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 25 章 ...

  •   这日,如海召集崔嵬、孔舫二人议事。如海问道:“我将咱们府内在籍人数同三年前做了对比,为何减少了三成有余?仔细翻阅了个县县志,并无灾荒饥年发生。况且朝廷为了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同时鼓励移民,给他们提供生产用具、减免赋税,按理来说应该是源源不断有人涌入进来才是啊,不知二位可否为我解惑。“

      崔嵬放下茶杯,道:“大人目光如炬,一来便能切中要害。老实说,这一难题卑职如今也是束手无策,大人请听我细细道来,大人可知这西北的盐引制度与别处不同?“

      如海点了点头,道:“自然是知道的,边境军需需求极大,供给却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年太祖爷在时,对盐引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让户部公开边境所需的物资清单,让商人们将这些物资运至边防戍所,获得盐引;商户们凭盐引取得盐后,再去指定的地方去销售。这个法子一处,便解决了军需难题,也节省了运输成本。而商户们为了节约成本,有些则直接招了流民,自垦边地,形成了商屯,这样便吸引了大量流民前来,连带着边镇的贸易也兴旺了起来。“

      崔嵬道:“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盐里头的利润,大人乃是姑苏人士,肯定是深有体会。原本一切也是按太祖爷的意思开展,可是后来,那些个豪强集结在一起,把持了几乎整个陕西盐市交易,结果便大不相同了。豪强与官绅勾结,为了获取更多的盐,自然会去压榨灶户,灶户们苦不堪言,反抗不得只得逃了;灶户们一逃,盐场产量下降,商户们运了粮食物资也换不来盐,渐渐地就退出了;商户们一退出,军需不够,那只能去加重赋税,盘剥百姓,老百姓受不住,自然也是跑了。这便是这几年咱们府为何有那么多人口流失的原因,不过大人也不必太过忧心,咱们这边情况还算可以,庆阳、平凉、临洮那儿走的人更多。“

      如海叹道:“只看户部记录的粮食储备数目,我竟不知里头还有这么多的门道,那既知是豪强集结,怎么就没人去遏制呢?“

      一旁的孔舫听了,冷笑道:“大人好生糊涂,那些个豪强中自然也有皇室、官员参与其中,盘根错节,任谁去动,不过是蚍蜉撼树罢了。前任知府吴能,尸位素餐,虽被皇上治了个‘治理无能’的罪丢了乌纱帽,起码还留了一条命,若是真去动了那些人的利益,恐怕会死不明白啰。“

      如海默不作声,许久方才叹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事我自有定夺,二位还是先去处理公务吧。“

      翌日,如海乔装成商人模样,带了重瑞、逐云二人去了离府衙最近的一处盐场。

      门子坐在门槛前,见他三人面生,伸腿拦住,“做什么,这儿可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

      如海朝逐云使了眼色,逐云会意,走到门子身前蹲了下去,说:“我们是来找你们这管事的,还望大哥通融则个。“

      门子踢了踢腿,说:“每天来找我们总催老爷的不知有多少,你算哪个葱?“

      逐云听罢,从袖子里摸出一锭银子,放在门子退变,笑道:“这点钱给大哥您打点酒喝,给小弟我通融下可好?“

      那门子立马将银子揣进兜里,爬了起来,笑道:“小老弟,是个懂事的,等着啊。“不一会儿,便带了一人出来,边走边说道:”舅舅,我看那几人有些来历,所以才来禀告您。“

      每个盐场有灶团,灶下面是户、丁,而总催,便是负责管理灶团、督促灶户们完纳盐课,防止私盐透露,在盐场话语权极大,一般是由灶户五年一轮换。

      这灶户姓王名丁,原来亦是灶户,今年刚走马上任。他觑着眼看了看三人中间的如海,便知此人来历不凡,伸手敲了自家侄儿的脑袋,嘟囔着‘又收了人家的好处,尽给我惹事’。

      王丁向前伸手作揖,笑道:“我就是这盐场的总催,不知各位找我有何贵干呐?”

      如海道:“我们前来,是想和你做场生意。”

      王丁道:“这位爷面生,怕是不知道咱们这儿的规矩。若想来盐场支盐,必得先拿盐引出来。”

      如海从袖中掏出一张纸,道:“总催请看,这不就是盐引么?”

      王丁一看,双眉紧蹙,左脚一跺,说:“您随我来,自然就明白了。”

      柳永有诗《鬻海歌》,有‘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等句,以表灶户之苦难。

      盐民们从山上砍来柴垛,投入巨灶,昼夜不停地熬制咸盐;而盐卤到出盐这一期间,无盐可卖,他们只能靠借贷维持生活,等到拿了工钱就得去还债,这样一来便是身无分文,又得去借,如此一直恶性循环下来。

      如海看到一座座巨灶火烧得极旺,灶户们□□上身,躺在草垛上。不知为何,如海突然想起了刘姥姥家晾在团箕里的茄子条儿,既黑又蔫。

      王丁在一旁说道:“这批盐要的紧,我们也是没日没夜的在赶,若是少了,就得挨罚。我也是做过灶户,知道其中辛劳,故而准许他们在一旁歇息。”

      如海道:“王总催高义,只是我有一事不明,朝廷每年下来的盐引都是定额的,听你这话好像是临时加的活啊,那不成了私盐了么?”

      王丁连忙道:“我的爷,可不敢乱说,我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去弄私盐啊。这盐引是定额的,同军需挂钩,可是上头见其中有利可图,利用权势讨得盐引,再高价卖给商人,于是我们这些盐场较定额,每年出盐要翻两番。灶户们受不住,年轻的就跑了,拖家带口的,只得咬牙坚持下来。大爷你看看,躺着的那些个灶户,还能算作人吗?”说到伤心处,他也红了眼。

      如海正欲说话,忽然听到一阵锣声,“开饭了!”那些个‘茄子条儿’顿时活了过来,往食堂赶。

      如海道:“我们也过去看看。”

      说是食堂,其实就是用几个砖头砌成的灶而已,上头两个大锅,一个装的是粥,另一个装的是水煮萝菔,未见一点油腥。旁边放了一口大缸,里头装的是水,灶户们吃几口就会把头探进水缸里喝水。

      王丁见他三人好奇,解释道:“煮盐没力气可不行,吃了盐才有力气,盐场最不缺的就是这东西,没有油荤,只能让伙夫往菜里头多撒点盐了。”

      灶户们用完饭后将碗洗了,一声不吭地又回了灶旁,想必是说话的力气他们也没有了。

      如海问:“你们这样,就没想过去告状?”

      王丁苦笑道:“怎么没去过,那些小商人实力不够早早就退了,如今留下来的都是些大商户,后头都有世家大族扶持,若查到他们头上,他们也走了,谁来负责军需呢,所以想管也管不了,只能这样了。哪天,等我们这些灶户都死了,无利可图,他们才会离开,那么朝廷迫不得已也会去想新路子吧。总之一句话,苦的就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如海无话可答,他走近那些灶旁,不一会就汗流浃背,想找人问问话,可是美人也没搭理他。

      “哎,那后生,别去喊了,他们没力气说话。”

      如海回头,原来是一老丈,靠在柴垛前,手里正忙着卷烟。

      “这位老丈……”

      “老丈?小子,我还没上四十哩,怎么就成老丈了。”

      如海忙道:“这位大哥,别见怪,我眼神不大好使。”

      这汉子就着柴火将烟点燃,狠吸一口再呼出来,味道很是呛人。旁边躺着的人说道:“张麻子,也赏我一口呗。”

      张麻子笑骂:“你起来叫我一声爷爷,就赏你一口。”

      “好爷爷,乖孙儿起不来了,我快死了,您就喂我一口吧。”

      张麻子凑过去把旱烟插进那汉子口中,一边说道:“轻点抽,给我留点。”那汉子抽完后,他又把烟塞进自己口里,问:“你是王丁那小子带进来的?”

      如海说是。张麻子说:“这盐没有没有了,再干下去我们这些人也没了。还望您能高抬贵手,别再加量了。”

      如海说:“我不是来买盐的,就是进来看看。”

      “看够了吗?够了就回去吧,这儿不是你们这些读书人该来的地方,回吧。”

      ……

      晚上,如海同贾敏用饭,满桌珍馐佳肴也提不起胃口,只一个劲儿喝水。

      贾敏道:“今儿您是不是背着我出去吃什么好东西了,饭菜一口没动?”

      如海点头,道:“确实是吃了好东西了,水煮萝菔,百姓的血泪啊。”

      贾敏放下碗筷,问:“这是什么话,大爷,您好好说说,今日是不是见着什么了?”

      如海便把盐场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同贾敏说了,贾敏眼圈红了,强忍着泪意,说道:“都怪您,这下我也吃不好饭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年纪越大,越喜欢屈原、杜甫。
    关于盐引有参考吕小琴《文献关于明代两淮盐场总催形象记录的透析》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