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中世纪的羊皮纸、鹅毛笔与墨水 ...
-
注:查了一点资料,中世纪欧洲人制作书写用羊皮纸的工序:
1、剥下的兽皮用石灰水脱毛,浸泡数天后手工方式拔净毛发
2、清洗脱毛后的兽皮
3、把半成品固定在木框上绷紧,使用特殊的新月形弯刀反复刮擦兽皮表面,除去残存的毛发和皮下不断渗出的油脂——这一步是使用纯物理方式制作,如果使用明矾等化学方式进行鞣制,就是制作普通穿用的皮革
4、将泡软、拉紧的皮革晾干
5、根据需要将晾干的皮革切割成可供书写的大小
由于使用物理方法拉紧的兽皮纤维会重新排列成一种薄片结构,所以中世纪的抄写者会在使用羊皮纸书写前在上面打格:在羊皮纸的上下左右四个边都用金属笔刺出等距的小孔,用木尺或金属尺连接左右两边的小孔,用金属笔画直线成横格,同理连接上下的小孔画成竖格,以此来界定书写的范围和行距。
中世纪书写者常用的主要工具:旅行学者随身携带的写字板,用来擦拭羊皮纸的浮石,用来画直线的木尺,用来界定书写句行的框尺,小刀,当然还有重要的鹅毛笔和墨水瓶。左手使用小刀既可以用来削尖鹅毛笔,也可以用来刮去写错的词句。
关于墨水:
最好的墨水是使用五倍子蜂在橡树嫩枝上产卵,刺激橡树分泌液体,形成一种球状结晶物,其中含有大量丹宁酸和五倍子酸,与铜铁等金属盐混合后制成的。这种墨水本身带有酸性特质,能够侵蚀皮革纤维,使得字迹长久不褪色。
此外还有用酒、醋等其他酸性物质配制的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资料来自孙宝国《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节选:
一、关于墨水
中世纪欧洲主要有两种制造黑墨水的配方。第一种是碳墨水,由煤或灯烟与胶混合而成。第二种是金属五倍子墨水,通常由丹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制成,也需加胶,以使墨水更加粘稠,黑色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金属五倍子墨水早在公元3 世纪开始应用,12世纪早期才见于文字记载。中世纪羊皮书大都是用金属五味子墨水写成的。
金属五味子墨水的发明很可能是受到橡树五倍子神奇特性的启发。橡树五倍子是生长于橡树嫩枝上的球形树瘤,是五倍子黄蜂在嫩枝上产卵后,在幼虫周围形成的一个软软的深绿色球体。
当内部的幼虫孵化为成虫,它就会在茧上钻洞,然后飞走,剩下的壳富含丹宁酸和五倍子酸。在雨水、阳光作用下,这些壳极易破碎。有时人们用白葡萄酒或醋代替雨水。这就是金属五倍子墨水的第一种成份。第二种成份是硫酸亚铁盐,也称绿矾。
16 世纪晚期,人们通过蒸发含铁泥土中的水分后自然提取的。到很可能还采用向废旧铁钉中注入硫磺酸,滤出液体,加入酒精的办法制造绿矾。之后在绿矾中加入橡树五倍子溶液,再用无花果树枝搅拌。于是,棕黑色溶液慢慢变成黑色墨水。随后再加些阿拉伯树胶,以增加墨水粘性和浓度。鹅毛笔需要树胶的沾性,后来的钢笔则不需要。当羊皮书页暴露于空气中后,金属五倍子墨水的颜色会变深。它完全渗入羊皮纸页中,不象碳墨水那样容易擦掉,且更具光泽。
除黑墨水外,欧洲中世纪羊皮书还广泛使用蓝、黄、绿等颜料制成的各色墨水。
蓝色是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中除红色外第二重要的颜色。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富含铜的蓝铜矿石,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发现。这种矿石非常坚硬,须用臼杵捣成粉末。最珍贵的蓝颜料是用只产于阿富汗的天青石提取的,因产地距欧洲路途遥远,运输工具原始,费用高昂,供不应求。
此外,绿颜料是从孔雀石或铜绿中提取的,黄颜料是从火山灰或藏红花中提取的,白颜料是从白石墨中提取的。
把红、蓝、黄、绿、白等颜料调配成各色墨水的方法与黑墨水大同小异。如把朱砂磨成粉末后,再加入蛋清和阿拉伯树胶就制成了红墨水。红墨水也可由用醋浸泡过的苏木碎屑混以阿拉伯树胶制成。除蛋清、蛋黄、阿拉伯树胶外,鲟鱼气泡、动物皮革等都充当过墨水调制剂。
与古埃及调色板和中国砚台不同,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使用的墨水一般装在专门的漏斗形墨水瓶里。
红墨水在中世纪应用很广泛。标题、副题、词首大写字母、日历上的特殊日期以及文本的修改都用红墨水。蓝墨水和绿墨水用得较少。红色一直是仅次于黑色的重要颜色。
二、关于蘸水笔
1. 鹅毛笔
最早记录鹅毛笔的资料是在意大利维罗那市的圣维陶教堂发现的。
鹅毛笔比芦苇笔和更早的灯芯草笔有更多可取之处。它有弹性,能削出更细的笔尖,用力大些就可把字的笔划写得粗放一些,用力轻些就可写得纤细一些,既能蘸墨水,又能较长时间连续书写。
尽管鹅毛笔的制造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但除了一些肖像画和书籍插图中有所描述外,几乎找不到有关工艺的文字介绍和说明。
有关研究显示,人们一般用鹅、天鹅、乌鸦、水鸭或火鸡翅膀上的最大五根翎毛来制作鹅毛笔,有时其它鸟类身上的翎毛也可用来做鹅毛笔。通常,人们用乌鸦、水鸭翎毛制成的鹅毛笔抄写大学课本和《圣经》这类几百页乃至上千页的大部头羊皮书。这种鹅毛笔纤细精巧,不足之处是较小,握持不易。但小一些的文本,大都是用削尖的大一些的鹅毛笔写成。
对右手写字的抄写员来说,一个稍微向右自然弯曲的鹅毛笔用起来最舒适。因此,鹅毛笔主要由鸟类左翅的翎羽制成。
鹅毛笔的加工工序大致如下:一是清洗翎羽,去除杂毛。二是脱水处理。一般采用两种办法:第一种是让翎羽自然风干,往往需要数月时间;第二种是将翎羽插入热沙盘中烘干,只需几分钟。经脱水处理后,翎羽上薄薄的一层油质表皮和翎管内的骨髓就可很容易地被刮或抽掉。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硬挺而几乎透明的羽管。三是修削笔尖。用各类小刀或世代相传的袖珍削笔器从两侧修削,并在尖端中间削一狭长切口。标准笔尖呈直角形,富有弹性。
在抄写过程中,因磨损和疏忽,笔尖会变秃或裂开,因此需不断削出新笔尖。有经验的书写人员会反复削切翎管以延长鹅毛笔的使用寿命。但许多人并不掌握这一技巧,因此只能使用削好的鹅毛笔,用秃之后便丢弃,再换新的鹅毛笔。
2.金属笔
最终在19世纪,用锻压钢片制成的钢笔开始成为欧洲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早在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笔。领导当时欧洲各国工业潮流的英国首次制造了价格低廉、大量生产、性能可靠的钢笔尖。英国伯明翰人萨穆尔哈里逊是第一位有记载的钢笔尖制造商,他大约于1780年开始生产钢笔尖。后来另一位伯明翰的钢笔尖制造商约翰米歇尔开始使用机器制造钢笔尖,取得了笔尖制造业的突破性进展。
1830年,詹姆斯佩里在笔尖肩上做了两个与笔尖中央主缝平行的小切口来提高钢笔的弹性。在后来的几年里,又有一名叫约瑟夫吉洛特的伯明翰制造商,经过改进,制造出了可与鹅毛笔的书写感觉相媲美的金属墨水笔。
三、羊皮书的钞写
羊皮书是以羊皮纸为书写材料,以鹅毛笔、墨水等为基本书写工具,主要以手抄方式制作的文字传媒。
欧洲中世纪羊皮书大都是打格的。现在人们只在习字和记帐时才用有方格或横格的本子,用有格的纸写正式书信显得幼稚和有失体面。这与欧洲中世纪正相反:书越漂亮,格越精巧。不打格的也有,但大都是些简陋的自制羊皮书。装饰考究的羊皮书都打格。采用西式活字印刷术后,早期消费者希望其印刷羊皮书与传统手抄羊皮书一模一样,常用的窍门是在每行印刷文字的下面打格子
格线中规中矩是欧洲中世纪羊皮书一大特征。格线样式与所写内容密切相关。抄写员或自己打格,或选取与其文本版式、规格、页码相匹配的打格散页。
格子打好后,就进入了抄写阶段。抄写员通常笔直地坐在斜面桌后面的高背椅中,而母本和抄本则并排放在桌面上。一些流传下来的中世纪羊皮书插图显示,桌面和椅子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就像如今儿童吃饭时所用的高脚椅。即使打开连接桌椅的链子,书写人员要想就座也要费点事儿。桌面向内倾斜,这样抄写员在写字时,鹅毛笔与桌面正好成直角。握笔的手与羊皮纸几乎不接触,主要靠臂力运笔。因此,斜面桌的确算得上比较理想的书写平台。因为墨水一般要过一会儿才能干,所以人们常可以在中世纪羊皮书中看到,字母下部的墨迹比较深,道理很简单,因为书写时羊皮纸是固定在斜面桌上的。抄写员在开始抄写之前,一般都要根据指南书的要求先用细浮石和石灰擦拭一下纸面,这一方面使得羊皮纸更光滑平整,另一方面也可去除加工、折叠时产生的油污。否则,墨水遇到油污后,不仅渗不进去,还可能到处流淌。
在实际抄写时,抄写员要左手持刀,这在欧洲中世纪非常关键和普遍。写字是两手活。换言之,抄写员空不出手来找范本上要抄写的地方。刀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方面修削鹅毛笔或刮去写错的地方,另一方面轻轻抵住松软的羊皮纸页面,刀随笔动,与笔一起在字里行间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