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隋大业元年,炀帝诏定章服之制,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质以玄,如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备十二也。”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诸侯,则分别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书•礼仪七》)。
"十二章纹"在清代皇袍中因所占面积相对很小,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而使人们常常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唐武德四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车舆、服装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违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书•车服志》)。
宋代初期,天子之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猿,七章(在衣);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太祖建隆元年又改为前制,“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宋史•舆服志》)。至于皇太子,仍为九章,九卿五章。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规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衮冕“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明史•舆服二》)。
清代皇帝朝服仍为十二章,“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皇帝的龙袍也“列十二章”(《清史稿•舆服》)。
至于文武官员,明清则改章服为补服,规定文官的“补子”绣鸟,武官的“补子”绣兽,是为补服,各依等级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两千年,文献记载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却很少。明定陵出土的数件缂丝衮服为我们了解古代十二章纹之制提供了实物资料。在这两件衮服上,龙纹最突出,共有十二团龙,分别织于两肩和前后襟上。另外,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群山,两袖饰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纹饰分别列于前后襟团龙两侧,共列十二章纹,与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旧唐书•舆服志》对冕服十二章的描绘
《旧唐书•舆服志》
古者太昊庖牺氏,仰以观象,俯以察法,造书契而文籍生。次有黄帝轩辕氏,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垂衣裳而天下理。其后数迁五德,君非一姓。体国经野,建邦设都,文质所以再而复,正朔所以三而改。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至于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此则三王相袭之道也。夫易服色者,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至于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又百代可知之道也。谨按《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由此言之,则其所从来者尚矣。
夫日月星辰者,明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云雨,象圣王泽沾下人也。龙者,变化无方,象圣王应机布教也。华虫者,雉也,身被五采,象圣王体兼文明也。宗彝者,武蜼也,以刚猛制物,象圣王神武定乱也。藻者,逐水上下,象圣王随代而应也。火者,陶冶烹饪,象圣王至德日新也。米者,人恃以生,象圣王物之所赖也。黼能断割,象圣王临事能决也。黻者,两己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济也。逮有周氏,乃以日月星辰为旌旗之饰,又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于是乎制衮冕以祀先王也。九章者,法于阳数也。以龙为首章者,衮者卷也,龙德神异,应变潜见,表圣王深沈远智,卷舒神化也。又制冕以祭先公也。者雉也,有耿介之志,表公有贤才,能守耿介之节也。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渎之神也。武蜼者,山林所生也,明其象也。制絺冕以祭社稷也。社稷,土谷之神也。粉米由之成也,象其功也。又制玄冕以祭群小祀也。百神异形,难可遍拟,但取黻之相背异名也。夫以周公之多才也,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夫以孔宣之将圣也,故行夏之时,服周之冕。先王之法服,乃此之自出矣;天下之能事,又于是乎毕矣。
今表状“请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舆服之”者。谨按,日月星辰者,已施旌旗矣;龙武山火者,又不逾于古矣。而云麟凤有四灵之名,玄龟有负图之应,云有纪官之号,水有感德之祥,此盖别表休征,终是无逾比象。然则皇王受命,天地与兴符,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紫。尽南宫之粉壁,不足写其形状;罄东观之铅黄,无以纪其名实。固不可毕陈于法服也。云也者,从龙之气也,水也者,藻之自生也,又不假别为章目也。此盖不经之甚也。
《尚书•益稷》中所载古天子的十二章服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野鸡)作绘,宗彝(宗庙祭祀所用酒器,酒器上有虎、蜼二兽的装饰,虎有猛,蜼能避害)、藻、火、粉米、黼(fǔ 黑白相间如斧形的花纹)、黻(fú一对相背,左正右反的弓字形花纹)絺(chī细葛布)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十二章服”就是指古代天子穿的,具备上述十二种图案的礼服。十二章中,日、月、星辰寓意照临,山寓意稳重,龙寓意应变,华虫寓意文丽;宗彝寓忠孝,藻寓洁净,火寓光明,粉米寓滋养,黼寓决断,黻寓明辨。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冠服制度就被纳入礼治,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