能在晴雯临终时见上面,小丫头杜撰说:晴雯告知,我如今在未正二刻到任司花。

      晴雯任司花的时间,和第十八回元春”到宝灵宫拜佛"的时间,都是【未正二刻】。

      未字分拆,暗示:二人合一?

      若这也是code,那真是作者的细微之处。

      晴雯代表了董小宛,元妃代表进了皇宫的贵妃。所以他们也是董小宛的fen(分)身?

      若荷把这些人名都列在一张纸上,发现就像一张网,每个人之间都有着关联。

      丝丝缕缕,思路越扩越散,画面也越来越清晰。

      她把十二钗还有副钗的人物都过了一遍,发现香莲也可能是。

      虽然她应该是陈圆圆的角色,但作者在她身上又安放了一部分内容。(只是也许)。

      分析她在书中那首诗:

      4)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亦有所成,诗曰: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自己在书中说她完全不记得以前的事,怎么会有“缘何不使永团圆”的盼望。“千里白”不是在暗指千里草董白吗?不团圆,秋闻笛大概跟那个中秋节的冒襄的心情是一样的。

      书中还有一首诗是那个癞头和尚看到她时说的:

      惯飬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脂评:伏后文。]

      看上香菱的冯渊被薛潘打死,看上董鄂妃的硕塞因顺治帝而亡。

      英莲的“莲”及香菱的“菱”均与董小宛的“青莲”有关 。现在看,第一回甄士隐家的故事像是缩小简洁版的贾家故事 。

      那么香菱元宵节被劫,是否也在暗示董小宛其实也是在元宵节被劫的?香菱和陈圆圆的经历是不是也在暗示董小宛也经历了几次转换?

      书中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

      皇上准元春省亲的日子偏偏也是元月十五元宵节。

      5)再来看秦可卿。

      先说李商隐的一首月亮的诗: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这首诗是写诗人与女冠极隐秘的恋爱事故。

      诗中有七夕,有约定,有帘子。

      这里还提及了铁网,而《红楼梦》两次提及铁网,一次是秦可卿的棺木材料,一次是冯紫英在铁网山受伤。而冯紫英又是推荐了张道士给秦可卿看病的人。

      都和秦可卿相关。

      比较秦可卿和董鄂妃的葬礼,前面已经分析过作者暗示秦可卿的是国葬,葬的是陵寝。

      秦可卿的葬礼:四王八公全部到场,四王全部设棚祭奠。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请了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

      董鄂妃的葬礼:为她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贵族中的二三品大员,这在清代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皇帝的丧礼中也未见过这样大的阵仗。然后,顺治又在观德殿里为她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水陆道场,108名僧人整日诵经。

      所以秦可卿的国葬,堪比董鄂妃的皇后葬礼。

      所以听到秦可卿的死讯,宝玉一下吐了血。

      冒襄在《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写“能令搏黍巧转,化为蜀帝啼魂”,“蜀帝啼血”就是典故。

      所以宝玉的吐血,只有是描写冒襄听到董小宛的死讯他才有可能这么激烈的反应。

      所以秦死的时候,林黛玉不在场,薛宝钗也不在场。

      还有吴扣扣,冒襄称:董小宛说吴扣扣“是儿可念”,可亲?秦可卿?

      “可”和“扣”苏州话是谐音。再看秦可卿的名字,可卿是她的小名,难道是指秦淮河边来的可儿?还有她的弟弟叫“秦钟”,钟的繁体是“鐘”,是金童,那姐姐的大名会不会就是“玉女”?黛玉的玉?

      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明确写道:“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可知晴雯确实无姓。就是“吴”。吴扣扣名:湄兰,谐音“没来”?因为董小宛最终没有象雁子在秋天南归。

      吴扣扣死时19岁,从董冒交往的那年壬午年(1642年)起,第19个年份是1660年,正好是董鄂妃去世的1660年,19年,也写明了吴扣扣的来源。

      这个19或者还指出了日期19号?不知这是不是作者的本意,若是,真是用心良苦。

      天呐,全部都在暗示,

      人物全都变得清晰起来。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从巧姐开始,到元春,到秦可卿、到晴雯全部都是董小宛的(分)身,就是每一个阶段都由一人做代表。

      看着那只小老鼠,若荷突然想明白,冒襄写过他遇见董小宛的时候她16虚岁,那年1639年,所以董小宛是1624年生的,那一年就是鼠年。董就是那只小老鼠香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