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广陵散 ...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为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注:广陵为扬州的古称)
作者不详,且随着岁月的流逝琴谱多有遗失。今日广为流传的是明代朱权编著的《神奇秘谱》,其中记载此曲四十五段,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等六个部分。
相传此曲记载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名为聂政的人,为报答严仲子的恩情,帮助他刺杀韩国宰相侠累的故事。事成之后,为了不连累亲友,聂政自毁容貌,被韩国人暴尸街头,多日都没人认领。直到聂政姐姐听闻后,心中隐约不安,前去相认,发现果然是其弟弟,最终竟然伤心得大哭而死。(见于《史记.刺客列传》)
附录:《忆兮流年》中南宫莺儿将其完整演奏,韩泉以枝代剑问道。
以下I:
南宫莺儿稍作调试后,青葱似玉的指尖在琴弦轻轻拨动,优雅的琴音娓娓而来,吴霜也在当中篝火处持剑翩然起舞。
开指第一段,琴音平淡幽远,如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点点涟漪,又似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吴霜随之缓身出招,如蜻蜓点水,又像彩蝶穿花。
众人不由得随之摇头晃脑,倍感心神愉悦,也有人自酌自饮,更添醉意。
随着琴声逐渐进入第二段,虽仍静谧,但尾音已不似第一段绵长,如朝阳逐渐升起,驱散清晨薄雾;亦像是小花含苞待放,静中有动,生机欲发。而吴霜也随着音乐稍稍加快了些身法,绵柔的剑意中暗藏几分锋芒。
这时,吕历率先听出了门道,一声轻呼:“好一曲《广陵散》。”
他的声音虽细弱蚊蝇,但身旁的旦保范和韩泉确是听得真切,纷纷向他投去惊讶的目光。
说起这古曲《广陵散》,其实已经失传甚久。相传此曲记载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名为聂政的人,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行刺韩国宰相侠累的故事。但曲子的来历颇为神秘——不知是何人所作,也不知是何时所作。
广为人知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因为帮朋友出头而被司马昭刺死,临死前轻抚琴弦,弹奏的正是《广陵散》。曲终之时,他便慷慨就义,还叹道:“如今《广陵散》看来是要失传了。”
也正如其所说,在嵇康死后,《广陵散》便连带着他的铮铮风骨一起,从此失传,只有坊间散落着些断简残篇。而如今,在眼前这个俊美少年的手中,此曲竟然得以重见天日!因此吕历等人的惊讶也就可想而知了。
“你确定这真是《广陵散》?”旦保范还是不敢相信。
“不会错。”吕历摇头道,神色既喜又叹:“家父素来有收藏古玩古籍的爱好,因此我在家中也有幸得见过一些残篇,此刻吴公子所奏,确是《广陵散》无疑。真是妙哉啊妙哉。”
韩泉将目光看向“吴公子”,也就是南宫莺儿,似少女般娇嫩的肌肤随着篝火忽明忽暗,娥眉微蹙,妙眸楚楚,有一种朦胧的美直摄人心,不禁看得有些痴了。
“据说《广陵散》有四十一段,也有人说有四十三段,因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而成名,而家父虽有缘散得其中二十二段,但终究残缺。若是今日有幸……”吕历眼中波光闪烁,一脸期待的看向南宫莺儿,韩泉和旦保范十分清楚他想说什么——若是今日能听到完整的曲子,便是三生有幸了。
随着时光缓缓流逝,琴声也从蜿蜒曲折逐渐跌宕起伏。好似修竹挺立,宁折弗弯;又带着些霁月清风,出尘不染。吴霜的剑招也变得雄浑悲壮,似在诉说着“不破楼兰终不还”。
“好一个壮士断腕,有死无生。”韩泉自饮一杯,感叹道。
其他在座的人也随着琴声和剑舞会心对饮,基本上没有说话,只时而有人小声私语赞叹。
大约半个时辰后,曲终剑毕,余音回绕在空旷的山谷久久不能平息。
“好一曲《广陵散》!宛转清扬而又荡气回肠,多谢二位吴公子一洗吾辈俗尘。”吕历率先站了起来,秀美的面庞露出了少有的激动,随着举杯仰天痛饮。
其他人等也纷纷起身,举杯向吴霜和南宫莺儿躬身行了个大礼,随之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刚知情的人还在心中暗叹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广陵散》,果真天外之音。
以下II:
话音刚落,韩泉已是飞身而起,徒手劈下旁边一棵槐树的一小节树枝,以枝代剑,在篝火旁边空地上“唰唰”比划起来。
“修习剑术,最精要处在于手、眼、身、法、步连成一气,而意贯其中,意之所指,剑气即出!”
韩泉耳旁回响起师父憨山道人的心法教诲,屏息凝神,意念高度集中,扎稳脚跟,眼随意指,身随眼动,目光凝住的一刹那,提“笔”一挥,宛若雄鹿一蹄,划得青石地上“唰”的一声脆响,一个“提点”已成。
旋即又忽而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风声呼啸中,又是划下一个“撇点”。然后身形微动,腰身一摆,从左至右干脆刻下一道“长横”,好似凤凰直上九天,丝毫无悔!但到末尾处马上又收回笔锋,流连婉转片刻,才又利落一“撇”切下。
随之笔势停顿往返酝酿,好像情侣临别,一步三回头,相依不舍。突然间,却又是重重一“竖”缓缓而下,力道苍劲雄浑,仿佛沉有千钧之力,而末端带“提”,轻飘而上,却又藕断丝连,潇洒写意之态,正似浪子把酒对月,随风而歌。
就这样,他眼中凝神,脚步变换,身形移动,挥舞树枝,洋洋洒洒之际,地上一个大字已是浑然天成。
韩泉长舒一口气,松开手,树枝随之掉落。
在场众人方才一直在旁屏息凝神看着他舞剑作字,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大气不敢出一声。现下看他写完了,赶紧凑身上前细看。
只见地上赫然一个大大的“道”字。笔锋时而浑厚凝重,好似一柱擎天,顶天立地,巍然不动;时而又温柔婉转,恍若少女回眸,风情万种。特别是中间几“横”如风摇柳枝,似断还连,飘忽写意。
最后那一“长捺”,更好像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笔锋先急后缓,愈来愈重,最后一“顿”之后,拉出厚重一笔,好似奔流的瀑布坠入深潭,水柱滔天,激得浪花四溅,最终融入沉寂的潭中;又像英雄潇洒侠义,纵横江湖,最后一程浓墨重彩,终于沙场谢幕此生。
赞叹赞叹!触目惊心!
此刻如若有千言万语,也怕是只能凝为地上那一个字——
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