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实地考察 ...
-
小郡主见了那个管事,发现她只是稍微愣了一下,便很自然的接受了自己接管生意的任命,随即就开始喋喋不休的禀报起事情了,小郡主很是郁闷,难道皇家的孩子真就应该如此早熟?想当年真正上十岁的时候还是个只知道摆家家、跳皮筋的孩子呢,现在却要接管生意,而且人家竟然都不觉得诧异,连忙截下她的话头:“李管事,我还什么都不知道呢!明天你先把你管的产业整理一下,给我介绍一下概况再说吧,我弄明白之前你先管着,一切照旧。”
第二日,小郡主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经营范围:一间小酒楼,位置据说很不错,所以生意也还行;一家不小的客栈,但是在酒楼的背街,生意不大好;一家首饰店,集设计、加工、销售于一体,在这个女子当家的世界里,首饰店满天飞,自己这家却过得并不如意,据说原先还有几家小的,后来嫌没意思散了,只留下了这三家还算大点、好点的,
还好,只有三家,应该不会太占用时间,影响自由,小郡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让李管事留下账簿就打发她走了,自己慢慢翻看,其实这个账簿还是很容易看明白的,毕竟比不得前世里那些很专业的会计做账,给她看的都是整理好了,不过是每月采购、工钱及收入,最后给出个盈利数目。
小郡主只发现了两个问题,还都是她自己的问题:一是那些大写的“壹贰弎肆”让她看的眼花,总要在脑中转成1234才反应的过来,这是她当初“学”算学的时候就留下的习惯;二是她根本不了解一两银子究竟值多少钱,因为她这近十年来似乎根本没有直接接触过金钱,账簿上的银两对她来说只是不同的数字,小郡主很开心的想,这辈子真的过上了能把金钱只当作数字的日子!
想归想,既然接了活,事情还是要做的,丢了账簿,叫来她的琴棋书画四个近侍,先从底层人民了解起,“你们每月月钱有多少?” “ 一两银子”
“哦,那我院里的其他人呢,知道么?” “管衣饰的是八百文,其他的都是五百文”
“那你们的一两银子合多少文?” 四人一起抬头诧异的看她一眼才答“一两银子合一千文”
小郡主被那四人同扫一眼,不禁心底一虚,然后马上恢复过来,我不知道应该挺正常啊?于是接着问“那你们刚进府的时候呢?”“进府第一年只跟着哥哥们学习,不伺候主子,从第二年开始分了等,才开始做事,我们准备作近侍的是拿五百文,其他的拿两三百文。”
问来问去不过还是些数字,只不过是单位小了点而已,“那现在外面大米怎么卖的知道吗?”这下四人又一起抬起头迷惑的看着她,一看他们的表情,小郡主就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我找知道的人问去。”知道的人当然是林郡卿了,他掌管着府内的大小事务,府里的平常的采买购置也都是他做主的,小郡主去了就问了问时下的米价,顺便了解了一下整个郡主府一年的花销。
府里的主子吃的上等粳米不过五文钱一斤,侍卫、管事、近侍一级吃的是三文钱一斤的的好米,其他下人用得也是一两文一斤的大米,而外面普通的百姓一般吃的米,便宜的还不到一文钱一斤,不过最近因为水灾的事涨了不少,既然问到了米价,心里总算对那些数字有了点概念,按米价来算,一文钱差不多合前世的一块钱吧。
于是又回到自己的院子翻了一遍账簿,但是越发的被那些“壹贰弎肆”弄的心烦,干脆把阿拉伯数字引进这个世界吧!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小郡主就立马开始行动,叫人伺候纸墨,提笔写了0到9,这才发现,毛笔果然是不适合写这些的,写得别扭、看着难受,看来把鹅毛笔也做出来好了,反正鹅毛笔比较好做,不过是选取粗大的鹅毛,将根部削尖就可以蘸墨水写字了,做好了笔,还顺手写了几页用阿拉伯数字作加减乘除的例子,当作简易教程。
有事情做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比较快的,忙完了这些就到了晚上,一大家子一起用饭的感觉还不错,小郡主向母亲禀报了自己的想法,想先亲自出去了解了解情况再做打算,林郡卿也就她下午去询问米价把她夸了一番,昭华郡主倒是笑笑:“交给你了你就自己做主吧,也不用跟我说了,不过是三间铺子,你多少学点东西,了解了解民生就是了,也不指着靠这些赚钱。”小郡主甜甜的应了,说:“地方都问好了,那我明天就自己过去看看。”
两个小郡子一听,都站起身来,对着郡主:“母亲,明天也放我们和妹妹一起出去吧!”郡主只答:“只要婧儿不嫌你们碍事就行。”小郡主倒被这句话给雷倒了,两个“哥哥”好歹也十五、十二,比她自个儿大呀,两个郡子都一起望向小郡主,没等他们开口,连忙答应下来。
等散了晚宴,小郡主想起来,她那些数字教程还要找年纪小的才好教起,最佳人选自然就是那两个“哥哥”了,便请了他们两个到她院子里去,先问问:“两位哥哥平日里在家都做些什么?”大哥宛宏立马叫:“连小远都满了十二,平日里哪能待在家里啊?”这回轮到小郡主惊奇了:“啊?那你们干什么?”二郡子用比她更惊奇的语气回答:“当然是去太学的,你过了十二岁不也要去的吗?”
小郡主这才想起,怪不得昨天一天就没见他俩一起吃饭,奕熙皇室、贵族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满十二岁后都可以进入太学学习,三品到以下官员的女儿也可以进入,儿子则要通过甄选才能进学,不过她这会儿可没精力关注太学的事情了,兴奋的开始给两个哥哥讲那些数字。基本的算学,两位郡子本就会的,不过是代换一下,十几岁的年龄正是接受能力强的时候,没过多久,他们两个人就可以用鹅毛笔写1234来算简单的数学题了,小郡主用满意的笑容送两个哥哥离开。
第二日,一大早的两位郡子就各带了一个小侍过来了,看小郡主正在练武,就赞了一句:“妹妹武功练的真好。”小郡主一听:“哥哥也会武功吧,陪我练练吧!”于是小郡主就先后和两个哥哥对练了一会儿,两个哥哥的武功都很扎实、规矩,自己人练招不用内力,小郡主也只能堪堪和二郡子打平,不过这是她第一次和差不多大的同龄人对招,仍旧兴致不减:“你们跟谁学的武功,怎么招式看起来不是一家?”
大郡子笑了说:“我跟爹爹学的,远儿自然是跟林叔学了,武功本就不是出自一家。”这一答案又让小郡主惊讶起来:“他们都会武功的啊?”大郡子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爹爹和林叔都出自名门,自然都是自幼习武了。”小郡主很郁闷:我都已经这么勤奋的学了几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事情啊?从近侍到哥哥都是能用这种奇怪的眼神看我!
练完武,拉着两个哥哥陪她一起吃了早饭,准备出门已是半上午了,小郡主本来也只想带一个小侍跟着的,可是那四个她亲自给赐了名的近侍都死活的要跟着,小郡主想想自己还分不清楚他们谁是谁呢,也不好选哪一个,只好一起带上,也不要马车就溜达出门了。
半上午的第一站自然是首饰店,是开在金玉街上的一间叫福饰斋的铺子,说起金玉街,一行九个人似乎又只有小郡主一个人不知道,其实金玉街就是首饰一条街,整条街都是卖金银玉饰的店铺,所以才叫金玉街,这条街别说是京城人士了,估计在整个奕熙都是鼎鼎有名的,这里是首饰流行的风尚标!一路上小侍给她介绍这家珍宝阁是百年的老字号,那家玥玟轩更是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了。
小郡主一行先进了自家的店铺,店里此时没有一个客人,伙计们都用来招呼他们了。店里不论是玉簪、玉镯、玉佩,还是金钗、步摇、花钿,上面的鸟雀花卉无不雕工精美、制作繁细。她现在年纪还小,多用丝带束发,就是进宫也不过用些简单的簪钗,但家里给她准备的华丽首饰可不少,何况昭华郡主天天入朝,都是满头精致钗饰,可现在看了这店里的饰品仍觉得件件是精品,随口问了几个的价钱,金饰多要二十多两,玉饰多要四十多两,甚至更多!
看了半个时辰,他们才出门来,一样东西也没买,店里的伙计默默的把饰品收拾起来,也没多说什么。逛完了自家店铺,他们又到那两家老字号去大概看了下,虽是临近中午,可店里还是有几拨客人的,给小郡主的感觉不过是规模更大了些,饰品也都走的精致繁细路线,但是也不比自家的好到哪儿去,价钱也更高,金饰都在三十两以上,玉饰更是没有低于五十两的,而且他们空手出门的时候,伙计的脸色简直可以结冰了。
然后他们又一路看了几家小点的店铺,价格果然便宜多了,只是东西做的也差多了,空有华丽的架子,繁则繁了,可不够细致,随便看了几眼就出门了。看完首饰当然是去酒楼吃午饭了,一路上六个小侍都不停的抱怨,自家的饰品一点都不差啊,还没那么贵,凭什么没人来?小郡主当然觉得很正常,品牌效应啊!
酒楼的位置果然很好,坐落在大路的转角,是个三层的小楼,二楼临街挂了一个牌匾“盈福楼”,尽管早知道楼名,可是看到时还是禁不住笑了,祖母大人可真是“有福”之人啊!附近都是繁华的街市,大中午的仍然熙熙攘攘。进了门,一楼几乎满座了,伙计热情的迎到二楼临窗的桌子,倒了水就开始流利的报着菜名,小郡主连忙拦了:“不用报了,我们九个人,你自己看着上些招牌菜吧。”伙计答应一声就立马飞身下去了。
小郡主招呼六个小侍也都坐下,可没一个人敢坐,小郡主看看桌子并不大,坐九个人也确实挤了点,便让他们六个自己到旁边的桌子坐,但他们仍说要伺候主子用膳,小郡主转头对自己的近侍说:“他们两个我不管,你们四个是我的近侍,听我的安排就是了,要你们伺候的时候自然会叫!”这四人跟了小郡主两天,她都是嘻嘻哈哈的,也没指使过什么,这是第一次听到小郡主严肃的说话,连忙应了坐到旁边,两个郡子也都命了小侍坐过去。
小郡主这才问:“大哥觉得我们的福饰斋怎么样?”大郡子答:“单说东西,我们的的确是不差,但也不比珍宝阁和玥玟轩好,毕竟人家已经传承过百年了,愿意花几十两买饰品的自然先选他们两家了。”这个大哥倒是很不错呀,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差不多的东西,又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怎么可能比得上人家有口皆碑的大品牌呢?
在外边也不用讲究“食不言”的规矩,一顿饭兄妹三人聊得很开心,这也是他们三人第一次这么亲密的聊天,直吃了快一个时辰,等下楼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其他客人了,出了门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还行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特色。
剩下是一家客栈就在酒楼的背街,听说附近就是太学署,也就是参加科考的地方,因而每年秋闱都能捞一笔,平日里就冷冷清清了,此时秋闱刚过不久,还不至于太冷清,一时也管不了那么多,就没去看。
吃了午饭,九个人开始了休闲逛街,从衣料、服饰,逛到瓷器、家具,一路上嘴都没停,各种小食吃个不停,小郡主终于享受到了久违的逛街的快乐,直到那几个小侍累的都走不动路。他们虽说是下人,可作为近侍不用干什么重活,体力还比不上自幼习武的三兄妹,看看天也快黑了,只好雇了两辆马车一起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