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 ...

  •   “曹公,赤壁之战你必然会失败,那你会撤军吗?”

      学生甲问。

      文文无可奈何地扶着头,对于学生这种过于冒犯的行为,自己也是很无奈的,虽然她也很好奇曹公的回答。

      “不会!”

      “不会!”

      两个声音同时响起,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时空,文文的眼睛顿时亮了,两个从未见过的文人,作出了相同的选择。

      此刻的曹操震惊地看向了那道天幕,心中颇为感慨,千年之后,仍然会有人理解你的选择,仍然会有人知道你会作出何种选择。

      他并非不知道陈兵赤壁,舳舻千里的弊端,只是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苏轼微微一笑,念道: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公乃一世之雄,怎会因一二人之言而退却。

      想当年曹公于官渡,与袁本初一战,其势弱于袁绍,犹不畏其势,今公有百万之众,陈兵赤壁,安能不战而退?

      若退,就不是曹孟德了。”

      曹操哈哈大笑起来,虽然对于自己赤壁一战会失败之事,心中仍旧存疑,他不信什么神仙鬼怪,即使今天的事足够奇异,并非』常理能够解释,他也没有全然相信这些人说的话。

      但这人说话说到他心坎上去了,这人不仅文采风流,出口成章,寥寥几句,就将他陈兵赤壁兵戎之盛、气势之强,形容得淋漓尽致。

      而且能够明白他心中说想,他能感觉得出,此人必然是极为仰慕于他的,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自己刚刚才说“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现在就有这样一位能人异才,他如何能不稀罕?

      “敢问先生是何方人士?可有兴趣入我帐中,为幕府之宾?”

      苏轼也愣了一下,他这是被曹公邀请了吗?

      他竟然被曹公邀请了!!!

      苏轼心中的激动无与伦比,曹公的邀请,无疑是对他能力的巨大认可,这个是曹公啊!做他的入幕之宾,该是多么荣幸的事!

      “某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幸蒙曹公抬举,喜不自胜,然才疏学浅,恐难胜任。”

      只可惜曹操虽是豪杰,却并非他心中的明主,苏轼拒绝了曹操的提议,先不说那横亘千年的时空距离,就是生于同时,他也不会选择曹操。

      倒是在一旁听课的同学们激动得不行,发出了“哦,”“啊!”“咦!”之类的怪声,引得两个时空的了频频侧目。

      “咳咳!我以为有必要提醒一下曹公您现在邀请的这位苏轼先生距离您的时空距离是一千多年后,请您慎重发言。”

      “可惜啊!可惜!如此良才不能为我曹操所用,实在可惜!”

      曹操是真的欣赏苏轼的才华,也是真的惋惜。

      甲同学突然不合时宜的插话:

      “东坡先生,我没记错的话,您接下来的内容好像是‘而今安在哉’,所以您要表达内容好像不是重在夸赞魏武侯的军容吧?”

      某些人总是在不合事宜的时候开口,这让苏子瞻尴尬地咳嗽了两声,他心中仰慕曹公是真,但未必认同曹公的做事方法。

      “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

      这是他对于曹操的评价。

      曹操是豪杰,固然不错,但他真正欣赏的并非曹公,而是赤壁之战的另一交战方---孙权。

      孙吴能以弱胜强,有勇有谋,不被曹操的威势所震赫,这样的人,才是他心目中真正仰慕的英雄。

      他咏怀赤壁之战的词中,才会有“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词句。

      “的确。‘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曹公虽是一世之雄,赤壁之战却也是不该固执进行的,但若无赤壁之战,何来流传后世的赤壁之战了?”

      同学丙:“文文老师,东坡先生刚刚那段话什么意思呀?我好像没听过。”

      “这是东坡先生《魏武帝论》中的内容,不在我们教学的范围内,这句话的意思是魏武帝不去凭借中原战争的优势,反而去用水军和孙刘相争,每天行进三百里,失败了两次来进攻孙权,才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

      这里面有这样几个信息,一是魏武帝的军队是北方军队,且以青州军为主,擅长陆战,而孙权占据江东,江东水系发达,故而东吴以水军见长,擅长水战。

      曹公不去利用自己擅长陆战队长处,反而用自己不擅长,而敌人擅长的水战,这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引子了。

      再加上曹公是急行军,难免人困马乏,而东吴以逸待劳,这样一来,曹公失败的几率又增加了。

      这是东坡先生认为曹公赤壁之战会失败的两条原因。”

      听着对面的话,曹操点头称是,

      “公言之有理。”

      曹操何尝不知其中的原因,他有奇谋善技之人为他策划,早为他分析过利弊,但他仍然选择陈兵赤壁。

      “为将者,不惧败矣!若是因为畏惧失败而止步不前,那才是真正的懦夫。”

      在场的众人,其实都明白赤壁之战的结局,特别是作为后世之人,但他们也知道曹孟德的选择。

      同学丙:“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明知道是失败还要去做呢?难道我们不应该避免失败吗?”

      文文笑着解释道:

      “因为失败的价值并不在于失败本身,而在于失败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于失败中,自甘堕落。

      我最喜欢建安风骨的就是在于这一点,人生不应该畏惧失败,而是永远昂扬向上。

      即使是名垂青史的魏武侯也曾有过许多败绩,但我欣赏的是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公。”

      学生似懂非懂的点头,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话,但他明白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敬仰的,值得学习的。

      而另外两个时空的曹公和苏轼都点了点头,比起以成败论英雄,他们更欣赏不被困难和失败说打倒的勇气。

      “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苏轼临水而立,念出了这《魏武帝论》的最后两句话。

      能够比较事情的利害得失,天下有才能的了都能够做到,知道事情的厉害却不能衡量,却还想着取胜争雄,那么他的才能也就看不出了。

      甲同学悄声对文文说道,“文文老师,这好像不是夸赞的话吧。”

      但他的声音已经传到了两个时空,文文也只能点点头,小声回了句“是的。”

      曹操原本兴奋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败坏了,他能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时曹操破袁绍,灭乌丸,真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此时只有南面的孙权,孙权势弱,据守江东,单从战争的表面形势看,曹操的胜率远胜于孙权。

      若是此战得胜,这天下兵戈停息便是不远的事了。

      但历史奇妙就奇妙在,它往往出人意料,赤壁之战,孙吴以少胜多,竟然胜了,由此才开始“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的局势。

      “我欲成霸业,何惧人言?”

      对于后人的评价,曹操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但他也没打算改变。

      赤壁之战,成功也罢,失败也好,他都要赌一赌,若成,则霸业可成,天下可安,若败,也无愧于心。

      文文见气氛实在尴尬,她纯粹就是想借赤壁之战引出《前赤壁赋》,不想倒有这一场风波,心中实在觉得抱歉。

      “曹公,我这有一首诗,是后世之人对于您诗文的评价,您可有兴趣一听?”

      “洗耳恭听。”

      “其人为霸则有馀,其诗为帝非不足。大风之歌秋风辞,视之魏武竹弟肉。数千年来魏及唐,杜甫曹操相低昂。白也慷慨孙郎比,东西争帝将雁行。虎踞龙盘天子气,魏曹终有并吞势。

      这是出自明朝诗人曾曰唯的诗《读魏武诗》,无论您在政治上的行为受到何等争议,至少在诗文上的成就,是无法否认的。”

      曹操哈哈大笑,虽说对诗中有些内容无法理解,但最后一句,他很喜欢。

      “杜甫是何人?能与我并列?公可为我引荐。”

      曹操忽然对这个杜甫很感兴趣,与他相低昂,看来必然是一位贤才,他曹操一向唯才是举,得而用之。

      “这……”

      文文有些犹豫,曹操听出了文文的不安,问道:

      “不可吗?”

      “这位杜甫杜子美先生,对于您曹公的观感似乎不是怎么好,他所仰慕的人乃是诸葛丞相。”

      “诸葛丞相?这是何人?”

      曹操想不明白除了自己还能有别人被称为丞相,当世姓诸葛的不少,他幕府中也有诸葛家族的人,他很好奇,什么人会比他更适合做丞相。

      “诸葛孔明。”

      “原是诸葛小儿,他如何被称为丞相?”

      “此事说来话长,曹公当真要听?”

      “但说无妨。”

      文文就将赤壁一战后,刘备入主巴蜀地区,以及之后曹丕称帝,蜀汉立国的事略说你一遍,听得赤壁上的诸将一愣一愣的。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